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2017-08-29邓景坤
邓景坤
【摘要】初中英语教学进入到比较关键的阶段,尤其应该关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同时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在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中实现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中 英语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8-0110-02
从初中开始,学生的英语学习正式进入了系统学习和技能强化的阶段,在这一个时段里的英语教学,需要极高的教学效率来适应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为将来进一步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完全分开的,“教”与“学”很难融合在一起,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不起来,而学生的学习技巧也得不到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应该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仅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样的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英语教学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对如何实现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和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没有教学情境凭空出生的知识点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的。英语教学也是一样,在讲解具体的送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有意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独特的教学情境中更好的体会知识点的内涵,并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名词的单复数变化的时候,并没有从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英语单词的单复数变化规则,而是带来许多物品(糖果、巧克力、橘子、彩色铅笔等),将这些东西一个或者多个置于桌上,通过不同的对话让学生先从汉语语境中感受到“单数”与“复数”的区别,然后继续提问,在英语中,我们应该如何表现单复数呢?由此引入单复数的教学,并用实际的例子进行现场模拟和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单复数的概念认识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用自学模式引导学生的主动思考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段时间都学习经历,他们的年龄也已经步入了青少年的行列,应该在新的学习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发现这个趋势,并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查的机会,以此增加学生的主人意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比如,笔者将学生英语课,每天必留的一项作业就是“预习新课,复习旧课”,这看上去是一个人人都知道、每科都要做的学习工作,但是如果教师不加以强调,学生就认识不到自学的重要性,由于自主学习在检查和反馈上有一定的困难,难免会有学生投机取巧。所以教师不仅要强调“预习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想办法使“预习复习”工作,变得更加有趣、有用,可显、可查。除了定期量化检查之外,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在课上展示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主学习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三、用互动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隔膜,教师只负责照本宣科的讲,学生只负责听讲、做笔记,至于听懂了多少,记住了多少,则不在大家考虑的范围之内,而教师与学生之间更是绝少互动交流,造成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呆板,学生固然缺少学习的兴趣,就连教师也颇感无聊。这其实是没有关注学生主体性,忽视了师生之间有效交流而造成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互动教学的理念,创造师生间交流互通的机会。比如,笔者又一次讲到doing的常用短语归纳,这本来是一个纯粹的语法知识点,属于非常固定,很难灵活变通的一类“死知识”,但是笔者并没有直接在黑板上列出一大串短语,并强硬的要求学生记忆背诵,而是选择大家一起来总结。我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有关doing的短语及其用法,最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比赛那个小组想的最多最全。这一回大家都非常踊跃,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最后总结出来的短语,删掉重复的,竟然比笔者自己总结的还要多。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活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很大。
通过以上这些实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不只是教师或者学生一方面的事情,“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目标去组织教学,才有可能实现高效、开放、创新的初中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姜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体验[J].新课程·中旬,2015(35):114
[2]张云峰.为思维的生长而教——“自学·议论·引導”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J].江苏教育,2016(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