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的“吸粉”体质
2017-08-30马宁
质量的“吸粉”体质
从今年开始,每年的5月10日,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将是个大日子——中国品牌日。作为中国制造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因为中国本土汽车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的增加,以及汽车产品的特殊性,更需要在挖掘中国品牌日背后的深层含义。
5月14日,《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将举办一场有关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质量的论坛,在前期与汽车企业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与品牌、渠道、整车设计、新能源技术这些话题相比,质量的话题并不能让他们兴奋。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自主品牌整车厂对质量不重视,用一位嘉宾的话说,质量很难以言语,或者用形象的方式传达出去。但是,当一个品牌热衷于包装质量以外的种种,有限的精力和资金还能在这种包装和质量提升之间做到平衡吗?
的确,正如前面那位嘉宾所说,当自主品牌高薪聘请到了原跨国品牌的设计师,甚至设计总监,或者将车型的设计交给海外设计公司,新车可以在第一时间提升颜值,形成家族式设计风格,增加品牌辨识度。而有关品牌代言人、未来规划、营销方式的革新、销售渠道的下沉,等等,都能够大书特书,而且在短期内宣传效果明显。而质量,恐怕非得消费者亲身长期体验,才能给出判断,填鸭式广告也只能成为消费者的过眼云烟。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8年实现产销量全球第一,这几年自主品牌销量也上升明显。在2016年全年超过2800万辆的总产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近一半。提升的数量背后,关键技术、整车质量的瓶颈依然存在。即便J.D.POWER有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本土品牌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合资甚至进口品牌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但该机构也明确指出,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本土品牌依然任重道远。
是不是说,因为难以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感知,又难以成为一个具象的宣传点,质量就会被边缘化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首先从主管部门来看,不论是有关缺陷产品的法律法规,还是三包政策等的出台,特别是对违法违规企业惩罚力度的增大,都在倒逼企业提升对质量的重视。其次,一些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商也在默默地耕耘质量领域。比如从有所积累后,从采购大牌零部件到关注零部件间的匹配;生产线上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极热、极寒和高海拔地区的可靠性试验,等等,都是在为质量的改进贡献力量。最后就是消费终端,虽然中国的消费者在购车时已不再那么盲目,但就目前中国的消费环境来看,亲戚朋友间对一款车质量的评价,完全可以秒杀任何途径对品牌和车型的宣传,想让已有客户成为“自来水”还是免费的“负能量宣传员”,恐怕只能凭借产品自身的表现了。
我们希望,在此次沟通中出现的,自主品牌对产品质量的略带“不可名状”甚至遮掩的态度不是常态,只是短期内出于营销、宣传考虑不得已而为的结果。更希望中国品牌日能够在每一天都激励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能够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让那些合资品牌、进口品牌的潜在消费者成功“路转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