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纳古风 藏储乡情
—— 贵州古镇古村掠影

2017-08-30袁泽友

藏天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古村古镇贵州

文/袁泽友

收纳古风 藏储乡情
—— 贵州古镇古村掠影

文/袁泽友

◎土城古镇 廖迅 摄

城镇与乡村,是透视一个地方历史与社会变迁最直接的窗口,尤其那些饱经岁月洗礼依然存世的古镇古村,蕴藏着千百年的精神资源,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脉所系。

自古以来,大大小小的村镇如珍珠般撒落在中华大地,或素雅,或辉煌,或温婉,或宏伟,组合成一幅绚烂多姿的山水画卷,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和过度的商业开发,全国不少乡村在凋敝,不少古镇在褪色。据民政部统计,仅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自然村数量十年之间消失了90万个。

被誉为文化千岛的贵州,多民族聚居的喀斯特典型地域,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和特殊性,使得至今大多数的古镇古村保留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因而,不少散发着浓浓乡土味道的古镇古村依然古风氤氲,原生态的历史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在古镇古村落保护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贵州成了人们寻找乡愁、文化寻根的理想家园。

◎赤水丙安古镇 乔啟明 摄

贵州现存古镇 大多兴于明清

提起名城古镇,以往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中原与江南,前者厚重辉煌,后者温文尔雅。而对于贵州的古镇古村,人们更多是基于对这里的多彩民族文化的好奇。

但事实上,贵州的城镇起源同样有着悠远的历史,只是鲜有人关注贵州那些久远的往事。

“西南夷君长以十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十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髻、耕田、有邑聚。”这是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一段关于汉代西南地区民族政权及相关经济状况的记述,这被认为是最早提及贵州高原人类邑聚的论著,由此可见贵州的城镇萌芽,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近年来贵州的一系列考古成果印证了这一判断,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战国至西汉的赫章可乐遗址,专家们通过现场发掘的文物了解到,汉代的贵州就已经产生富丽堂皇的官式建筑。

赫章可乐汉墓还出土了干栏式建筑模型,从结构、形制、空间组合、建筑装修、社会功能等方面提供了汉代贵州房屋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汉代干栏式建筑对后世影响深远,传承至今。在贵州山区特别是苗岭腹地,楼上住人、楼下安碓的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或依山或傍水,天人合一,构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但宋元以前的贵州古代建筑,或毁于天灾,或毁于兵火,大多已成残垣绝壁,仅剩遗址,明清两代才是贵州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今天贵州的现存的古镇古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

◎赤水大同古镇 乔啟明 摄

据史料记载,明王朝将贵州从湖广、四川、云南行省中剥离,作为第十三个省一级行政区划,建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在这种背景下,从明朝开始,一股城镇建筑之风在贵州高原兴起。

据明《贵州通志》记载,从明初至明神宗万历年间,贵州一省共建城43座。其中,除省城贵阳系在两宋时矩州、贵州城,明代顺元城基础上扩建外,其余42座城镇均为新建。

明代兴建的贵州城镇中,有的是府、州、县、卫、所的专城,有的是府、卫同城或州、卫同城。明万历以前,属于府一级专城的有:思州、石阡、思南、铜仁4城;属于州城专城的有定番、麻哈、独山3城;属于县城专城的有务川、印江、永从、施秉4城;属于卫城专城的有威清、平坝、毕节、赤水、龙里、新添、平越、兴隆8城;属于所城专城的有黄平、普定、关岭、平夷、赤水卫前所、縻泥、阿白撒7城。

到清代前期,经过大规模改土归流、在黔东南地区的建制及省境区划的频繁调整以后,现在贵州省境内县一级以上城镇,绝大多数都已诞生,贵州高原城镇的总体布局亦已初步定格下来。

因此,在贵州的现存古镇古村中,从镇远古城到青岩古镇、从堂安侗寨到梭戛苗村,从丙安古镇到安顺旧州,南北东西,无不深深烙下明清文化的印记。

多元文化交响 造就多彩村镇

截至目前,贵州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

◎锦屏隆里古镇 乔啟明 摄

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34个。这些名镇名村风格各异,别具特色。

雷山西江的千户苗寨,苗家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恢弘,彰显了贵州古朴独特的苗族文化;开阳县禾丰乡马头村、石阡县国荣乡楼上村,延续着“稻作民族”——布依族的浓郁风情;黔东南从江县往洞乡增冲村,风雨桥将桥梁、长廊、楼阁浑然结为一体,高耸的鼓楼是楼、塔、亭、阁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侗寨的图腾,堪称民族建筑的瑰宝;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大西桥镇鲍屯村,奇迹般地保存着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习俗,其民居、服饰、饮食、信仰、娱乐方式无不烙上600年前的印痕,这种军民一体的屯堡文化,为古代汉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黔东南州镇远古城,贵州历史上的水陆枢纽,以盐运贸易打通了汉族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为显著特征的徽派建筑与苗族吊脚楼的结合相得益彰,堪称贵州乡土建筑的博物馆。

除此以外,遗留着军事营盘的遵义凤冈玛瑙村,城墙保存完好的青岩镇、锦屏县隆里乡,水族、瑶族文化的活载三都怎雷、荔波懂蒙, 都显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散落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黔东南州黎平翘街 廖迅 摄

