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不能近利
2017-08-26于柳
于柳
前一阵子,看了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在节目里,我聆听了归亚蕾老师读的台湾张晓风写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学生》。尽管里面没有煽情的文字,但是作为母亲,作为老师,听得我眼眶始终是湿润的。学生是家长的未来和底气。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常想:我能为学生做点什么?我想还给家长一个爱读书的学生,并为此而不断努力尝试。
如果到小学毕业,我所教的班级,多数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所有的教育都是阶段式的教育,但阅读教育,却是终生的自我教育。因此,我要以阅读教育为例说道说道,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各种好习惯,我们的急迫之情、甚至雷霆之举可以理解,可以赞赏,但必须有计划,有耐心。急功不能近利,那种动辄背书、甚至抄写多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那是对学生、对教育的伤害。
抓住培养阅读的关键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龄前的三到六岁,正是帮助他形成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期”,习惯一旦形成,将受益一生。可他们三到六岁的时候,还在幼儿园,我们还不知道和他有没有师生的缘分,无从插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我们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的开始。有人可能会说,学生才入学,要忙着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先放一放。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等一等再说。可是当学生们适应了一年,他们已经对学校的生活习惯了,对老师有点了解,再来引导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固有的习惯,改变起来很难;刚入学则不然,他们对学校、知识、老师都有一些好奇,甚至对老师有一点点畏惧,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易顺势开展阅读习惯的养成的第一步。
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学情,不能盲从
许多名师都在推广儿童阅读,他们各有心得,各有侧重。在网上,也随处可以搜到名师、名校所列的各个阶段的必读和选读书单。我以前也会从这些书单中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我想既然是被这么多名家、名校所认可的,书总是好的,推荐给学生总是没错的。结果落实检查时却发现,班级学生除了少部分的学生认真阅读了这些书,大部分学生兴趣不高,甚至没有读。
对此,我也埋怨过,学生怎么这么懒,这么不爱读书。随着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不断实践与反思,我感觉到,问题不在学生。自己以前在推荐给学生书前,只是单纯地转发,没有结合所教班级的基本情况。没有想过学生们是不是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地读书;他们在阅读书籍时会不会有什么困难,让他们失去兴趣。比如,我们广东地区的幼儿园基本不教拼音,识字。许多孩子在上学时只认识几个字。如果这个时候单纯地把书推荐给学生,家长有时间可能会讲给学生听,也不能形成独立阅读;家长没时间,阅读任务就有可能落空。
针对这种情况,我先和家长就阅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沟通,并和他们分析了学生独立阅读面临的困境,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首要任务是加大学生的识字量,只要认识了足够数量的汉字,再加以拼音辅助,就可以直接阅读文章。因此在学生们学习拼音和一年级上册简单汉字的同时,我就有意识给他们渗透中国汉字的表意性。作为世界最悠久的文字,传承历史文化,并结合《有故事的汉字》三本书,引起学生们对汉字的兴趣。让他们每天回家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读幼儿版的儿歌。儿歌里的简单汉字,经常反复出现,天长日久,对汉字来个“脸熟”。一学期下来,据家长统計,孩子们多认了500多个字。再加课本新学的拼音和汉字,可以进行简单的阅读。
其次,在积累汉字的同时,领学生反复听将要给他们看的故事录音。比如《聪明豆》系列,《西游记》等。这样既锻炼学生们倾听的能力,又削减了他们进入独立阅读的难度。在期末时,学生们第一次共读了连环画版的《西游记》。他们高兴地发现,可以不要父母的帮助独立阅读某本书。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其实,在书中也有他们不认识的字,但因为多数字认识,又会拼音,通过反复听又熟知故事,阅读起来就不会因畏难情绪而放弃。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合伙人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非常认同。但是根据我们身边的学情,一个班级五十多个学生,入学时阅读水平又完全不同,只单纯靠兴趣引导,并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小学低年级,我觉得习惯养成更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和老师,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人,应该成为最佳合伙人。
在学生入学伊始,我发现班级有三四个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其余的学生基本处于父母讲孩子听的状态,甚至有的学生父母讲也不听。根据这一情况,我和家长们就达成了合作意识。在学校里我绘声绘色地用故事、知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再用听录音的方式加深他们的了解,最后进入读书。在读书时,基本采用班级共读的形式来进行。老师每天根据班级阅读的中下水平的学生情况,给学生们留一点必读内容,家长在家督促落实;阅读习惯好、兴趣广泛的学生,在完成必读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多读班级共读的书,也可以读其他感兴趣的书。
共读,是我们班坚持了两年半的读书方法,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认同。给学生们所选的书也是经过大家认真思考的。有国内儿童读物,有国外儿童读物。有文学方面的阅读书籍,也有历史、地理、数理、百科乃至逻辑和哲学类适合学生们年龄段的书籍。
对于书的精读和略读也会有所不同。多数情况下,老师推荐给学生们的书,不要求重复读。只要他们爱读,坚持读书就可以了,如遇到特别喜欢的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反复读。也有一些文章、书籍通过不同形式,共同多次阅读。比如二年级学习《丑小鸭》时,我引导学生们读了一下原文,并领着学生们了解了安徒生;《西游记》已经读连环画和儿童小说两个版本;《有故事的汉字》因里面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两年半,我们接触了三次——听老师讲过,和父母共读过,自己独立阅读过。
要让儿童阅读回归到自然状态,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我教上一届时,也经常让学生共读。方法是给一段时间读一本书,而每天没有具体规定。读完出一张检测卷来考一下或者与学生一起交流,但效果非常差,学生们从一开始读书,就知道后面还有任务,情绪就非常抵抗,这就如同春游时得知要写游记,就不能全身心投入玩耍中一样,学生们不开心,还谈什么习惯养成?在这个班阅读习惯的养成中,我与家长达成了共识:我们只是想让学生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不能记挂功利。因此我从没硬性地让学生写读后感,也没为读书出过考卷。只是每天在班级看似随意的找不同的学生聊几句,背后再与家长沟通,就能基本掌握他们的读书情况。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爱读书的学生,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学生们阅读习惯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我们的重要工作。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心在学生身上,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努力,不要急功近利。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