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挖掘版权资源“富矿”

2017-08-30韩飞

出版广角 2017年16期
关键词:富矿资源管理出版社

【摘 要】版权资源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版权资源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我国版权资源管理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加强版权资源管理的对策。

【关 键 词】出版社;版权资源;版权资源管理

【作者单位】韩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0 【文献识别码】A

当前,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正在深入推进,传统出版社正在加速转型升级,主动推进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数字出版业务,自觉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增强发展动能,加速版权资产管理运营。然而,业界深感作品“改嫁”频繁,“一女多嫁”现象突出,版权资产数量不清,版权归属难以判定,版权产品多元开发难获进展,严重制约了传统出版社的融合发展。凡此种种,根源都在于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的缺失。

一、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的现状

出版社工作始于版权资源的获取,终于版权资源价值的实现,出版社创造价值依赖于版权资源,版权资源运用与管理贯穿于出版社工作的始终。版权资源管理应当是出版社的重要工作,获取版权资源是出版社的首要任务,防止版权资源流失是出版社的重点工作。然而,从现状来看,版权资源管理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1.版权资源管理严重缺失

第一,未设立独立的版权资源管理部门。当前,各出版社将版权资源管理职能或归于总编室(编务室),或归于编辑部(室)、国际合作部(国际版权部),或二者兼而有之。总编室对版权资源的管理多局限于出版合同、样书(刊)等保存,编辑部则将版权资源下放给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国际合作部则聚焦于国际版权的获取(引进)和本版产品的输出。

第二,未配备专业的版权资源管理人员。为有效控制管理成本,出版社人员普遍身兼数职,无专职版权资源管理人员,鲜有专业版权管理人员。

第三,未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各出版社普遍采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编辑。然而,在考核体系指标中,并不存在版权资源管理项,既不考核新增版权资源项目,又不考核版权资源流失项目,更不考核版权资源质量及贡献度。

2.版权资源管理缺失导致不良影响

由于版权资源管理缺失,出版社版权管理陷入重要且无序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制约了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第一,版权资源流失严重。优质版权资源一向被其他出版社重点围猎,因原拥有的出版社不“设防”而轻易被他者获取;版权资源为编辑个人所掌握,随编辑流动而流失。

第二,难以获取优质版权资源。如版权资源所有者认为出版社不重视其版权资源贡献和价值,不再乐意授权许可该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作品,更不乐意转让该版权资源;版权所有者周边人尤其是创作界、评论界等人员,若认为该出版社经营管理不善、不可信任等,并将这些言语告诉版权所有者,将极大地增加出版社获取版权资源的难度。

第三,难以获得版权资源开发的其他收益。优质版权资源被数字出版者获取;优质作品多个版本并存于市场,形式稍有差异;出版社未能参与其他形式的版权资源开发,也不能获得其他形式的版权资源收益。

第四,版权资产不清,难以开展版权经营。各出版社在长期的出版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优质的版权资产,但拥有版权“富矿”,却难以发掘[1]。 因缺乏版权资源管理,各出版社普遍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版权资产,既不清楚版权资产的数量,又不知道版权资产的质量。

二、版权资源管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1.版权资源自身特征

与物质资源相比,版权资源具有如下显著特征:无形性让其容易脱离权利主体控制而不容易被感知,易于流动;高价值性和多用途性让同一资源可以同时被多方使用;法定性决定其权利只能在法定期间和法定地域内有效;多样性让权利所有者可以同时多方授权;高速流动性让其能在不同主体间快速流动;不稳定性让参与各方不能准确评判其市场价值,大大增加交易风险性。这些都明显增加了版权资源管理的难度。

2. 版权资源所有者的未充分授权

第一,授权周期明显缩短。伴随着版权人版权意识的增强、版权资源使用平台和传播途径的增多,版权资源的价值在不断提高,版权资源所有者越来越偏爱短期授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明文規定,出版社专有出版权期限由法定10年改为合同约定后,版权所有者对版权资源授权从10年期改到5年期,再改到现在的3年期。版权资源授权期限明显缩短,出版社的相关投入不断加大,而利益回收期明显缩短,出版社的经营风险加大,所产生的版权资产价值难以有效利用。

第二,授权种类单一。基于《著作权法》规定,版权资源所有者对版权资源分割授权成为可能,且越来越偏爱单项授权,而非综合性一体化授权。如对文字类作品,仅在我国大陆区域,版权资源所有者就可将简体字图书出版权、繁体字图书出版权、数字出版权、广播权、翻译权等分别授予不同的权利主体。

