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哈姆雷特》两中译本

2017-08-30张若晨

青年时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交际翻译哈姆雷特

张若晨

摘 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由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强调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方式,倾向于以源语言为中心,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交际翻译则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服从目的语文化,力求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作为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之一,《哈姆雷特》深具文学价值。本文选取了《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基于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大师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这一经典名著的风采,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及其译文的特色。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精美,情节丰富,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在中国,迄今为止已有数十种《哈姆雷特》汉译本,其中,公认质量较佳、成就较高的有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种译本。彼得·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语义翻译忠实于原作者意图,尊重原文词句,注重原文形式。而交际翻译强调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重视信息的传递,力求译文流畅易懂。本文以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式结构以及修辞三个方面,选取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中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读者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汉译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基本概念

语义翻译是指在不违背目的语语义的前提下,同时在目的语句法结构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尊重原文,表达原著的思想意义。交际翻译则是指译者应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接近于源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的反应(Newmark, P;2001)。语义和交际翻译理论在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

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服从于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原文的文体风格,强调全面地表达出原文含义。语义翻译重视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在词和句子的处理上,语义翻译力求使译文与原文达到等值,在翻译时尊重原文的形式和结构,同时兼顾上下文语义,努力使译文在篇章层面上也能够展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而交际翻译是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对译文是否有较好的理解,强调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交际翻译重视目的语语言文化,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相应的调整,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流畅自然,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叶朝成,张建伟,叶灵子;2013)。

语义翻译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原语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但同时,应用语义翻译方法会使译文的用词较为晦涩,不容易理解。相比之下,交际翻译强调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译者不必逐字逐句忠实于原文,可以灵活处理,让译文通俗易懂。但同时,在体现原文文化和风格方面会有所欠缺(阮敏;2006)。

二、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思想简述

梁实秋认为翻译过程中“忠实”这一标准尤为重要,译文在内容、形式,以及文体风格上都应尽可能做到忠实于原文,从而使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得以体现。译者应对原著的字句做到充分的了解和尊重,盡最大可能逐句进行翻译,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行文结构(严晓江;2008)。

朱生豪则主张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内涵与神韵,用自然流畅的文字把原文的意趣通俗地表达出来。朱生豪反对逐字逐句地严格对照原文翻译,认为译者应努力避免因硬译而造成的晦涩难懂,提倡在必要时可对原文的相关词句进行删减或简略处理,从而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朱宏达,吴洁敏;1990)。

梁实秋和朱生豪在翻译理念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的翻译方法有所不同。梁实秋倾向于使用语义翻译方法,而朱生豪则更青睐交际翻译方法。接下来,本文将从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他们在汉译《哈姆雷特》过程中的差异。

三、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汉译本比较

(一)词汇的翻译

不同词性的词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有所差异。以介词为例,相比于汉语,英语介词的种类较多,使用频率也更为频繁。介词“在”通常用来表示时间和地点,据统计,梁实秋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用“在”表示时间的次数大约是朱生豪的两倍(张威;2015)。

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对话:

HOROTIO: Well sit we down,

And let us hear Bernado speak of this.

BERNADO: Last night of all, when yond same star that westward from the pole

Had made his course to illume that part of heaven

Where now it burns, Marcellus and myself, (Act I, Scene I)

梁译:

何瑞修:好,我们坐下来,我们听百那多说说这件事。

百那多:就在昨天夜晚,当那绕着北斗西行的那颗星,正在照耀着现在发亮的天边,马赛勒斯和我两个——(第一幕,第一场)

朱译:

霍拉旭:好,我们坐下来,听听勃那多怎么说。

勃那多:昨天晚上,北极星西面的那颗星已经移到了它现在吐射光辉的地方,时钟刚敲了一点,马西勒斯跟我两个人——(第一幕,第一场)

在这段对话中,当翻译“last night of all”这一位于句首的时间状语时,梁实秋将其译为“就在昨天夜晚”,朱生豪则译为“昨天晚上”。与梁实秋相比,朱生豪省略了介词“在”,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梁实秋则保留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两位译者对介词不同的使用方式,体现了他们不同的翻译思想。

(二)句式结构的处理

在处理句子结构时,梁实秋倾向于保留原文的形式,而朱生豪则主张在翻译时对句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译文更加流畅。

下面一句话是选自《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说的一段话:

HAMLET: ...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Act II, Scene II)

梁译:

哈姆雷特:......仪容举止是何等的匀称可爱!(第二幕,第二场)

朱译:

