回归生活世界
2017-08-30刘白杨
刘白杨
摘 要: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值得借鉴。“回归生活世界”是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一大启示,具体表现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人”;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教育与生活世界相互融通;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创新生活教育方式。同时,借鉴他国的经验,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
关键词:回归生活世界;核心价值观教育;美国
“回归生活世界”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晚期思想的中心范畴之一。在胡塞尔那里,生活世界意指我们生存于其中,我们的一切活动和社会产物都得以产生的现实而具体的生活境域,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回归生活世界则是一切活动都要回归作为基底和根源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的“生活世界”的概念,但马克思理论的实践哲学中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活世界思想,“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1],“无论思想或者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2],马克思关注的是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他认为一切现实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并且只有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中才可能获得科学真知。以马克思理论的实践哲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马克思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它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生活,包含了人类劳动、生产和交往行为等感性实践活动,容纳了情感体验、科学认知、价值诉求与道德关怀,是事实与价值、理性与情感、规范与道德科学与人文能够相互融通的世界[3]。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怎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世界,怎样才能破解教育困境、革新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呢?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可能可以给我们相应的启示和有益的借鉴。
一、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人的交往形态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交往关系。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的不断确立和彰显是基本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交往形态的变态”,主要表现教育主体性的消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看作教育过程的主宰者,将受教育者当作“被给予”的客体,双方的关系是“权力-服从”关系,教学模式习惯于单向的灌输和被动式接受。这种教育模式把人的存在、发展、自由、权力、价值、个性和主体性等问题放在一边,教育与人的存在及人的生活分离,不关注现实的教育主体及他们的世界,人成为了教育活动的附庸。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整体精神建构、自主发展和创造性思维遭到压抑,导致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消泯。所以有学者说:“我们从小树立伟大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对最为基本的人性尊严、人生常识等却茫然无知;记诵了许多高深莫测的思想,但在社会现实中,却对最基本的生存正义无动于衷,教育與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催生着怀疑与虚无主义。”[5]这里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总是在树立崇高的目标,而且崇高的目标也没有从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出发去阐释,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这就导致传统的教育见物不见人、教育对象神化、教育目标与现实严重脱轨。
美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主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美国所有的教育理论流派的核心理念都是反对传统道德灌输,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美国教育的重要依据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存在是最重要的存在,个人是目的,个人为中心,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价值,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虽然这种价值观有很多弊端,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它无疑有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和教学活动的科学设置,有利于真正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使人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美国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通行路径是美国的公民教育体系。美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资产阶级统治思想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体系,基本内容包括政治价值观教育、公民宗教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施政纲领教育等。这套体系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校园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还是宗教熏陶、艺术感染,都明确地将教育对象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人”。从美国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来看,所有的美国学校都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既有类似“公民学与政府课程”的直接课程,也有“社会研究课程”等简介课程,这些课程以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核心价值观为最终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公民个人,旨在培育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从而实现公民对国家核心价值的认同。
二、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教育与生活世界相互融通
教育虽然是独立于生活世界的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可以遗忘生活世界,更不可能取代生活世界。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生活的意义。教育与生活世界应当是互相融通的,而且也能够相互融通。这个“融通”必须抛却将教育当作通达生活世界的工具的理念,而应从更高层面上出发,把教育看作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把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融入到教育整个过程之中。在这方面,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较好的范例。
1、注重环境育人,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生活的社会政治教育的环境中
美国的建国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在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过程中,美国逐渐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场馆等,美国政府和学校历来也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和环境育人,比如,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像国家广场、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随处可见,且都与美国历史文明有着密切关系。还有,类似纽约的自由女神像、费城的自由钟等都是进行政治、思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美国政府在对内对外传播中也不遗余力地对这些建筑、场馆进行宣传,诸如国会大厦、白宫、自由女神像等建筑俨然已经成为美国城市的地标,人们一看到它们,自然会联想到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体制、自由、人权等等内容,在精神层面与地标实体的价值内涵产生沟通和响应。
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人们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将价值观蕴含在环境中,在情境中受到感化,在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能使教育实效事半功倍。
2、注重人文关怀和艺术感化,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众文化中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核心价值观必须是能够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的价值观,那么,这样的价值观怎样才能取得最广泛的认同和共识呢?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众文化中,以大众文化为载体,通过人文关怀和艺术感化的方式,潜在地传播和塑造核心价值观,是美国值得借鉴的做法。
大众文化是被社会大众信奉和接受的文化,它体现社会普遍流行的常识审美趣味和常识价值观,往往通过大众文化传媒来传播和表现,一般具有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很多时候,人们对大众文化颇有隐忧,因为它过于倾向商业炒作、世俗享乐,仿佛与“崇高”(包括社会理想、人生意义、民族精神、传统道德等)格格不入。然而,美国却巧妙地将大众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了。美国文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其主流价值观、主流文化(所谓“美国价值”、“美国梦”)进入了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美国不必去搞一个专门的所谓“官方文化”,其官方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也就是大众文化。[6]美国好莱坞,是制造美国梦、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梦工厂”,是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好莱坞影片往往有特定的结构样式,有经典的叙事风格,商业运作方式成熟,娱乐气息浓厚,但无论其内容如何,好莱坞影片毫不例外地都是积极主动迎合美国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而且还充当美国对外输送意识形态的先锋。比如,国人熟知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罗马假日》、《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美丽心灵》、《007》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美国队长》系列等等,往往贯穿着自由、梦想、人权、奋斗、自强、希望、人性、美德、爱、个人英雄主义等等核心价值。好莱坞影片关注人性,高扬个人主义旗帜,通过讲好一个故事,或展示高超的特效技术,以人文关怀和艺术感化的形式,将核心价值渗透到电影细节中,实现润物细无声般的“化人”。大众文化作为产量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更是值得去探究、开发的“蹊径”。
