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教孝为先,育出栋梁材
2017-08-29张艳
张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046-01
所谓“传统文化”,百度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讲,应该用传统文化来作为个性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储备资源,所以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滋养自己的生命,是每个中学教师不可或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以此为己任,真正落实到教学的细节中去。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细节中实施呢?经过尝试和思考,我找到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突破口,那就是:百教孝为先,将孝道渗透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去。
那么,如何在教学细节中实施这一点呢?经过尝试和思考,我逐渐完善了一套循序渐进又行之有效的操作体系,通过对学生进行“读写相结合——辩论出真知——践行悟大孝”的三部曲训练,将孝道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谈谈这三部曲训练的具体操作。
一、读写相结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我们学校每节课上课前有三分钟预备时间,我将这三分钟利用起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阅读,可以是齐读孝道的优美散文,或者齐读关于孝道的文言小短文,可以是自由背诵关于孝道的一首小诗,也可以是大家一起学唱歌颂亲情的歌曲,这种多样化的三分钟看似微乎其微,但是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完成了孝道的思想储备,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段落。
2.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这一项任务是通过课代表来操作的,我提前准备好一些与孝道有关的、时长为10分钟左右的一些小视频(如新闻点评、公益广告等),利用课间十分钟播放,学生自愿选择看还是不看,不做硬性规定,由于这些视频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许多学生都是边休息边欣赏,就连别班学生也常常在课间跑到我们课室里来享受这份心灵鸡汤。
3.电影欣赏和小说阅读缺一不可。每个学期我会指定若干本书籍要求学生课外选读,但我会选择一本与孝道有关的作品要求学生必读,也会选择在期中考试之后播放一部与孝道有关的电影给他们看,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里感悟亲情的伟大。
至于写,那是在广泛深入阅读的同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要想让学生对孝道有进一步的认识,就必须激发出学生的写作热情,除了在常规写作中会有“孝”的话题写作以外,我还会有以下两种训练方式:
1.点评式写作。这个阶段通常是结合每天的孝道阅读来布置的,比如让学生点评24孝故事里你最欣赏哪几个,或者让学生点评课前听到的歌曲的歌词之妙,或者写一写自己观看电影的体会等,字数不限,由于都是有针对性的练笔,又没有设置严格的标准答案,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想法都可以,所以学生言之有物,写起来并不觉得困难,这样每天练笔,日积月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消化了阅读,又提升了文字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2.卡片式写作。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表真心抒真情,我们学校是寄宿学校,每个周末学生才能回家一趟,尽管与父母分别只有短短一周,但是每到周末我还是要求学生用自制的小卡片给父母写一段话,可以是一些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请求,也可以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倾诉,甚至可以是给父母的一张留言条,不要求文字有多么华美,只要求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一式两份,一份交到老师处存底,另一份交给父母,到了学期末,让他们自己将这些卡片整理起来,他们会发现这些卡片成为自己和父母沟通的珍贵回忆,也会发现原来和父母沟通的主动权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以上所说的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看似繁杂,实际上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无论是读,还是写,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真情,让他们愿意读写,读得开心,写得真心,让孝道内涵真正渗透到他们的生命中去。
二、辩论出真知: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抒己见各有得。
高中生和初中生小学生所不同的是,高中生已经慢慢有了自己的辨识能力,不再是见样学样人云亦云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他们也会提出质疑,甚至是发出反对的声音,针对这一点,我们是强拉硬拽呢?还是听之任之?
比如,我曾经在班级举行了以《孝顺和孝敬哪个更重要》为辩题的辩论会,论辩双方查阅了大量资料,持“孝顺更重要”观点的正方认为:所谓顺者,完全尊重施孝对象的主观愿望,百分之百地顺从他们的心愿,给他们自认为最好、最需要的。而孝敬则含有赠予的意思,也就是说,孝顺施与者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施与人,从客观上讲,其出发点当然无懈可击,但对于接受者来说则不一定心悦。所以俗话云:孝顺孝顺,以顺为大,所以孝顺比孝敬更重要。而持“孝敬更重要”观点的反方则认为:孝顺强调的是顺,其实这是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统治方法所致,传统社会就是以顺治天下,要求人们顺从、服从,现代社会不同,是以敬治天下,教人心存敬畏。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达成一致,认为孝顺和孝敬应该相辅相成,在精神上应注重敬,让父母能感受到尊严和存在感,而在物质上则应注重顺,让父母能感受到愉悦和安全感。
这样的辩论还有很多很多,一篇新闻,一个故事,都有可能引发班级辩论的热情和高潮,学生辩得激烈辩得深入,也辩得开心辩得受益。在辩论中,学生既锻炼了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提升了口头表达临场应变的能力,还在某种程度上升华了他们对孝道的认识。
三、践行悟大孝:梦魂不惮家校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孝道教育自然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这种教育中完善品质,成长为被社会认可的人才,那么纸上谈兵一万遍,不如行动一点点,孝道教育不仅仅要渗透在语文教育的每個环节中,更要渗透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在三年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会按照不同年级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引导学生周末回家进行相应的孝道实践活动,具体如下:
高一:观察父母的变化(头发、脸、手、脚、身材)、挽着父母散步、为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送一次不花钱的生日礼物、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等。
高二:陪父母看场电影(或电视、新闻)并和父母一起讨论剧情、请父母为自己的某个选择出谋划策、看望祖辈并为祖辈做点什么等。
高三:告诉父母自己的高考理想并听听他们的意见、策划一次家庭短途旅游、用自己打工挣的钱给父母买一份礼物、去敬老院做一次义工等。
这样的安排基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层面,每次实践活动之后我都会和他们一起分享体会,让他们形成文字,记录自己不同时期对孝道的不同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体会到父母在一天天变老,孝顺父母更多的应该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和父母沟通相处,并且,一个真正拥有孝心的人,他的孝不应该只局限于父母,还应该包括祖辈,以及身边的其他长辈,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见到别的老人需要帮助就伸手相帮,因为或许有一天这个需要帮助的老人就会是自己的父母,这种意识的形成标志着学生在人格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有利于他未来的发展。
结束语:虽然三年的高中生活对学生一生来说只不过是白驹过隙,但是,这三年也是学生性格完善的最佳时期,如果我们能将孝道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去,学生的心灵就会得到传统文化养分的浸润,他们的羽翼会在这种浸润中日益丰满,也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迎接更艰巨的挑战,所以说孝道教育在语文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尤为重要,身为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