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国学成为孩子的兴趣和习惯

2017-08-29余柯黄珺

湖南教育·A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国学古诗词

余柯+黄珺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教室里的孩子们刚刚结束徒步湘江毅行活动,此刻已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他们会做点儿什么缓一缓呢?是趴在座位上休息一会儿,还是和同桌聊聊今天徒步过程中的趣事?都没有。他们竟不约而同地吟诵起了这首《忆江南》。

这是4月底发生在株洲市芦淞区何家坳小学的一幕。听着孩子们稚嫩而整齐的吟诵声,校长欧阳小珠不禁欣慰地笑了,“我们的国学教育已初见成效啦!”

的确如此。为什么孩子在疲倦时会下意识地选择吟诵而不是聊天打闹?对于古诗词,为什么孩子可以张口就来并牢记于心?为什么孩子选择古诗词而不是传统儿歌或流行歌曲?这一切,都和何家坳小学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国学特色校园所做的努力分不开。

全面课程促学习

“该怎么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让他们的表达更准确呢?”2001年,时任何家坳小学语文老师的郑学军一直在苦苦思索。直到她偶然间重读唐诗,诗中优美的句子、精准的用词让这个萦绕心头已久的问题终于豁然开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该让孩子们从古典诗词中学语言、学表达。”这个想法开始在郑学军的脑海里萌芽。可是,怎么学呢?

2003年,在时任校长黄建强的推动下,何家坳小学全面开设书法课程。“为何不把书法与古诗文结合起来?”郑学军带着这样的想法找到了校长。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何家坳小学“古诗文吟诵与书写课程”就这么诞生了!彼时,新课改刚刚开始,这成了何家坳小学的一门校本课程,每周一节。随后,古诗词配画、古诗词配乐等课程也都应运而生。

经过14年的积累与沉淀,时至今日,何家坳小学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强化,基础课程渗透,“国学微课”辐射,三管齐下,国学知识全面浸润着孩子的课堂。

陶润泉是学校国学教育的负责人,她见证了国学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从最初的《古诗文吟诵与书写》,到六年前的《国学经典苑》,再到如今集齐了一到六年级不同学段的整套教材《诗词国韵》。“国学内容浩渺无边,所以我们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声律启蒙》《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蒙学经典,中高年级学生会相应地增加《诗经》和《论语》的内容。”陶润泉认为,这都是“何小”的老师们坚持创新与改革的成果。“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国学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如何让经典为今人所用、为学生所内化,就是为人师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是对国学知识的强化,可孩子们的国学学习并不止于此。国学的内涵不仅限于经典文本,而是已经融入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坚持渗透国学知识。例如,美术课上教授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体育课上孩子们不再是跑跑步、打打球了,而是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起了传统武术;数学课上,圆不仅是单纯的数学图形,它还是“花好月圆”“外圆内方”的传统圆文化……

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了,课余时间当然也不能浪费。学校专门开设了“国学微课”,包括晨诵课和午写课。每周一、周四的早上开展20分钟全校范围的晨间吟诵,由学校十多位国学种子教师轮流带领学生吟诵,内容为经典古诗词,《忆江南》就是其中之一。

罗琴是学校的国学种子教师,在上晨诵课前,她通常都会自己吟诵几遍,然后用手机记录下来发给同事,让他们听听自己的音调有没有误差,力臻完美。“拿着麦克风从操场走向教室,再从一楼走到四楼的过程,有点像明星开演唱会,我自己也沉醉其中。”罗琴笑着说道。每天中午,孩子们还有15分钟的午写课,书写校本课上所学的国学经典文本,既温习知识,又练习书法。除此之外,每天的大课间也有三分钟的吟诵时间,甚至在一些大型活动中还会用吟诵来肃场。

在何家坳小学,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早已遍布国学元素。正如陶润泉所说,学校用全面的课程体系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国学之窗”,让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国学、认知国学。

趣味课堂来激趣

悠扬的古筝琴声、清脆的儿童歌声从教室里传来,动人心旌。细细听来,歌词竟然是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记者走进教室一瞧,原来是何家坳小学的李华老师在给孩子们上国学课呢!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孩子们反复吟诵着。

何家坳小学的老师们深知,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完善只是打造国学特色校园建设的第一步,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走进国学、领悟国学经典,将课程设置的美好愿景落地于课堂教学也是颇为关键的一步。经过14年的探索和改革,何家坳小学拥有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激趣”—“识趣”—“知趣”(“理趣”)—“闲趣”四个环节尝试创新。

利用音乐吟唱诗歌、感悟其中的情感是老师们最喜欢用到的“激趣”方式。学校为此专门组织老师参加相关培训,学习吟诵。此外,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利用诗配画、乐器弹奏、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再现诗歌内容和情境,并现场录制小视频发布在学校的国学微信平台进行展示。多种元素的融入,多种能力的整合,让教材上的经典文本“活”了起来,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全都化成一个个小故事、一首首美妙的歌曲闯进了孩子们的心里,使他们为之吸引,并主动接近和学习。

该如何把国学课上的和语文课不一样呢?对此,何家坳小学的老师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在李华老师看来,国学课更关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文本只是载体,透过文本感知到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内涵才是国学课堂真正需要传递给孩子的东西。所以,在《渔歌子》的课堂上,孩子们闭上眼睛,一遍遍地跟着音乐吟诵,体会着词中描绘的桃花流水的美景和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一行白鹭上青天”“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些诗句都被孩子们拿来描绘自己感悟到的画面,于是,新旧诗词就这样融会贯通了。而由画面引出的作者生平、拓展诗词都是文本背后的文化元素,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人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的洒脱与豁达。

新颖评价保成果

“我考上举人啦!我考上举人啦!”教室里,一个小孩子欢呼雀跃。这难道是在演绎“范进中举”的故事吗?其实,这是何家坳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古诗文考级呢!

课程的宏观体系搭起来了,课堂的教学落实了,下一步,教学成果应该如何保障?何家坳小学设计了多种评价体系,保障教学成果,激励孩子们不断学习。“诗词国韵”古诗文考级就是其中之一。自入学起,每个孩子都有一张考级表,表上根据古诗文的掌握情况分为十四级: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庶吉士、翰林、掌院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大学士、太保、太傅、太师。每学期都有古诗文测试,老师根据测试结果判定孩子考上了哪一级。从童生到太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孩子们像千千万万个古代的書生一样,在国学的知识领域内不断向上攀升、进阶学习、“考取功名”。

“七彩阳光”是学校的另一套评价体系,它用阳光的七种色彩分别对应孩子的七种素质,包括品德素养、健康素养、交际素养、阅读素养、艺术素养、学习素养和生活素养。其中阅读素养涵盖国学经典诵读,为绿色。在各类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孩子就可以获得“七彩少年”的称号。

除此之外,各类国学社团、经典诵读比赛等特色活动都成了检验孩子们学习成果的“实战”平台。学校已经连续三年在株洲市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今年5月,“何小”学生诗词吟诵节目参加株洲市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收获一片赞誉。

完善的课程体系、趣味的课堂学习、新颖的评价方式,何家坳小学的孩子们终日与经典为伴,与诗词共成长,国学的种子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萌芽,还成为一种兴趣和习惯,终身行之。你瞧,这个小同学不小心说了一句脏话,身边的同学马上就能用吟诵劝导他:“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猜你喜欢

古诗文国学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猜诗词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