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研究

2017-08-29杜红蓉陈怀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5期
关键词:适应低龄

杜红蓉+陈怀芬

摘要:当前影响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学校环境、师生关系、家庭、同伴关系、民族文化差异等方面,而想要提高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能力应该在国家政策、学校管理、资金争取、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家校配合等方面采取对策措施,创造条件使低龄寄宿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低龄;寄宿儿童;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5-0078-02

近年来,我国城乡结构逐步调整,农村适龄儿童逐步减少,并布局分散。同时,国家也对学校布局进行了一定的合理规划和调整。因此,大量的校点合并,使寄宿制小学逐渐成为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一种主要的办学模式。许多低龄儿童不得不离开父母,寄宿到学校里,独自面对陌生的生活,从而导致低龄寄宿儿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影响低龄寄宿儿童学校适应的因素

1.年龄偏小。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除了小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学前班幼儿。从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看,5—7岁的孩子心理上尤其依赖父母,需要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而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基本上不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呵护也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住校后一切都要靠自己,这对年龄偏小的他们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家庭的呵护与学校的独立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很多低龄儿童长时间都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2.学校环境。云南民族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偏远农村寄宿学校,虽然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建筑是村里最好的,但设施的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待提高。很多学校校舍陈旧、活动场所缺乏、桌椅破旧、住宿拥挤、床铺破损;餐厅简陋,伙食单一,营养不足,味道一般;冬天或者是阴天的时候,洗漱热水也无法保障供应;厕所离宿舍远,蹲位不足,课间需要排队入厕;等等。学校建设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已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之一,同时也影响了孩子对学校的适应。

3.师生关系。教师在寄宿学生的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父母、姐姐、哥哥的角色,是与学生距离最近的人,学生渴望与教师成为朋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渴望可以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关爱学生,學生就愿意接近教师,希望与教师合作,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把教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愿意向教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倾诉心里的秘密。反之,师生经常处于对立关系,学生的学校适应状态就会差一些。

4.家庭。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寄宿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家庭都是靠种地谋生,而在农忙时节,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如果外出打工更是无法顾及到家里孩子。此外,也有不少不负责任的家长,有时间消遣娱乐却无时间照顾孩子,把管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或者是教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容易导致孩子不良学习行为的产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家庭长期不良的卫生习惯也是孩子不适应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原因。

5.同伴关系。云南民族贫困地区的人民大都勤劳、淳朴、善良,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的是教会其真诚待人,但是同时也有一些家庭却不能为孩子提供较多的社交技能及解决冲突时的指导与帮助。由于平时的劳动辛苦,再加上不懂教育方法,很多家庭对待孩子的态度就是简单粗暴,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害怕失败和挫折,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冲动或性格自闭,不被同伴所接受,在团队中也易成为被排挤的对象。

6.民族文化差异。云南民族贫困地区,多属闭塞的山区和半山区,对外交往少,文化氛围相对封闭保守,再加上其民族构成呈多样性,语言、信仰各有不同。很多偏远村寨平时的交际用语就是本民族的母语,汉语则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这种民族文化的差异就会使得部分刚入学的孩子,听不懂汉语,而教师在教学中大多不能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由母语到汉语的过渡。和母语相比,汉语既不通俗,又艰涩难懂,如在语法结构方面,很多民族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和汉语的语序相比,主、谓语位置颠倒,致使学生学说汉语时也往往是主谓颠倒,错误不断,影响了其汉语能力的提高。

7.心理问题。学校集体生活的纪律要求与家庭宽松生活环境的差距,长时间和父母的分离,以及过大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部分低龄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其中社交焦虑、分离焦虑、学习焦虑、不幸预感、惧怕伤害、躯体症状等方面明显的焦虑状况已经成为影响低龄寄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改善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现状的措施

1.政策保障,投入倾斜。国家必须加强和完善西部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适合于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寄宿制学校质量指标体系,对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各种生活保障设施和人员的配备做出详细规定,并确保执行到位。对偏远贫困、基础条件薄弱学校的投入要有政策倾斜,切实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在教师岗位招聘过程中,对使用本民族语言为主的边远地区学校,适当向懂少数民族语言,立志当地教育事业、愿意扎根当地的考生倾斜,在面试过程中,增加民族语言等考试内容。

2.学校主动争取专项基金。对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硬件设施差的寄宿制学校,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基金。学校要准确把握国家省市的有关政策信息,了解资金的申报方法,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主动做好相关对接工作,提升向上争取基金的意识,多渠道获取专项基金,改善学校的发展环境。

3.学校规范管理。安全、方便、舒适、整洁的学校环境,不但能帮助学生较快适应并喜爱学校生活,而且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云南民族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学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学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科学、灵活的管理方法。制定合理的寄宿生作息制度,减少自习时间,安排好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用素质高、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生活教师,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4.因地制宜开展勤工助学。改善辦学条件,弥补充教育经费不足,发挥地域优势,结合学校的特点,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开展各具特色的勤工助学,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补助师生生活费用,救助贫困学生。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培养劳动观念,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养成热爱劳动、珍视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5.加强校园民族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的设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活动的开展等方面,不仅要强调其科学性、艺术性,还要考虑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本地优势,挖掘乡土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利用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节日或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来开展活动,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适应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热爱。

6.地方师范教育体现民族性。地方师范院校要体现民族性的教育,课程安排中可增加民族学、人类学、民族教育等课程。通过民族教育课程开设的方式来拓宽未来教师的知识体系,帮助未来教师树立多元文化观,拓宽跨文化视野,接纳少数民族文化。摈弃民族偏见,用心体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和生活差异,能够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应云南多民族环境中的教育工作。

7.家校配合引导适应寄宿生活。对家长提出入学前家庭准备要求,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坚持使用汉语交流,改变家庭卫生习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入学后安排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接触新的交往群体,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会与同寝室同学友好相处,学会照顾自己。加强思想指导,严格各项规章制度,打造积极快乐校园,让学校生活变得快乐充实,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和热情。学校和家长可以采用多种联系方式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8.加强心理疏导。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学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跟踪辅导,尤其要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低龄儿童心理焦虑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波.小学生同伴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大同市城区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4,(12).

[2]杨兆山,高鹏.农村寄宿制学校低龄学生的适应问题与对策——基于中西部三省区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2,(7).

猜你喜欢

适应低龄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