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8-30陈葆华
陈葆华
摘要:为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岗位群的用人需求进行深入的访谈和问卷调研,以及对目前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携手企业共同落实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出有效促进与市场需求契合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175-03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深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迎来了人力资本价值增值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该职业的人才已成为社会中的紧缺人才,经过专业学习的HR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对象。在“亚洲最紧缺的30种人才”调查中,人力资源专业位居其中。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大量调研梳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来指导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一、企业对人力资源人才的需求分析
1.企业对人力资源人才需求的任职资格分析。为了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使应用型本科院校针对性的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专门对3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岗位群的用人需求进行问卷调研,同时对3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经理、总监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了企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为了确保样本的数量,笔者从智联招聘网收集了500家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招聘信息。通过对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分析,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梳理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的层次、标准、规格等要求。①工作经验、学历及其他要求,通过深入的调研,发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需求90.12%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7.18%明确需要研究生以上学历,2.7%的企业需要专科学历。专员、助理的工作经验要求平均1年,人力资源各模块的主管或经理的平均工作经验要求为3年,人力资源经理平均工作经验要求为5年。几乎接近100%的企业岗位都明确要求熟练各种办公软件。96%的企业要求有行业经验优先。②职业能力要求,95%的企业岗位明确要求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42%的企业岗位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41%的企业要求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99%的企业明确要求需要熟练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业务工作。③职业素质要求,97%的岗位要求工作认真细心、耐心、负有责任感、敬业,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87%的岗位要求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77%的企业岗位要求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可见多数企业都要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的要求。
2.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评价和要求。笔者通过对30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经理、总监的深入访谈,了解到企业方总体认为目前应届毕业生的岗位实践工作能力较差,职业素质欠缺,演讲总结能力较差,急躁缺少稳定性。其实职业岗位能力和毕业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是同样重要,如负有责任感、敬业、细心、耐心,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等,但这些都是应届毕业生极其缺乏的,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岗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更高。同时随着人力资源部门在整个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95%的企业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服务企业的各个部门,使企业形成合力,更加需要既精通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业务实务,又懂行业的人才。
二、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各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归纳总结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定位过高。国内的一批本科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是定位在培养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及其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二批、三批高校也都基本定位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2.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基本一致。目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状况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一致,基本圍绕人力资源的六大模块开设相应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不仅难以办出特色,而且不符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规律。
3.课程欠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也已成为社会评判高校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要在职场中成功,最关键的是职业素质。可以这么说,优秀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在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当前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大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但在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的岗位工作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
4.实践教学没有落实到位。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一般而言目前实践教学是指教学计划之内的课堂实践教学、技能训练、综合实训、学生见习和实习等。通过对部分本科院校的调研发现,多数本科院校采取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校内实训软件的学习和到校企合作企业专业实践学习。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性,一个企业难以安排数量多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学习,所以到校外合作企业专业实践学习基本难以实现。其次,还有一些本科院校教师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重视理论课程授课,忽视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很多授课教师自身没有相关企业工作经验,有些高校表面上重视学生的实践,但是只停留在书面层次。
三、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1.契合企业需求的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根据调研、访谈所获取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职业晋升的路径和应用型本科层次学生的特点,同时广泛听取和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明确的提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的是经过实际工作1—2年后,能够有效适应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中级管理型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①避免重复设置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重复,人力資源管理这门课程已经包含了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几大模块,后续的专业核心课还会再开设这些课程,这样就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师在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时会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模块全部讲到,那后面学生再学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等课程时会认为不是很新鲜,似乎以前人力资源管理的老师已经讲过,会失去兴趣;二是专业课之间交叉的知识点太多,占用课时,影响学生学习一些职业提升拓展的课程。同时也应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授课内容应该有交叉,但应避免重复。如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不是很合适,将其改为人力源管理认知,主要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渊源、就业前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总体给学生描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框架体系。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未来职场非常重视的职业素质较育。对商科的学生而言,职业素质尤为重要。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重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结合,将职业素质渗透到每门专业课程中和学生管理的每个细节,严格抓学风和班风建设。围绕职业素质教育,从学生的自我管理开始,以班级为单位,有步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③增设行业特色课程,通过调研发现,从企业用人的角度来分析,企业需要大量的拥有行业知识、经验而又精通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单单培养精通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专业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某一或两个行业的特色课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企业需要的懂得行业,又精通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管理的应用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④加强创新创业素养训练,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给学生以思维素质、基本技能、行为规范和适应环境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超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不是以单纯让学生创办企业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这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
3.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即强的一个专业,每门职业岗位核心课程都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真实的工作岗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平台。(1)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任务化教学,教师根据每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结合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精心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情境,通过这种任务工作情境的学习,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任务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职业岗位技能相结合起来。(2)携手校企合作企业实现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的高校,应该说服企业不应只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而应和学校携手共同有步骤、有计划培养学生,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能否找到合适的合作企业与院校携手培养人才,这是决定院校是否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契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①校企合作企业实践老师参与授课,关于职业岗位核心课程要求每门课程均由校内和校外企业实践老师共同完成,既能确保学生对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保证实时知道本门课程在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中是如何应用的。②学生提供真实实践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仅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更重要能让学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艺术,培养学生的情商,磨炼学生的意志、责任感、沟通等能力。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完善的校外企业实践学习“岗位认知实践学习+专业实习+行业体验实习+毕业实习”多层次分步递进的实践学习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4.采用“3+3+1”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专业的特性,有很多实践和艺术的成分单靠在校园内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应该给以足够的时间和平台让学生亲身实践,更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适宜采取“3+3+1”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3”指的是正常在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第二个“3”指的是主要在校内学习前3年的3个暑假,有步骤分层次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最基本的行业体验实习、职业岗位技能实践学习;最后一个“1”就是到企业相应的人力资源岗位工作,主要从事人力资源专员或助理的角色,这样学生毕业后若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工作他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晋升,如果毕业后重新找工作,毕业生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不仅有丰富的理论专业知识,又有行业知识,同时又有行业经验和基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验,学生的起点较高,会较快的适应工作,同时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留住人才。实践证明通过“3+3+1”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有85%的学生毕业后都愿意留在校企合作企业,原因有二: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三年的培养,企业的文化已经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了,有着较强的归属感;二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较好,基层的锻炼基本都在大学期间训练结束了,毕业后不久一般都能达到中层管理岗位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层管理型人才培养相符。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3]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5-16.
[4]赵海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2,(4):88-89.
[5]宋伯宁,宋旭红.山东省高等学校分类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6]杨新荣.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