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的影响
2017-08-29刘春言
刘春言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贸易的往来日渐频繁,我国与他国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开始逐渐密切。在与他国的文化交流过程当中,语言的学习成为了我国文化交流方面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国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国语,与他国进行沟通也需要我们在语言上的支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中日文化差异对日语学习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出中日文化差异给日语学习造成影响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日交流 文化差异 日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22-02
作为一个日语的学习者,我们需要在学习日语的过程当中,透过学习日语的本质,了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差异,感受两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在学习日语的基础上学习并了解日本文化,从当地的基础文化上开始研究和分析,感受不同国家的不同魅力的风俗。找出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在学习日语方面产生的影响并寻求出解决的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日语能力,进一步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传扬到日本,弘扬我们国家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
一、中日文化差异给日语学习造成的影响
(一)语言方面
中国和日本在交流沟通的语言上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中国人在接受别人对他的赞美的时候,通常会说:“还好”等,还有一些人会比较直接的回答道:“谢谢”。我国的人们在交流沟通方面上通常會表现得比较直接直爽,不会特别注意隐藏自己的情绪。但是日本人在接受别人对他的赞美的时候,会回答:“我做得并不好”“我还会在努力”等一些话,不会把话说的特别死,他们在语言交流上通常会把别人的主观臆想放到第一位,以别人为主,给人一种谦卑的感觉,这就造成了我们在用日语进行沟通的时候要十分注意语气的拿捏。
(二)行为方面
我们中国人在行为处事方面比较果断,判断事物的时候比较直接,而日本人比较含蓄,喜欢隐藏自己的行为。日本人的一个动作往往会代表着多种的含义,需要我们仔细的去分析,经过推敲来明白这个动作到底代表着什么,从而进行沟通,这就给我们学习日语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三)思维方面
由于我国和日本存在着严重的地理差异,所以在语言沟通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我们国家有很多的谚语,大多是利用爬行动物和天气等构成的谚语以此来反应现状。在日本,他们国家的形容词也会采用一些动物,但是主要都是以海底的动物为主。因为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鱼类的生物较多,平时和他们接触的就是这些海底生物,所以有很多的形容词都是出自出他们的海底世界。仅仅在这个思维方面,我国就和日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我们学习日语方面的困难。
二、中日文化差异给日语学习造成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对学习理念的变更
作为一个日语的学习者,我们要公平对待各国的语言,不要存在着语言的高低贵贱之感,要摒弃传统的理念,结合好日本的风俗文化,把日本的风俗文化融入到语言的学习当中,不要因为中日文化的差异对学习日语造成的影响就放弃学习日语,我们需要学习好日语,掌握好日语,让日语成为我们沟通方面的桥梁,利用我国的母语和日语的共同性,做到更深一步的理解日语。
(二)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学习
首先当前很多人在学习日语的时候,还是以传统文化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即对单一文化的学习,而在国外一些国家的研究中,对这种方式已经存在质疑,这种传授式的学习方法,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认知长期停留于对文化的认识,而不能够通过学生的实践来进行理解,从而造成对文化认识的观念出现定型现象,无法让语言学习者从实际的语境交流中找到真实的氛围与场面。其次就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来看,文化与语言本来就是相辅相成、有所联系的。但是目前在国内的语言教学中,仍然对学生采取灌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不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想与联系起来,因此在日语的学习中,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情景重现、小组讨论,都可以让自己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产生更大的兴趣。最后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中视频、声音及图片的形式,做到原声日语交流方式、行为方式及思维表达的理解。
三、结束语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历史悠久,中国和日本因为地质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风俗的影响形成具有各自不同魅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们学习日语的学生们造成影响,想要真正的掌握日语,不仅仅是要求对日语的词汇等方面进行长期的练习,还要要求我们从日本的基础文化了解开始,从文化开始学习,把日本的文化风俗和日语相结合,把二者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立体的日语学习体系,以便于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日语,更好的掌握日语,从而推动我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地位。
参考文献:
[1]张鹏.日语屈折词形产出机制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02).
[2]王燕.浅谈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J].现代交际,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