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能技术领域本科生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探讨

2017-08-29杨文耀李杰陈文波

科技视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素质人才储能技术应用型本科

杨文耀 李杰 陈文波

【摘 要】本文针对储能技术领域对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提出采取科教结合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平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创新能力;采取科研平台开放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采取以赛促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项目引导方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意识;储能技术;应用型本科;高素质人才

0 前言

随着地球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成为各国争先研究的热点[1]。其中新型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新能源转化和利用的关键,是抢占未来世界能源技术制高点的主要方向[2]。技术创新、技术改革、生产转型是储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本科人才,是推进储能技术领域发展的关键[3]。

1 创新型人才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本科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1年的114万增长到2010年的631万,2017年,这一数据已逼近800万。然而,我国各行业,特别是储能领域存在一种“创新人才匮乏”的论调。这是由于虽然本科毕业人数众多,但能满足企业对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革的创新型人才相对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本科生在学校只是机械的被动学习,没有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4]。因此,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庆文理学院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储能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做了大量工作[5]。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2.1 科教结合

储能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储能科研的支撑,需要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尽可能的将储能领域的科研条件及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此,本校建立了新型储能器件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或讲座,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发挥科研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优化教学资源

近年来,中心教师承担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围绕工程中心研究重点“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等储能技术相关课题,中心通过开设实验实训课程,优秀储能技术工程师暑期培训、定期召开学术报告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储能技术知识已经融入到电子元器件、电子设计,智能电网等多门课程当中。

(2)促进科研设备向学生实验实训转化,丰富教学平台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中心发挥了部分科研设备如薄膜蒸镀设备、高温烧结炉、SMT等科研设备的实践教学功能,从教师科研项目中提炼学生实验实训题目,整理出一批科学严谨、简单易操作的题目,将学生从简单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引入了科学研究的殿堂,训练其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

(3)促进科研项目向学生设计转化,强化学生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从中可以衍生出丰富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生设计项目课题来源。中心每年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超过100人,指导教师将课题研究进行分解,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使其处于储能技术的前沿领域的研究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储能技术理解,还训练了其创新科研能力。

2.2 科研平台开放

中心设立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卓越工程师培训基地及行业工程师培训基地,成为储能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心。中心对学生及行业内采取科研平台全覆盖开放,大幅提升了重庆文理学院的协同创新能力及优秀工程师培养能力。

开放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科研场地及各类先进的科研设备。只要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都能通过自主申请,教师审核的方式,申请到开放平台的使用权。这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多对象,多手段,开放式的创新环境,营造一个充分展示个性与才华的空间。

科研平台的开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高精尖实验设备的机会,通过对设备的实际操作,不仅能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还能使学生反思自己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科研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具有独到的效果。

2.3 以赛促学

中心设置了院级竞赛机制,通过学院内部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各项专项技能培训,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项创新大赛。中心从场地、设备、材料、资金、赛前辅导,赛后奖励等各个方面对各类大赛进行配套,保证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的基础,形成了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做到竞赛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竞赛获奖逐年上升。近5年学生比赛获国家级、省市级奖项50余项。其中《一种PM2.5大气污染物智能检测系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重庆市特等奖;《基于可见光降解的BIOX复合材料结构构建及其增强机制研究》荣获国家级三等奖、重庆市特等奖,并通过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审核,已在青创板挂牌。

2.4 项目引导

中心采取项目引导模式,从教师科研项目中转化或移植各类子项目,派生出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实践项目。自大一新生入学,中心就为其准备了储能领域的专业导论课程,并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引导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到实验室做助手,观摩科研项目的流程,培养其科研兴趣。从大二开始,发布实验室开放课小课题,引导学生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申报相关项目;经过半年至一年的科研训练,中心再择优指导学生分层次申报国家、省市级、校级等各项学生科研项目。目前,中心已指导学生获得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生科研立项20余项。

通过项目引导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了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及成果获奖的诸多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全方位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

3 总结

为培养储能领域高素质人才,重庆文理学院成立了新型储能器件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采用科教结合、科研平台开放、以赛促教、项目引导等方式,从多角度多层次让学生接受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所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级科研奖励及学生项目,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上)[J].太阳能,2017(2):5-11.

[2]余本善,孙乃达,等.储能技术与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17(1):57-61.

[3]邵军华,唐娜.浅析“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7(6).

[4]关成尧,白相东,等.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缺乏的症结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7-71.

[5]孙泽平,漆新贵,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1(1):54-58.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高素质人才储能技术应用型本科
“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分析
储能技术在现代供暖中的应用
旅游教育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专科学校妇产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