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髓损伤的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17-08-29靳晓军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5期

靳晓军

[摘要]目的 探究颈髓损伤的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以来我院就医的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2014年12月~ 2016年12月)以及同期40例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均实施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对比46例疑似患者及40例体检者的MRI与DTI技术检查结果、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 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颈髓损伤的准确率为97.56%,将该检测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颈髓损伤的敏感度为97.50%(39/40),特异度为66.67%(4/6);40例颈髓损伤患者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但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急性颈髓压迫组、慢性颈髓压迫组、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患者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颈髓损伤患者采取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进行诊断切实可行,可为临床医师诊断颈髓损伤及其分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颈髓损伤;MRI;DTI

[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5-13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utine MRI finding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nd clinical effect of DTI technique. Methods 46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40 cases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The 46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40 cases of healthy person performed routine MRI and DTI technical examination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MRI and DTI techniques, routine MRI findings and DTI techniq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xplor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accurate rate of routine MRI and DTI diagnosis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as 97.56%,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and the final diagnosis of the clinical comparis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0.05). The sensitivity of conventional MRI scan and DTI technique in diagnosing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as 97.50% (39/40),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66.67% (4/6). The ADC value of 4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but the FA val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ADC and FA values of acute cervical compression group, the chronic cervic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group,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chronic compression group with acute compress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Conclusion It is feasible to diagnose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by conventional MRI and DTI techniques. It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ians to diagnose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and its typing.

[Key words]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MRI; DYI

頸髓损伤在临床上又将其称为颈部脊髓损伤,主要是指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及相邻软组织发生病变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或缺血,从而导致脊髓出现功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颈髓损伤的主要患病人群为中老年群体,且有数据显示,随着近些年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颈髓损伤的患病年龄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疾病的病情较危急,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及时对该类患者实施有效诊断及治疗[2]。以往,临床诊断颈髓损伤主要对患者实施X线和CT诊断,但X线和CT诊断的组织分辨率较低,显像不够清晰,较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现象,近些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临床诊断颈髓损伤主要对患者实施影像学检查,其中MRI(磁共振)以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显示清晰等优势,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我院为了探究颈髓损伤的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实施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现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来我院就医的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以及同期40例來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患者均符合全国颈椎病专题研讨会1992年制定的颈髓损伤诊断标准[3]。排除存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

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69、35岁,平均(43.7±3.7)岁,男女分别为25(54.35%)例、21(45.65%)例;经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作为判断标准,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有40例患者确诊为颈髓损伤,其中结合患者致伤原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13例患者为急性颈髓压迫;18例患者为慢性颈髓压迫;9例患者为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

40例健康体检者上限和下限年龄分别为70、36岁,平均(43.7±3.7)岁,男女分别为23(57.50%)例、17(42.50%)例。

颈髓损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资料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分组依据:(1)疑似颈髓损伤患者存在颈髓损伤的全部或部分临床症状;(2)健康体检者未存在任何颈髓损伤的临床症状,且经全国颈椎病专题研讨会1992年制定的颈髓损伤诊断标准及各项临床检查确诊未存在颈髓损伤。

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经医生介绍对此次研究知情,且全部自愿签署同意协议。

1.2 方法

对46例疑似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部分患者的致伤原因及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结合患者致伤原因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组,急性颈髓压迫组、慢性颈髓压迫组以及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及40例体检者均实施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选用美国通用公司GE1.5T Signa超导型磁共振仪进行检查,具体检查方法为:(1)常规MRI检查:先对患者使用FSPGR(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实施定位扫描,再对患者使用FRFSE(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实施矢状位T1WI、T2WI扫描及轴位T2WI扫描。矢状位扫描参数设置为:T1WI:TR、TE分别为400ms、11ms;T2WI:TR、TE分别为2600ms、102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3mm、1.0mm,FOV(视野)为280mm×280mm,矩阵设为352×224。轴位T2WI扫描参数设置为:TR、TE分别为3300ms、102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3mm、0mm,FOV(视野)为160mm×160mm,矩阵设为288×224。(2)DTI技术检查:使用SS EPI(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患者实施矢状位及轴位成像检查,在检查过程中,操作者应指导患者保持平静呼吸,嘱咐患者避免进行吞咽动作和头颈部运动,扫描参数设置为:TR、TE分别为5000ms、82ms,层厚、层间距分别为3mm、0mm,FOV(视野)为240mm×240mm,矩阵设为128×128。在15个方向上对患者施加弥散感敏梯度,以600s/mm2作为弥散加权因子b的取值。

扫描结束后,对所有研究对象的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及数据分析,将其全部传输至后工作处理工作站,使用FuncTool软件对其实施后处理,经校正变形及确定阈值后获得DTI图。以常规矢状位T2WI图像作为参照,于DTI轴位图像上对相同大小的ROI(感兴趣区)进行确定,ROI大小取19mm2。为避免脑脊液和其他伪影的影响,将ROI置于患者脊髓病变区中央,将ROI分别放置于健康体检者C2/3、C3/4、C4/5、C5/6对应节段颈髓中央,对ADC值和FA值进行测量。

1.3 评估指标

研究对比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MRI与DTI技术检查结果,参照石璐等[4]研究中提出的“ADC值>1000,且FA值<650时,可提示患者存在颈髓损伤”作为本研究的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ADC值和FA值以及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分析

对研究中的评定指标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对比研究,计量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分别选择t检验(两组比较)、F检验(三组及以上比较),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分析

46例疑似颈髓损伤患者经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后,41例患者为颈髓损伤(1例误诊),其诊断准确率为97.56%(40/41),将该检测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敏感度、特异度分析