第三,版权资源供应者主体多且品质不一。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主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创作,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已经是基本的版权资源生产方式。版权资源近似无限,出版社获取版权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如接受作者自主投稿、活动专项征文、定向约稿等。然而,作品的风格、表达方式、创作水准是有明显差异的,作者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不同的,其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在同一时期迥然不同。

3.二元化版权法制阻碍了出版人获得应有的收益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13种财产权,为作品的每一种使用方法设置一项财产权利,加大了对版权人权利的保护,提高了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成本,同时也导致了产业利益失衡[2] 。如数字版权与专有出版权的分离,让版权资源所有者可绕开传统出版社而直接授权给数字出版者,对此,传统出版社也无力阻止。

4. 版权资源管理意识的缺乏和出版社实力的限制

经历转企改制后,出版社普遍加强经营管理,特别是强化对资产的管理。然而,鉴于版权资源的无形“轻资产”属性,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意识仍普遍缺乏。如其对版权管理仅限于合同文书管理、样书管理;签约仅限于纸质出版权,不积极争取数字出版权。

目前,我国出版社普遍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影响力有限、议价能力较弱,由此限制了其对版权资源价值深度挖掘、独立多样化开发的可能性,也难以充分保障其自身利益。如在出版合同中,出版社没有意识去约定版权资源所有者如直接利用本版书刊自行开发或授权他人出版发行数字版本、电子版本,应该给予出版者合理收益。

5. 市场竞争加剧

目前,多方角逐版权资源,提高版权资源市场价值。除出版社外,电商巨头依靠资金优势,抢夺优质版权资源。如在2012年,网易阅读投入千万级巨资启动“原创精品文学计划”;中文在线主办首届“金魔方杯”原创故事大赛暨中韩原创故事大赛;起点中文网创立“在线收费阅读”服务,陆续推出作者福利计划,内容发掘推广、版权管理等机制和体系,形成了以创作、培养、销售为一体的电子在线出版机制,并向文化产业全面延伸;豆瓣阅读涉足在线内容领域,正式上线发售内容,支持多个平台[3] 。迄今,阅文集团已近乎垄断国内原创文学资源,反向出版社授权出版文学作品。

6.技术变革“双刃剑”

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深远地影响着各行各业,出版业也不例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作品的复制、传播和使用更为方便。出版社囿于资金、技术、人才储备等因素,在新技术变革中,处于弱势地位,丧失了版权资源使用、开发的权利。然而,技术变革同时为出版社带来新的发展机会。音像出版、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影视改编、录音出版等都为出版社创造了新的赢利机会和空间;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平台的出现,增加了出版社直接宣传本版书刊产品、直接售卖产品、获取读者信息、调研市场的机会。

三、出版社开展版权资源管理的措施

1.开展版权知识全员培训,强化版权资源管理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版权资源的潜在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才能强化版权资源意识,增强版权资源的获取、维护和运营意识,也才能增强获取、维护、开发版权资源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潜能。出版社要积极开展全员版权法律知识培训,让大家树立版权保护观念,主动预防受到侵权,提升版权运用能力;要充分认识版权资源价值和做好版权管理工作,激发全员主动获取版权资源,用好用活用足版权资源,力争实现版权资源最大价值。

2.制定版权资源管理战略,强化出版社平台经营意识

战略指引方向。出版社要充分发挥战略指引作用,明确市场定位,加强版权资源管理,尽可能在特定领域获取尽可能多的版权资源,强化专业特色和市场“垄断”。出版社还要建立健全版权管理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各时期应当完成的版权资源聚集数量、质量等;建立版权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量化细化实化考核指标,具体包括新签约版权资源数量、质量,流失版权资源数量,版權资源使用数量及效益,转授版权资源数量与效益等。

出版社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转变观念,明确出版社自身定位,有效提升出版社品牌价值。出版机构应当是信息传播平台,而非单纯拥有信息传播渠道;是知识资源整合与传播平台,而非单纯的知识资源编辑加工点(站);是价值发现、价值提升和价值创造平台,而非单纯的知识资源贩卖者和单纯拥有产品流通渠道。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纸质作品仅是其利用版权资源的一部分,应以此为基础,绝非止步于此,要努力实现一种资源多形式开发,一次开发多种形态呈现,一种产品多平台多渠道发行,一次投入多种产出,一种产出多次增值。

