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运用罗杰斯教学法的实践探究

2017-08-24聂长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8期
关键词:罗杰斯指导性情感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心理学史学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以患者为中心治疗”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罗杰斯在治疗中强调治疗者应对患者持温暖、友善和积极的态度,保持和谐融洽的气氛,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是人格改变的关键条件,因此提出了人格改变的必要条件:第一,真诚一致,这是指治疗者的真诚态度和自身的和谐一致;第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第三,移情地理解,就是有意识地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的各种感情,并把这种理解传递给患者。

移植到教学中,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知觉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统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弊端:重“灌输”,轻“启发、引导”;重“记忆”,轻“思维”;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非指导性”教学,则强调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用,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罗杰斯教学法进行实践探究。

一、以生为本,构建课堂“新生态”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特征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拥有和谐氛围、促进学生心智成长的“新生态”课堂。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优化主体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要少直接,多间接;少明示,多暗示;少命令,多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这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优化主体学习环境。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从问题设计,到问题提出,到讨论分析,到归纳总结,师生都应平等交流、共同研讨,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体现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凝聚学生的智慧和思想,而不是唯师是从,搞师道尊严。例如:在《再别康桥》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先介绍了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然后结合诗句的分析,要学生讨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在讨论过程中,有个同学站起来说徐志摩是个情种,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就是对林徽因的爱恋,并列举徐志摩私生活的种种劣迹,来说明这首诗表面上讀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在表达一种不健康的爱情观,没什么可学的。此话一出,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我当时并没有以“师道尊严”和教材的权威性来强迫学生接受教材观点,而是在肯定这位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跟学生平等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赏析,反复讨论。通过师生、生生平等交流讨论,学生加深了对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认识,加深了对诗歌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他们从《再别康桥》的诗情画意里,感悟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怀念。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改以往课堂上沉闷、压抑的气氛,主体学习环境得以优化,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二)尊重主体认知,促进主体心智成长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因为受现实生活不良因素的影响,难免遇到困惑,甚至产生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有些学生分不清现象与本质,会把非主流非本质的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和本质,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有些偏激,甚至有些看破红尘的意味。这种偏激和看破红尘,在语文课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作为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种种尴尬和挑战。比如在讲到《雷雨》中周朴园拿出一张支票给鲁侍萍,鲁侍萍把支票撕掉的对白,我提出以下问题: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钱鲁侍萍?鲁侍萍为什么拒绝周朴园的金钱?金钱重要吗?钱给我们怎样的感受?金钱是否万能?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有些学生认为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寸步难行,鲁侍萍把支票撕掉就是个傻瓜,不可理喻,这个钱她不仅应该要,而且应该多多地要。讲到《记念刘和珍君》中学生请愿被枪杀,有学生说请愿是白白送死,这种请愿没有意义。讲到《拿来主义》中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有学生表示,“大宅子”里的“姨太太”也是好东西,不要白不要,要了也没害处。这些表现,当然发映出学生心智的不成熟。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语文老师对这种现象放之任之,不能纠偏纠错,正确引导,无疑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消极影响。

我当然可以批驳这些观点,可学生内心深处能接受吗?教师跟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对于学生上述表现,我没有高高在上进行空洞的说教,更没有否定、挖苦、讽刺学生。我首先做到“真实”,对学生以诚相待,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接受”,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理解”,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我真诚地表达内心感受,告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常常觉得金钱多么重要,但尊严比金钱更重要,学生请愿是高尚无比的爱国行为,“姨太太”是旧社会统治阶级的玩物,是必须唾弃的糟粕。在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在师生形成了“共鸣”的课堂氛围下,我再摆事实,讲道理,一步一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去。有一位最偏激的学生曾对我说,老师,语文课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成长。

尊重主体认知,促进主体心智成长,课堂上师生互动共进,学生增智长才、正心成德,这是我构建课堂“新生态”的有益尝试。

二、以自主学习为本,实现主体目标

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大力提倡老师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行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使他们不仅乐于学习,还善于学习,从而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人生远大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由“乐学”走向“会学”

罗杰斯曾说:“学生是必须接触并且融入到生活中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要学会自主发现。”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倡导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體会成功的乐趣。

例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写“乡土作文”,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村庄,走进社区,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写出内容鲜活、感情真挚、形式多样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把生活的大书和课本的小书融合在一起,把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学生由“乐学”走向“会学”,学习效率和综合素养大为提高。

(二)注重情感激励,由“自主学习”到“自我创造”

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我经常激励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承担责任,规划人生,实现人生的重要目标。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曾多次强调过情感对于教学质量的积极影响。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教学质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而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最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人生目标的规划和追求。相反,一个学习态度消极、精神萎靡的学生又怎会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呢?

因此,语文老师要用心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用情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使他们热情似火,激情澎湃,充满朝气,奋发向上,最终让他们达到自我创造的境界,从而实现人生远大的目标。

教学上注重情感激励,激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每次激励都像是一次热情地划桨,最终实现了大海的远航;每次激励都像是一次奋力地振翅,最终实现了天空的翱翔。

罗杰斯教学法的实践探究,也使我的语文课的教学步入了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美国)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杨广学 尤娜 潘福勤翻译 2004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国)卡尔·R·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髓》(刘毅翻译 2008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4

聂长河,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罗杰斯指导性情感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父亲的形象
论指导性案例释法功能之完善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指导性案例的生成技术优化——基于指导性案例司法应用的实证分析
指导性案例的参照方法*——以行政类指导性案例为例
指导性案例遴选标准的完善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