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海舞乡?情醉北疆
2017-08-26杨宏杰
杨宏杰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这首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创作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诞生的草原歌曲之一,经过岁月的淘洗历久弥新。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歌,是因为它旋律悠扬、意境如画,更因为它唱出了草原儿女热爱共产党、热爱幸福生活的心声。
长期以来,草原歌舞广受国人喜爱,成为国内外艺坛上一朵常开不败的奇葩。大美内蒙古,我可爱的家乡,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歌舞天堂。
音乐——刮起最炫草原风
草原上的人可能听不懂蒙古语,但一定听得懂长调,那是生长在草原上的人与长生天的对话。当你用心去聆听那百转千回、起伏跃动的旋律,眼前会闪现出洁白的云朵、连绵的草原、奔腾的畜群,还有马背上的四季、毡包间的寒暑……
散文家鲍尔吉·原野曾说,听蒙古民歌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听出的是悠远,第二重听出的是苍凉悲抑,第三重才会听见蒙古人那绸子一样柔软的心肠。
“草原在哪里?草原就在我们的歌声里。”歌中的草原,是一幅流动的画,画中有“风吹绿草遍地花”的岁月静好,也有“钢枪紧握战刀亮闪闪”的壮怀激烈;又是一杯醉人的酒,杯中盛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缱绻眷恋,也装着“天苍茫,雁何往”的荡气回肠。
一直以来,来自内蒙古的草原歌曲唱响大江南北。2006年羊年春晚,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携妻子、侄女演唱的歌曲《吉祥三宝》受到全国观众喜爱,许多听众争相模仿起歌中小女孩的招牌歌词“娜拉、萨拉、敖登,咕噜哟喂”(汉译为:太阳、月亮、星星,三个在一起是什么)。布仁巴雅尔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源于女儿诺尔曼小时候牙牙学语的稚嫩腔调,运用一问一答、说唱结合的形式,活画出父母的慈爱与孩子的童趣,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草原歌曲的创作者与时俱进,将蒙古族风情与流行元素融为一体,推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在华语乐坛排行榜上,在人们手机、电脑的播放列表里,在全国各地的广场舞中,草原歌曲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草原上,歌声往往与琴声相伴。我曾在离家几千公里的南方城市,在出租车上听到草原歌曲,马头琴声响起的瞬间,不由感到振奋,似乎一身疲惫尽皆化去——那是来自故乡的呼唤,那是北风送来的温暖。
马头琴是木质梯形琴箱,琴柄上雕刻着俊美的马头,琴弦和弓毛皆是用长马尾毛制成。人们常惊叹,如此简单的构造,竟能演奏出那样热情奔放、雄浑沉实的曲子来。独奏时如泣如诉,合奏时气势恢弘,激烈如《万马奔腾》,似群马嘶鸣狂风怒吼,激起男儿澎湃的热血;婉转如《诺恩吉雅》,好像母亲之手抚过额头,催游子落下思乡的泪水。
色拉西是马头琴演奏的一代宗师,他以毕生精力钻研马头琴,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经验培养了一大批马头琴演奏人才。他的再传弟子齐·宝力高,2005年率野马乐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马头琴专场音乐会,2008年又率队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齐奏《万马奔腾》,一次次让世界领略马头琴带来的震撼。
大风起兮,起的是最炫草原风。这股劲风,正携着来自草原的天籁之音,吹遍长城内外,吹向五洲四海。
舞蹈——草原儿女展情怀
以能歌善舞、热情洒脱著称的蒙古族人,只要歌聲一起,就会不由自主地随之翩翩起舞。
草原上的舞,是那样令人心潮澎湃:男子步伐轻捷,刚劲有力;女子抖肩翻腕,婀娜优美。潇洒的舞姿搭配明艳的服饰,不禁让人畅想起草原上火热的生活。
