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滁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初步研究
2017-08-29杨阳
杨阳
【摘 要】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如何更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笔者结合滁州市人口结构及养老现状,分析了“医养结合”的必要性,并就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我国的基本国情,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超过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养老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
1 滁州市人口结构及养老现状
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以上,70岁、80岁、90岁以上老年人口分别为20.9万、10.1万、1.27万,年龄最大的老人109岁。老年人口比例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长,滁州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逐年增加。据市老龄办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8.5%;从1997年开始,全市60岁以上人口达43.2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5%(人口老龄化的标准为10%),滁州市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到了2010年,60岁以上人口约为64.9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2%。从数据不难看出,滁州市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加大,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发展。
据初步统计调查,滁州市共有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约130余所,其中敬老院约110所,老年公寓及福利院各7所,而护理院、疗养院、养老社区中心、养老照料中心均没有。绝大部分养老机构的规模及设施都不够完善,养老条件极度匮乏,据统计,约120家养老机构的床位在50张以下。目前滁州市的养老条件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2 新时代下“医养结合”养老新形式的必要性
我国养老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无论哪种养老模式,都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老年照护员。近年来,老年照护员供不应求,相关专业培训落后,使得市场上老年照护员的素质良莠不一,专业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家庭小型化和“4-2-1”家庭(指家中有4个超过60岁以上夫妇双方父母;中、青年夫妇2人;孩子1人)的大批涌现,越来越多的老人虽进入长寿时代,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85%的老人患有各种疾病,需要专业的护理照料。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口流动性大,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加,家庭养老功能正面临着巨大冲击。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強调医疗和照护,并将医疗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区别于传统的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机构养老的弊端,又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慢性病老人的养老需求,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长久之计。
3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工作实践看,由于医保政策、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之路困难重重。
3.1 传统观念的制约
受传统“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大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对机构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营建养老机构的目的主要为解决“三无对象”、“五保户”等特殊人群的养老问题。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数量的日益增多对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在机构养老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
3.2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成立问题重重
我国的养老机构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特别是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本应成为重点发展的方向,但是由于受到用地规模、医疗资源等诸多因素制约而难以普及。“医养结合”的“医”,并不是单纯的吃药、打针那么简单,应该至少达到一级以上医院的医疗水平,有具备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但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开办医疗机构设置的门槛过高。
3.3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据预测到2016年,我国约有4000万的老人需要护理,按1:4的护理人员进行配置,需要1000万护理人员,但持证者现在仅有2万左右,缺口极大。
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执业,业务范围变窄,工资收入过低,造成医护人员不愿到养老机构就业,即使进入了也是频繁流动,队伍不够稳定,目前全市养老机构招录医护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不足7%。而养老机构现有护理人员素质较低、年龄偏大,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近半数没有持证上岗,特别是镇街敬老院的护理人员中,86.3%为“4050”农村妇女,很难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
4 对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
4.1 降低“医养结合”门槛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各种医疗信息数据可以共享的有利时机,对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的,在审批条件上要降低标准和要求。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
4.2 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鼓励优秀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岗位补贴;相关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增设老年医学、老年照护等专业,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照护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养老照护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4.3 有针对性解决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
围绕解决“医养结合”发展模式的医保报销不畅通、个人支付费用较高这一瓶颈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依照申请纳入,同时,适度放宽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高的老人,可设立一定的报销比例,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
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相关标准,完善养老服务人员培养和就业优惠政策,需要多方共同给力,才能使“医养结合”走得更快、更远。
【参考文献】
[1]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2013.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31-33.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