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业院校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的实践探究
2017-08-30王芳
王芳
摘要:新疆多民族聚集,多元文化荟萃,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凝聚社会的粘合剂作用,是从战略高度审视新疆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听得懂、看得见、记得住,更容易激发各族师生热爱新疆的美好感情,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极端思想渗透。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成效显著,本文从探索的背景、精神内核、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阐述,试图为新疆职业院校开展同类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民族团结;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169-02
一、对新疆文化背景和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思考
新疆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边情复杂。新疆南疆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周边环境复杂,斗争形势严峻。党中央明确指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职业教育作为新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被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对于南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一形势,新疆职业院校充分认识到:抵制民族分裂、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对新疆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一要求。其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其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的经验和敏锐视角,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其思路和具体时间均走在了新疆职业院校前列。
新疆生源结构中,有60%是少数民族学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把办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农职院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的美好明天”作为农职院的价值追求;把培养一大批爱国爱疆、勇于担当大学生作为新疆农职院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了有意义的探索与实践。具体做法是突破三个关口。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关,政治素质关,人文素质关。人文素质关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攻破语言文字关、政治素质关的最直接体现。这是我们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探究的地域环境因素。
二、挖掘和培育“和”文化,为探索实践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新疆在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人口方面具有独特性。学校以“和”为核心文化,将艺术教育融入民族团结,融入“和”文化,升华“和”文化。
1.“和”是农业文明的源头,由此尽显学校农职特色。“和”由“禾”“口”组成,禾为谷、为粮、为植物,是人类生存之本,其金文字形似垂穗的农作物,让人联想到农业和农事活动;一“禾”一“口”将“民以食为天”的农本思想形象展示,也尽显学校农职院校个性。农业崇和,天地人合一谓之和;风调雨顺谓之和;不违天时,不夺物性谓之和;农林牧副渔同发展谓之和……因“和”而万物生长,因“和”而民殷国富。
2.“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文明薪火。“礼之用,和为贵”,口中有食人心才能安定,才能知礼,社会方能和谐、和睦、和顺。有“调”“顺”“谐”“合”等释义,定核心为“和”,取安定团结,安和乐利,安泰和谐之意。和则安,和则顺,和则万事兴。新疆农职院承传统文脉,以“和”聚众人之心,汇众人之力。教师合作教学,发挥集体智慧;学生合作学习,学会协调沟通。
3.“和”是地域文化的体现,舒展学校开放情怀。新疆崇和。新疆是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地,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形成了热情、开放、包容的西域文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流动、迁徙、融合,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在这同一片土地上和睦相处,同心守望,共建和谐家园,展现出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博大胸怀。沐浴着地域文化,新疆农职院崇和,学生互学互助、和而不同;師生互尊互爱、和睦相处;族群尊重平等、和平安宁;校园文明有礼、和谐安定。学院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以融合求和谐,以尊重促发展,形成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铸就亲如一家的和谐校园。学校以“和”作为学院的核心文化,为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三、优化文化素质教学,把握人文素质教育落脚点
面对复杂环境,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在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在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学院通过构建公共文化选修课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来破解难题。
1.构建八个课程模块。设立人文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全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统筹管理。按照哲学与人生、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艺术与审美、科学与自然、经济与社会、身心与健康、职场与社交八个模块构建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力争开设百门课程。采用教师面授、尔雅网络课程学习、网络学习+教师辅导三种形式开展教学。
2.实行学分制改革,统筹课堂与实践教育结合点。学校出台了《关于学院实施学分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学分制改革,加大文化和职业素养等选修课程开设力度。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及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为3∶4∶3。公共课(占31%学分,4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25%,33学分)、公共限选和任选课(6%,7学分)。
3.推出大师工作室,使艺术教育走向品牌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校园公共艺术文化课程的课程质量以及影响力,学院为一批具有高水准的艺术大师量身打造,成立专门的艺术大师工作室。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创意中心落户学院,集中了玉石、骨雕、哈萨克绣品等地方文化产品及书法、摄影、录音制作、服饰等创意工作室,在学院形成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校最先成立了潘玉兰老师成立“玉兰艺术工作室”,带领民汉学生开展项目教学。学校为玉兰艺术工作室开展了三次题为“玉润兰心”师生作品展览,收效显著。坚定开展艺术大师工作室的路子。
学院成立“宏·品牌设计工作室”。其对“吉蜜德”品牌蜂蜜开展的文化创意设计推广,使“吉蜜德”品牌蜂蜜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向国宾赠送的国礼,设计团队完成了国内首家蜜蜂主题馆“蜜坊”的设计和建设。
学院成立“徐长琴剪纸艺术工作室”,开设《剪纸艺术》选修课程,通过古老的剪纸传统艺术文化,将民族团结融入其中。不仅剪纸中有很多民族团结的作品吗,少数民族学生也积极的参加剪纸艺术课。目前学院有40%的少数民族学生选修剪纸课程,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
学院的艺术类公选课,在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推动下,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很多学生甚至要提前几天预定抢课,抢不到课的同学就坐在教师过道上课。学院办学模式以及开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育人工作受到自治区高度肯定,在自治区人社厅和教育厅的支持下,学院创办南疆职教联盟,整体托管和田地区洛浦县、喀什地区疏附县职业学校。随着学院办学战略的形成,学院的艺术课程也开始进入南疆少数民族地区。
2015年、2016年,学院大师工作室“徐长琴剪纸工作室”,“凯丽舞蹈艺术工作室”“创客维语书法工作室”,经过精心的编排,融入新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形式,带着近六百幅精选作品,走进和田、喀什两个地区的洛浦县、莎车县、疏附县。虽然民族不同,语言不同,但艺术无界限,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出了强大魅力,反响热烈。师生栩栩如生的作品受到南疆地区少数民族师生的广泛好评和热烈欢迎,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这是课程建设成果的一次检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适应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艺术教育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最终升华了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甘春洁.民族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云南大学学报,2010,(11).
[2]周吉.刀郎木卡姆的表演及其共生的各种娱乐活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02).
[3]张麓麓.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现状研究.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