3.建立专职版权管理部门,建设专业版权管理经营队伍

出版社需建立专职版权管理部门,准确界定版权管理部门的职责、功能、任务和目标,对版权资源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版权管理部门应当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整体业务发展规划,为版权资源开发和合理使用提供分析和智力支持;对即将到期的版权资源,及时提醒版权使用人(责任编辑)与作者续约等;积极开展版权资产运营,开拓版权代理业务等;负责维权,预防并制止侵权,打击盗版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高素质的专业版权人才队伍是做好版权资源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由于版权资源数量大、权利种类多、可开发转化使用性强,做好版权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法律基础知识,而且需要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要准确识别版权资源在各种条件下可能会被运用到的情况,为版权运营、版权资产增值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出版社不仅要建设专业版权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而且要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尤其是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事务所等,为版权资源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4.建立健全版权资源管理制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就是价值规范、行为指南、运作规则。科学合理规范完善的版权资源管理制度,将会带来多方积极影响。一是增加版权资源所有者对出版社的信任,为出版社争取版权资源授权创造良好条件。二是指引版权资源规范管理。版权资源管理制度要明确规定版权资源管理的适用范围、技术条件、人员要求、绩效考核等,使之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系统化。三是指导各部门协同推进版权资源管理。版权资源管理不局限于版权资源管理部门、版权资源管理者,各部门尤其是各编辑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出版社版权资源管理制度应当包括版权资源获取制度、版权资源内部管理制度、版权资源外部授权制度、版权资源价值评估制度、版权资源维护制度、版权资源退出制度等。

技术是支撑,海量版权资源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是自主开发版权管理系统,还是引进外部版权资源管理系统,出版社都要对版权资源有效管理,明确其作品名称、权利人(版权所有者)、授权种类、授权时限(时间期限)、授权地域(使用范围)、语种、报酬结算方式、支付时限、使用条件等。借助版权资源管理系统,版权资源管理者、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管理版权资源,依据其统计功能,他们可看到各版权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的价值,从而预判其未来价值并做出相关决策;可在使用期内高效使用版权资源,争取版权资源价值最大化,同时还可有效避免因超期使用、超范围使用而导致侵权。

5.以共赢为原则,力争获得全版权,大力开展全版权跨界运营

出版社应当以合理分享版权运营收益为原则,提供版权资源整体运营方案,争取获得全版权;主动加强和作者的沟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其提供作品发行信息、结算版税等,以真情服务感动作者,尽可能延长既有作品授权期限,并获得作者其他新创作品出版授权、已在其他出版社出版作品到期后的授权等。版权资源整体运营方案应明确各项版权收益分配比例,对不同版权提供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如提高版权所有者数字版权、翻译权、境外版权、改编权等权利的收益比例,以增强版权资源所有者版权授予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出版社应制定并执行全版权经营战略,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拓展版权资源运营范围和使用领域。如对文学作品,出版社在推出纸本图书简体字版时,可同时开发听书、PC 数字、移动数字等形式的产品,以及进行影视剧本改编,还可面向港澳台等地区推出繁体字版,面向非华语地区输出各种语言版本等,积极推出周边形象产品、进行动画改编等。

四、结语

版权资源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是出版社健康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基础,加强版权资源管理势在必行。作为版权资源价值发现者、资源质量优化提升者、品牌开发与增值者、市场拓展与风险承担者,出版社应当强化平台运营意识,强化全员版权资源意识,积极获取优质版权资源;以版权资源管理战略为指引,以版权资源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专业版权管理运营人才队伍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版权资源整体解决为依托,积极获取各类优质版权资源,大力开展全版权运营,成为版权资源所有者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共同做大版权市场,提升版权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芳. 版权资产:出版社难挖的富矿[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03-17.

[2]于文. 论融合趋势下的出版法制建设——从 “版权” 与 “出版权” 的二元化问题切入[J]. 出版发行研究,2016(2).

[3] 穆宏志. 传统出版应对版权渐处下风?[N]. 中国图书商报,2012-06-29.

猜你喜欢

富矿资源管理出版社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我等待……
浅谈到社区新闻富矿里捡金子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女女性艺术家作品是座富矿吗?
工业旅游:“富矿”缘何掘金难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