通过《筷子舞》《盅碗舞》《马刀舞》《挤奶员舞》等舞蹈名目,我们不难发现,蒙古族舞蹈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草原儿女多么富有智慧,他们将一天中的劳作、亲朋间的沟通、大自然中的种种物象,都融进了舞蹈之中。在行进与后退间,在转圈与跳跃中,每一个姿态都是对草原风情最自然的勾勒,每一个动作都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有远道而来的朋友问我,为何许多蒙古族集体舞蹈起初展开得较为舒缓,在某一瞬间突然就变得热烈起来,节奏变快,动作变快,让人眼花缭乱。我的回答是,草原上的舞蹈,就是能让人感受到山重水复之外的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之处的朗朗晴空,其中体现出来的正是草原儿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独具风情的蒙古族舞蹈,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类大型文艺演出舞台上,还在各类舞蹈比赛、综艺节目上吸睛无数。内蒙古艺术学院师生创作的《草原酒歌》《马背上的女人》《心中的绿洲》《米力嘎》等40多部原创舞蹈作品,多次在“桃李杯”“荷花奖”“成吉思汗杯”等舞蹈大赛中获奖,在国内国际各大舞台上不断获得殊荣。
地方剧——土生土长土里料
“漫瀚调调脆个铮铮音,蒙汉兄弟越唱越惹亲……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旗流,流进蒙汉人民心里头……”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类似这样的漫瀚调歌词层出不穷。这里地处蒙晋陕交界,长期以来蒙汉杂居,农牧兼营,蒙汉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互相效仿,在文化艺术上广泛交流,共同创造了漫瀚调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传唱至今,唱出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美好心声。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受晋、陕文化熏陶,地方剧种也不例外。每逢重大节日,许多旗县乡镇都会组织戏曲演出。这时,远近的男女老少就会赶来围坐在戏台前。相较于演员众多、剧情复杂的大戏,仅需一男一女就能表演的二人台,深受人们喜爱。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为唱腔牌曲优美,剧情多为接地气的乡土题材,所以百姓爱听爱学爱唱。许多不识字的长辈至今仍能熟记不少唱词,在田间地头劳作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唱出几句《走西口》《拜大年》或是《挂红灯》。
如今,每逢有二人台演出,仍能看到一些老人领着孙儿孙女聚在台前,或坐着马扎,或蹲地上,或倚树旁,专心地听台上男女对唱。老人们有时乐得合不拢嘴,有时也会老泪纵横。因为那腔调里、那字句中,是祖辈们辛勤劳动的场景,是西口道上来来往往的身影。
随着流行音乐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娱乐方式的日趋多元化,二人台一度面临后继乏人和缺少新作的窘境。视二人台艺术如生命的内蒙古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武利平,多年来一直在为培养新人和创作新戏而不懈努力着。在他的建议下,内蒙古艺术学院开设了二人台本科专业。身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他主导编演了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剧目,改编自经典同名话剧的《黄土谣》、讲述包头北梁棚改故事的《北梁》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近年来,由他执导的《魂牵梦绕二人台》《二人台现代交响音乐会》《天地人和漫瀚调》等大型综艺晚会,都让看过的人惊叹,原来二人台也可以这么美!武利平说,二人台是黄土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同孕育的好东西,一定要留住这“土生土长土里料、土言土语土腔调”的地方小戏。在以他为代表的众多二人台艺术家的努力下,这一传统剧种正在内蒙古绽放出越来越瑰丽的色彩。
如今,《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鸿雁》《套马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歌曲广为传唱,《草原记忆》《忠勇察哈尔》《千古马颂》等一大批大型民族歌舞剧享誉海内外,长调、呼麦、马头琴、二人台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斯琴高娃、韩磊、三宝、布仁巴雅尔、凤凰传奇、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文艺界享有盛名。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方,当无数草原儿女在中国和世界的舞台上获得鲜花与掌声时,他们耳畔传来的仍然是故乡的声音、草原的旋律……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