3、介入社会生活领域,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实践
就思想政治教育特性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是在与个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旨在实现个体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介入到社会生活领域,与个体的具体生活实际密切相连。但是,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存在比较严重的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通过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但一旦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孤立地进行,精神世界的崇高目标只是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不能指导实际工作,更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历来注重实践参与,它不单单将课堂教学当作教育的主渠道,而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介入社会生活领域,密切联系社会实践。一方面,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张学校、家庭、社区联合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应当共同努力,来滿足学生的需要,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7]。家庭、社区与家庭协作之后,自然而然能将教育载体从课堂教学扩展到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之中,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的理论教授衍生到生活和实践中,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媒体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参与到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才能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比如,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教育部1987年发起了“家庭教育年”运动:由学校和社区一起制订教育计划,确定教育主题,社区的有关组织和机构(公民组织、教会组织、警察局、商业界、地区媒体、青年团体)参与计划的实施[8],这就是“全员育人”的较好范例,甚至很多美国高中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服务经历,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另一方面,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还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相比于中国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美国更注重实践参与的途径,正如杜威所言,“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的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得来的”[9]。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利用校园典礼活动(如集会、晨会、升旗仪式、颁奖典礼等)、学校服务(如教室内的日常杂务、学校日常杂务、学校非日常杂务等)、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化、艺术、科学、政治等)、活动小组的活动、学校体育活动、社区服务(如到社区的图书馆、公园、医院、疗养院、托儿中心等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实现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教化过程,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人们切实需要、能够接受的行动准则,引导人们将理论进一步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
三、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创新生活教育方式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充分体现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宗旨,它在传统的理论教育基础上,创新生活教育方式,将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入教育世界,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实现社会化。
观察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它的教育方式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津津乐道。
1、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教育中既注重理论教育,又注重实践教育,强调行为养成,实现知行统一。尤其强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其次,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有机结合,灵活运。在此,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形成了富于特色的政治社会化方法、心理咨询服务方法、隐性教育法、宗教渗透法、价值澄清法。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规范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情感、信念、能力的过程。20世纪50年,美国的公民教育引进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具体方法,如人格模型、角色分析、学习理论-社会化模型等。政治社会化方法“是体现西方国家的利益、意志、传统和理念的,把非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纳入他们的政治发展轨道,以维护和强化有利于西方国家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是他们的坚定出发点和落脚点”[10],在新的时代和社会实践中,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好的经验启示。心理咨询服务法是针对个体发展的不同需求,运用科学的预测决策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服务,满足不同主体特殊性、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践已经证明,心理机制在个体思想道德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真正介入个体内心世界,则应重视心理咨询服务方法的运用。美国社会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健康,美国学校一直把心理咨询看作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有效渗透价值观念的必要手段。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专门的相对独立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所上都有妥善的安排[11]。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上,相比于中国侧重正面的教育,美国更侧重潜在的影响,经过长期发展,美国的隐性教育法非常成熟有效。隐形教育法是指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教育者等要素隐性化,通过教育对象自我参与完成知行转化的方法,包括渗透式、陶冶式、实践体验式方法。当前,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非常重视环境、教师人格、大众文化等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然性、渗透性、隐蔽性,不易引发反感,往往实效性很强。宗教在欧美国家一直被认为是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有效途径,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博爱等都和宗教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美国,事实上已经存在一种被称为“公民宗教”的宗教形式,宗教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政治和宗教从一开始就协调一致,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在美国,启发民智的正是宗教,而将人导向自由的则是遵守神的戒命”,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彼此融合一起。宗教一直是美国学校不可缺少的且不可动摇的基础,也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美国国立学校的教学计划不包括宗教课,但允许学生开展宗教活动,组织宗教社团,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宗教设施、宗教教育、服务资源,从而实现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美国还有很多教育方法能为我们提供启示,比如价值澄清方法,解决了在充满相互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如何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的问题。这对于当前中国价值多元情况下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颇有借鉴意义。
四、小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虽然我国自古就有重视德治和德教的传统,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我国自成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尤其是在新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文化强国、意识形态强国,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可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诸多思考和启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国情、民情、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发展历程不同,核心价值观也各自不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种种也必然不同。所以,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借鉴有益的经验,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3]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5]郭美华.重申道德常识构筑有预期的社会[J].时代周刊,2011(42).
[6]陶东风.心价值体系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J].文艺研究,2012(4).
[7][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58.
[8]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7).
[9]王承绪,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
[10]奚广庆.高校政治学教材亟待改革[J].今日中国论坛,2006(7).
[11]刘长龙.当代中美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之启示[J].学术论坛,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