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地质学》课内实践教学的建设意义

2017-08-30杨文涛朱淑慧郑德顺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4期

杨文涛+朱淑慧+郑德顺

摘要:《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大一新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发掘校园内及周围的典型地质现象,从生活中寻找并认识地质。我们选取了学校周围的缝山针公园作为课内教学实践的根据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普通地质学;课内实践教学;焦作缝山针公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4-0086-02

《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环节,对培养地质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而实践教学的质量又直接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从而影响地质专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何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一直是广大相关教师们所追求和探讨的问题。我校对地质相关专业进行《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时增加了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选取校园附近的缝山针公园作为课内实习基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野外地质认知实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每个开设《普通地质学》的高校都安排有相应的野外实习内容,野外实习时间通常在两周左右。目前,《普通地质学》的认知实习普遍存在以下现状和问题。

1.地质类新生通常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接受该课程学习,实验室内手标本的观察分布在授课期间,而野外实践教学在一般安排在第二年的暑假[1,3]。从而使理论和实践不能及时结合,从而影响学生对地质知识的兴趣。

2.野外实习基地距离学校通常比较远,实习学生和教师需要在基地持续大约两周的时间。比如,中国地质大学的北戴河实习基地、河南理工大学的登封嵩山实习基地。从而涉及到实习基地的吃住和教学设备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时间保障问题。

3.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够,教学条件简陋,甚至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4]。重点地质院校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实习基地,但综合性院校地质类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投入明显不够,甚至连基地基础设施都没有,学生去了住旅馆,吃路边餐,实习回来做笔记、绘图件等工作只能在床上完成,条件非常艰苦,严重影响了野外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由于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评价体系,再加上较长时间的野外实习教学,资深教师少有能够专心投入,青年教师的知识体系和个人教学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前提下,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不能够满足野外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的传授要求,容易让学生对专业失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1]。

二、增加课内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学校周边地质环境,适当增加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容势在必行。课内实践教学是开发和挖掘校园周围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让“枯燥”的地质知识鲜活化[1]。课内实习基地应具备离学校近,交通方便,地质现象典型的特点。较之野外认知实习基地,课内实习基地具有以下优势:(1)能够很好的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及时安排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感性认识,以便于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地质专业的兴趣。(2)一天或半天的简短野外认知实习,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之余的放松,在身心上都是一次旅游,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且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5]。(3)由于实习基底离校较近,住宿在学校,吃饭在食堂,学习在教室,正常的学习生活条件能够让学生安心学习。(4)由于距离近,时间短,利于教师的时间安排,不会耽误其科研任务,反而是一次愉快的身心有氧运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资深教师参加到实践教学中来,带领大家观察发现并探索典型的地质现象,整个实习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工作之余的爬山放松。因此,课内地质实习基地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该实习不必强求地层从老到新出露齐全,不必强求同时看到三大类岩石,丰富多彩的典型构造现象等。只要有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典型地质特征即可。它的目的不在于能够让学生认识多少种现象,而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及时使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验室内矿物和岩石手标本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带给地质专业初学者以最宏观的,最真实的野外状况,初步建立地质的时空观、地质思维方式和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課内地质实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和培养大一新生了解和热爱地质专业的必要基地。

三、建立课内实习基地——缝山针公园的地质概况

焦作市缝山针公园位于焦作市北部,属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中南部,缝山针公园为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接壤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侧为山前冲积平原。缝山针公园主要是一套由古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大致向南南东方向倾斜的单斜构造,主要发育三套地层:(1)中奥陶统马家沟组,以厚层灰岩为主;(2)上石炭统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山西式铁矿;(3)上石炭统太原组浅海相碎屑岩与灰岩互层。

缝山针公园地质实习教学基地地质现象较为丰富,是地质认识实习的天然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类地质实习教学内容:(1)岩石及古生物标本类型丰富。实习区地层由陆到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具有丰富的岩石和古生物标本。岩石类型主要有各种碳酸盐岩类、砂岩和泥岩,其中碳酸盐岩包括鲕状灰岩、竹叶状灰岩、砂屑灰岩等;古生物标本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此外,还有部分生物遗迹现象。(2)沉积构造现象丰富。各种层理、缝合线和生物扰动构造,层理包括波状层理、块状层理、水平层理、丘状交错层理。(3)构造类型丰富。凤凰岭断层穿过缝山针公园南侧,为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地区,通过地形地貌、断层角砾岩及断层两侧的地层对比可以明显的识别该断层;断层带内还有几条次级断层呈阶状分布,可以从直观上看到断层两盘地层升降的情况。节理现象特别丰富,尤其是在灰岩上的小节理极为发育,有张节理、剪节理、雁列节理等。在靠近断层的部位发育一些小型牵引褶皱。(4)不整合面和夷平面现象典型。奥陶系灰岩和石炭系太原组铝土质泥岩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从缝山针公园往西观察,一系列山顶的夷平面非常清楚。(5)公园台阶是寒武系第三统张夏组的灰岩,含有大量的遗迹化石,叠层石,软舌螺等实体化石。

四、课内实践教学的建设意义

课内实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近”,挖掘并合理利用校园周边一切典型地质现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以快乐教学的理念为指导,让学生能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仅巩固和加深了对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正确的地质思维,培养学生今后从事地球科学的兴趣[6]。正如中国地质大学王家生老师等所总结的:校园地质实践鲜活了书本中“枯燥”的地质知识[1]。另外,课内实习还可以使学生和教师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从而更加享受和热爱生活[7]。整个实习过程轻松愉快,利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一两天的野外实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像朋友。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的总结上课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这样能使今后的课程更佳顺利,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升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家生,谢树成,龚一鸣.“普通地质学”野外和室内实践教学改革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9,18(2):79-82.

[2]沈玉林,郭英海,李壮福,等.基础地质实习野外实践的现状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2):66-68.

[3]董艳蕾,张琴,于福生,等.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2014,(5):49-51.

[4]余际从,刘粤湘,李杰,等.我国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突破口[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4):1-5.

[5]肖军,朱蓓,王家生,等.“快乐地质”教学——以北戴河实习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07,76(1):43-46.

[6]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4):93-95.

[7]周春梅,谭宏,王章琼,等.地质实习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21(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