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灵魂之巢的构筑者
2017-08-26唐惠忠
唐惠忠
【生平创作】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他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曾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散文随笔集《灵魂的巢》等。
【风格特点】
从冯骥才的文字中,可窥见他的为人处世以及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对一年四季如诗如歌的描绘,还是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无论是在异国的艺术殿堂里流连忘返,还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师长的追思、对小人物的同情,无不渗透着冯骥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处处留下了他对历史精神的探究,对生命、对人生的深深思索。
阅读冯骥才的作品,我们总是如见其人——其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相关链接】
1.冯骥才自我评价
对于自己的秉性,冯骥才是这样描述的:一个感情色彩很浓的人,很容易被外界触动。做起事来却很有韧性,也有激情。
而在平常生活里,冯骥才谦逊、为人亲和,总是就着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从来没有什么名人的架子,周围的老少熟人亲切地叫他大冯,冯骥才总是很乐意地答应。在名为《头一次描绘自己》的自画像中,冯骥才特别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忘掉这个人的长相,记住他做的事。”
2.冯骥才对散文的理解
冯骥才曾有过一段议论散文的话,说得风趣、形象又深刻。他是这么说的: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何为散文?怎样区分散文与小说和诗歌?
我开玩笑打比方说:
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
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就成了小说。
一个人给大地弹到月亮里──那是诗歌。
散文,就是寫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当然这“一点”往往令人深切难忘。
在艺术中,深刻的都不是制造出来的。
散文生发出来时,也挺特别,也不像小说和诗歌。小说是想出来的,诗歌是蹦出来的;小说是大脑紧张劳作的结果,诗歌却好似根本没用大脑,那些千古绝句,都如天外来客,不期而至地撞上心头。
那么散文呢?
它好像天上的云,不知由何而来,不知何时生成。你的生活,你的心,如同澄澈的蓝天。你一仰头,呵呵,一些散文片段仿佛片片白云,已然浮现出来了。
我喜欢这样说散文:它是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