以山高谷深,“远在要荒”,封闭蛮荒而著称的贵州,何以孕育出如此开放、包容、多元、多彩的城镇文化?这乃贵州的独特地理环境所致。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自古是西南地区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交通枢纽。历史上,每当因政治或经济原因引发人口大规模迁徙之际,贵州便成了人们谋求生存、避乱求安的世外桃源。有学者研究认为,秦汉之际,当中国南方的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动时,作为贵州最早居民的濮人日渐衰落,氐羌、苗瑶、百越纷纷从西、东、南3个方向涌入地广人稀的贵州。于是,贵州高原在秦汉之际,成了南方四大族系交汇的结合点,成为历史上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百越文化与氐羌文化的汇聚之地,形成多元并兼、朴实多样的文化体系。在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各族人民的居住环境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形成风格各异的城镇和乡村聚落。这也是贵州古镇古村的魅力所在。

贵州古镇古村 贵在风格尚存

古镇与古村,反映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文化积淀以及生活方式的积淀。反映在物质空间上,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建筑的风貌以及其他各种形态;反映在非物质层面,则是古镇古村的民间习俗、歌舞艺术、节庆、祭祀活动等。这些是古镇特色和精神所在,它们和古镇古村的记忆传承,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黔东南州镇远青龙洞 廖迅 摄

俯视全国不少古镇古村,人们大多只能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之间寻找这里的文化记忆、精神遗存,这样的古镇,只剩下了躯壳,灵魂已死。而在贵州,不少古镇、古村在现代工业文明与商业文明的冲击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性格,是活态的,作为这些古村镇的主体的人,依然生生不息,延续着古镇的故事,讲述着古镇的历史。也正因为如此,1998年,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得以落户贵州。

从1998年到2004年,中国和挪威王国合作,在贵州六枝梭嘎、黎平堂安、锦屏隆里、花溪镇山4个古老的民族村寨建立了生态博物馆,致力于保护贵州的原生态村镇文化、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贵州独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生态博物馆群。

六枝特区梭嘎苗族彝族回族乡, 距六枝特区42公里,距六盘水市132公里。梭戛乡居住着一个稀有的、具有独特文化的苗族分支。这一分支分布在附近12个村寨中,他们常年居住在高山之中, 与外界很少联系。

在梭戛,不少古老的文化风俗信息得到保存和诠释,尤其这里妇女们在头上配饰特制的长约50厘米的“长梳”, 并在“长梳”上盘长发, 形成沉重、巨大的头饰,古老而神奇,目前, 当地人仍相当完整地保存和延续着这一传统。

此外,这里还保持着平等的原始民主,丰富的婚嫁、丧葬和祭祀的礼仪, 别具风格的音乐舞蹈和十分精美的刺绣艺术。这里的人们依然延续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生活。

◎贵州榕江大利侗寨 乔啟明 摄

◎习水土城古镇 廖迅 摄

镇山村,被誉为藏在石头里的桃花源,是集真山真水、民族建筑、历史遗存于一体的布依族村寨。 村里有村民140多户,近600人。历史上因军事驻守的需要, 将镇山修建成了堡子。至今, 围墙、拱门及武庙等古迹仍基本保持完好, 可供后人凭吊。镇山布依村最独特的文化遗产是石头建筑,400多年来, 村民们用当地盛产的石材将本村建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石头艺术的世界。

隆里古城,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南部,距县城45公里。古城占地面积48.174平方米, 有760户, 3 280人, 他们多为明代屯军时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江西等9省汉族官兵的后裔。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是明代盛行的军事制度——卫所制的屯堡遗存, 是明代以来中央政权强化对边远地区统治和中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渗透的产物。古城民居建造精良, 街道布局巧妙, 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城军事防御布局和民居建筑群。

古城文物古迹众多, 如古城墙、古建筑群、书院、寺庙、古井、大街、古桥、古墓、古碑等, 其中以王昌龄龙标书院、状元桥、平水石桥、书坊桥最为著名。

◎锦屏隆里古镇 乔啟明 摄

隆里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 儒、佛、道家文化都根植于这块土地上, 同时也融合了当地苗族和侗族的文化元素, 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 即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主要表现在岁时节日的多彩习俗, 如玩花脸龙、唱戏等。还有饮食制作也较精道, 颇具特色。

黎平堂安村地处黔、湘、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侗族南部方言区之中心, 距黎平县城81公里, 距邻县从江通往广西三江、桂林的321国道35公里, 并有省道互相连接。现有160多户人家,800多人,是一个中小型的古老侗寨。

堂安以侗族文化著称, 寨中的鼓楼、禾晾、谷仓、水碾、石碓、榨油房、鱼塘、井亭、祭萨堂等建筑物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寨里还有一块墓地, 坟冢10余座,多为清代所建, 雕龙刻凤、卷草花纹等工艺精美, 是堂安侗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体现。9个出寨路口都建有寨门, 寨门的建筑形式多为重檐歇山顶, 仿如意斗拱装饰显现三斗三升。斗拱上层装饰以交错迭覆的三层齿边,主楼檐下的棂格周围, 彩绘双鱼、孔雀、凤凰等图案, 显示了侗族艺人的精湛技能。

责任编辑 陆青剑

猜你喜欢

古村古镇贵州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贵州,有多美
古村——大芦
古镇之旅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古镇——镇远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