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颈髓损伤的敏感度为97.50%(39/40),特异度为66.67%(4/6)。见表1。

2.3 颈髓损伤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ADC值和FA值比较

颈髓损伤患者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但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颈髓损伤患者的ADC值和FA值比较

急性颈髓压迫组、慢性颈髓压迫组、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患者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常规MRI与DTI技术诊断的颈髓损伤意义

颈髓损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麻木、头晕、双肩痛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偏瘫、截瘫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使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因此,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颈髓损伤患者实施有效诊断及治疗十分重要[5-6]。

X线和CT诊断是临床诊断颈髓损伤的传统方法之一,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技术取得了较为瞩目的进步,目前,影像学技术凭借检查快速、拿取报告时间短、无创伤等优势已被临床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中,而相比于X线和CT诊断,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凭借组织分辨率高、检出效果确切、显像清晰,误诊或漏诊现象少等优势,已被临床认为是诊断颈髓损伤的最佳检查方法[7-9]。

对颈髓损伤患者实施MRI检查主要包括对其实施矢状位T1WI、T2WI扫描及轴位T2WI扫描,其中T2WI(T2加权成像)扫描能有效显示受压颈髓的形态及信号改变情况,并能有效结合受压颈髓的形态及信号情况对急、慢性脊髓损伤进行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较多研究显示[10],该检查的主观性较强,缺少量化指标,且对颈髓早期损伤变性和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性较低,因此,为保证确诊率,有必要对患者实施其他的检查。

DTI(diffusion tensor imaging,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属于功能性MRI技术之一,是在MRI弥散加权成像及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神经影像诊断领域的重要补充方法之一[11]。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可有效通过检测水分子在脊髓中弥散运动各向异性分数值(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来反映早期组织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交换的功能改变情况,对临床诊断颈髓损伤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且通过观察各向异性分数值(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可有效对颈髓损伤的分型进行判断[12-14]。

3.2 颈髓损伤患者常规MRI表现

本研究为探究颈髓损伤的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对该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实施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研究发现,健康体检者经常规MRI检查显示颈髓、颈椎间盘的形态以及信号未出现明显异常,且硬膜囊及神经根不存在受压现象,同时经DTI技术检查显示颈髓不存在明显图像变形现象。而颈椎病组患者经常规MRI检查显示可见不同程度的椎间盘膨出、突出、颈椎骨质增生、后纵韧带肥厚等现象,且硬膜囊及神经根硬膜囊存在不同程度的受压变形现象,其中急性颈髓损伤患者MRI表现为脊髓增粗,可见条带状长T2高信号、长T1信号;慢性颈髓损伤患者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这提示T1WI信号的不同可有效反映患者的病理变化以及脊髓损伤程度, 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及判断疾病分型提供依据[15-16]。

3.3 结果分析

对此次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颈髓损伤的准确率为97.56%,将该检测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可知,两者无显著区别,这提示对颈髓损伤患者实施MRI与DTI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误诊及漏诊率较低,可为临床医师诊断颈髓损伤提供依据;且研究发现,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诊断颈髓损伤的敏感度为97.50%(39/40),特异度为66.67%(4/6),这提示对颈髓损伤患者实施常规MRI表现与DTI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特异度较低,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样本总例数比较少以及非颈髓损伤例数较少,导致特异性判断不准确,因此,为研究MRI与DTI技术是否具有较高的特异度,还需要临床开展大样本研究。同时研究发现,40例颈髓损伤患者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但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相比于健康体检者,颈髓损伤患者的ADC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而FA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研究发现,急性颈髓压迫组、慢性颈髓压迫组、颈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患者之间的ADC值和FA值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不同类型的颈髓损伤患者,其ADC值及FA值会有所差异,因此,可将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应用于颈髓损伤的分型诊断中。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对颈髓损伤患者采取常规MRI与DTI技术检查进行诊断切实可行,可为临床医师诊断颈髓损伤及其分型提供依据,值得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超,穆学涛,马巧稚,等.扩散张量成像早期诊断慢性压迫性颈髓损伤[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8):1194-1198.

[2] 张超,穆学涛,王宏,等.颈髓损伤DTI研究进展[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4):102-105.

[3] 苏佳佳,吴光耀,刘玉林,等.基于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急性颈髓外伤的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1):19-23.

[4] 石璐,戎倩雯,王夕富,等.颈椎病脊髓损伤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评价[J].上海医学影像,2010,19 (2):108-109,117.

[5] 刘艳辉.正常颈髓和颈髓损伤的DTI临床应用[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15:3-10.

[6] 邹志孟,张帅,曹庆勇,等.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评价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颈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5):344-347.

[7] 苏佳佳,刘玉林,陈宪,等.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HIV阳性患者颈髓损伤的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8):1133-1136.

[8] 许鹏飞,郭灵,徐永腾,等.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颈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11):1147-1153.

[9] 李伟.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35例法医学鉴定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30(4):404-406.

[10] 戴宇森,陈毕,滕红林,等.颈椎过伸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骨伤,2015,28(8):686-689.

[11] 孟凡涛.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MRI信号强度比值与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5-12.

[12] 戴宇森.颈椎過伸伤患者MRI表现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分析[D].温州:温州医科大学,2015:6-18.

[13] 侯云飞,吕扬,周方,等.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预测模型[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2):148-157.

[14] 郑建民,蔚胜男,张敏刚,等.快速 DTI 在急性颈髓损伤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8):1174-1177.

[15] 李锋,储春宝,罗盼,等.低场磁共振成像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诊治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6,17(4):301-303.

[16] 郭会利,李培岭,张斌青,等.MRS与DWI联合成像在颈髓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3):335-338.

(收稿日期:2017-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