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跨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
2017-08-26常宝贤刘建春周铭懿郝子娜
常宝贤++刘建春++周铭懿++郝子娜++王冠
跨学科课程发展是对高校多学科之间竞争优势的重组。通过课程整合,使原有的学科课程内容得到浓缩,并扩展相关学科的交叉内容,使原有的课程内容得到更新,知识渗透力增强,为保证学生知识面宽广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学习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高校学科课程整合一、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
不同学科领域协同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容易激发跨学科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联系与交流,使跨学科整合后的课程在知识创造方面更具竞争优势。不同学科的资源向其他学科成员开放,提高了高校内部学科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总体知识创新的产出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
在学科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如果在问题发现阶段能得到其他学科的经验交流或资源支持,就有可能发现超越于本学科问题领域并且更具有科研价值的跨学科性问题。接下来在知识的系统化阶段,通过将新问题、新理论优化整合,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能扩展应用到其他学科中。
每个学科都会经过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衰退期阶段进入学科的问题逐渐减少,导致知识价值降低。当一个学科接近衰退期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新问题来促进学科转型,而在学科自身内部探索转型机会相对比较难,所以就通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能够更快地通过知识互补来获得学科转型的新机会,另外,主动参与到其他学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学科新的发展动力,也有助于保持本学科的研究活力。
二、跨学科课程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校跨学科课程整合是对知识、人才和问题等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前由于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稀缺性,学校自身对不同学科的课程都给予重点投资比较困难。在大多数新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处在学科生命周期的初期,学科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弱,难以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科学研究计划,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时机是不成熟的。在高校内部形成个体间的跨学科课程合作并不难,但这种课程合作通常是单一的、零散的,不具备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缺乏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合作机制。目前跨学科整合课程大都是简单的学科拼接,缺乏一个完整的课程中心、未能形成广泛的多学科联合网络。
随着跨学科专业的不断涌现,跨学科课程整合也在不断加强,但是许多高校的课程,其教学执行计划是行政规定、经验总结或者院校间相互模仿的产物,大多停留在传统专业教育的阶段,对课程整合的研究较少,其中对跨学科课程的联系研究则更少,导致对跨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改革信心不足。
三、跨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措施
改革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形式和运行机制,是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前提。应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当代人才成长的规律,调整课程组织设置,改变以往用学科专业作为学术组织的划分和设置标准的做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灵活设置专业课程,为跨学科的课程整合提供组织保证。在运行机制上,学科组织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形式,教师由归院系所有改为归学校所有,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和学术能力,一个教师可在校内多处受聘任职,要积极探索跨学科课程整合的办学模式,以推动跨学科的发展和复合型研究人才的培养。
加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相一致。对新兴的跨学科专业,采取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其他紧缺人才的办法,以促进高校跨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高校应当在制度、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大力鼓励教师的原创性研究,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协同工作、合作研究,造就和谐、奋发向上的学术团队,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的先进研究群体,使师资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提高。
优化课程体系,是在原有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发展新课程形式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需要的是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可以重新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浓缩原有的课程,将不同学科发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各门学科在解决问题中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处理好学科间课程的渗透与融合。
四、结语
将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通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上,提倡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研究同一主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整合课程内容是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核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有意的打破学科壁垒,在课程内容中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长多学科知识的積累,培养学生了解生活中需要的其他经验和见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和技能,适应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关辉.高校跨学科组织发展的动力问题及平衡机制[J].高教探索,2015,(6):10-13.
[2]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高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高校出版社,2000.
[3]黄勇荣.论研究生教育中的跨学科课程整合[J].教育探索,2010,(1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