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党镇冬早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对策
2017-08-24张正国
张正国
摘 要:本文通过对冬早马铃薯种植区域气候、地理类型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冬早马铃薯产量、品质、产值的对策与发展方向。
關键词:冬早马铃薯;生产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37
德党镇地处滇西边陲的永德县西部,是永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E9915',N2402',海拔1020~2950m,年平均气温14.1~20.3℃,年平均降雨量1256mm。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属典型立体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全镇现有耕地面积4086.7hm2,其中,旱地面积2651.4hm2,水田面积1435.3hm2。
1 环境条件与生产现状
1.1 环境条件
1.1.1 气候条件
德党镇海拔高差悬殊,气候类型多样,全镇大部分行政区域是高寒山区。高海拔区域属高原季风型中温带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尤其是明朗、响水、明信坝、忙海、牛火塘、钻山洞等区域的土壤大多以砂壤为主,透气性好,导热性强,白天吸热快、增温高,夜间散热迅速,这些温、光、水、热、土等自然条件,有利于马铃薯生长,是全镇冬早马铃薯的适宜生长区域。
1.1.2 市场环境
每年7—9月大春马铃薯上市后形成旺季,到12月销售已基本结束,1—6月属销售淡季。当地马铃薯生产多以大春为主,市场供应淡旺季明显。由于德党镇地处县城中心,与保山施甸、德宏瑞丽、大理祥云、孟定青水河口岸、南伞口岸交通贯穿一线,具有较好的交通便利,加上德党得天独厚的冬春季光温资源,大力发展反季马铃薯,每年1—6月可以为市场不断供应鲜薯,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既可错开旺季,又能解决淡季的需求。
1.2 生产现状
近年来,德党镇把冬早马铃薯列为冬季农业开发产业调整之一,作为新支柱产业进行培植,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植水平有所提高。德党镇明朗、响水、明信坝、大出水、岩岸山、忙海、牛火塘、钻山洞等区域冬早马铃薯生产已初见成效,成为德党镇冬季农业开发的新亮点。德党镇的“合作88号”“会-2”、中甸红种薯是冬早马铃薯的唯一种源。德党镇从2001年开始种植冬早马铃薯,面积8.33hm2,平均单产1264kg;2005年种植冬早马铃薯33.3hm2,平均单产1863kg;2010年种植面积达240hm2,平均单产2260kg。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433.3hm2,平均单产2300kg,形成了以“合作88号”“会-2”、中甸红为主的菜用型和加工型品种,产值可达2000元/hm2以上。种植面积虽然逐年增加,效益显著,但增幅较小,进展缓慢,若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存在问题加以解决,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发展潜力也将增大。
2 冬早马铃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德党镇的马铃薯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的冷凉山区,目前种植马铃薯的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差,无配套的沟渠、水窑、水池等基础设施,仅靠传统水沟进行排灌,严重制约着全镇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效益也不明显。
2.2 缺乏合理的布局及规范化种植
德党镇冬早马铃薯缺乏引导和统一的规划,种植水平低,生产方式散乱,品种五花八门。就种植户而言,面积多的10hm2,少的仅1~2hm2,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加之粗放种植较为普遍,导致马铃薯生产的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化经营。
3 冬早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引导,强化服务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冬早马铃薯产业开发的引导,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和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技术部门要强化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这样就能使德党镇冬早马铃薯得到稳步、健康的发展,建议尽快建立镇冬早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
3.2 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要充分利用德党镇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广泛为薯农传播新品种、新技术和产销信息,提高冬早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促进马铃薯的销售,增加薯农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德党镇要想大力发展冬早马铃薯产业,就要立足地区实际,从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培育市场,加强马铃薯市场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投入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入手,全面提高冬早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彩萍.互助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11):27-29.
[2]余合祥,李发祥.普淜镇马铃薯种植现状与发展思路[J].云南农业,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