哈姆雷特:......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第二幕,第二场)

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追求原文内容的表达,也重视原文的形式,因而他保留了原文的句式,使译文的词序与原文保持一致。而朱生豪则调整了词序并对原句进行了重组,即将原句结构变为“how express in form, how admirable in moving”,然后译者用一结构相同的对句将这句话译出。相比于前者,这种译法使译文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三)修辞的翻译

1.双关语的翻译

莎士比亚作品中,双关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借助这一修辞手法,作者用幽默而曲折的方式表达出多重含义(周晔,2008)。下面用《哈姆雷特》中的一段对话来分析梁实秋和朱生豪在翻译双关语时的差异。

OTHER: Was he a gentlemen?

CLOWN: ‘A was the first that ever bore arms.

OTHER: Why he had done.

CLOWN: What,art a heathen? How dost thou understand the Scripture? The Scripture say Adam

digged. Could he dig without arms? (Act V, Scene I)

梁译:

乡乙:他是一位绅士吗?

乡甲:他是第一个佩戴纹章的。

乡乙:什么,他哪里有过纹章?

乡甲:怎么,你莫非是異教徒么?你莫非连圣经都不明白?圣经上说“亚当掘地”;他能掘地而不用工具吗?

注:Arms是双关语,(一)绅士佩戴之勋章,(二)掘地用之铲等工具(第五幕,第一场)

朱译:

小丑乙:亚当也算世家吗?

小丑甲:自然要算,他在创立家业方面很有两手呢。

小丑乙:他有什么两手?

小丑甲:怎么?你是个异教徒吗?你的《圣经》是怎么念的?《圣经》上说亚当掘地;没有

两手,能够掘地吗?(第五幕,第一场)

在这里,“arms”是双关语,有“纹章”和“工具”两层含义。梁实秋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直译,分别在第二句和第四句中将这一双关语的两层含义体现出来。虽然从字面来看两个含义间缺少关联,但译者通过在句末补充注释,向读者表明这一词语在原文是双关语,一定程度对信息进行了补偿。而朱生豪的处理方式则更为巧妙,他对原词的语义进行了改变,引申为“两手”,既指“有本事”也指“两只手”,从而在译入语中也实现了双关的效果。

2. 引喻的翻译

引喻修辞是将引用的典故、成语或谚语作为喻体,从而间接提到本体。在《哈姆雷特》的两个中译本中,两位译者对引喻的处理有所不同。

HAMLET: Hear you,sir

What is the reason that you use me thus?

I loved you ever: but it is mo matter;

Let Hercules himself do what he may,

... (Act V, Scene I)

梁译:

哈姆雷特:听我说,先生;

你对我这样是什么道理?

我一向是爱你的,但这也不提了;

不管赫鸠里斯自己怎样干,

...... (第五幕,第一场)

朱译:

哈姆雷特:听我说,老兄;

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

我一向是爱你的。可是这些都不用说了,

有本领的,随他干什么事吧,

...... (第五幕,第一场)

在这段台词中,梁实秋和朱生豪对“Hercules”的翻译有着明显的差异。原文在这里,引用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Hercules来引喻力量很大、能力很强的人。梁实秋在处理这处引喻时,直接按照字面含义将其直译为“赫鸠里斯”,没有将引喻的效果体现出来。而朱生豪则将其引申为“有本领的人”,把隐含的意义表达了出来。

四、结语

本文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选取了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种《哈姆雷特》中译本,从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两位大师翻译理念的区别。梁实秋重视原文词句,主张尽可能逐句翻译,保留原文形式,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倾向于使用语义翻译方法,从而使译文能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但同时,也会出现译文晦涩难懂的情况。而朱生豪主张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原文的意趣,因而更青睐交际翻译方法,从而使译文流畅、地道,但同时,原文文字所蕴含的部分内涵会被忽略。尽管翻译理念不同,两位译者都对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让中国读者可以感受翻译的魅力,并对莎士比亚的文学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32哈姆雷特[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阮敏.戏剧翻译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比较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严晓江.梁实秋中庸翻译观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叶朝成,张建伟,叶灵子.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述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

[6]张威.莎剧两种译本中的汉语“欧化”现象描写与分析[J].外语教育研究,2015.

[7]周晔.从《哈姆雷特》多个中译本看文学翻译中双关的处理策略[J].中国翻译,2008.

[8]朱宏达,吴洁敏. 朱生豪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9]朱生豪译.哈姆莱特[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交际翻译哈姆雷特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公示语翻译探究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医四字格英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