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不到外国也会有魔鬼”

2017-08-24刘洪波

新民周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章莹颖顺风嫌犯

刘洪波

留德女学生李洋洁被杀害案一审宣判,两名被告分别被判处终身监禁和五年半有期徒刑,赔偿6万欧元。案子判得如何,且不论;审判过程中,李洋洁父母的律师向法庭转达的李洋洁父母的一句话,实在令人讶异。

律师转达的这句话是:“我们一直对德绍市(李洋洁留学所在城市)有着良好的印象,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魔鬼。我们要求德国司法机关公正判决。”要求德国司法机关公正判决,没问题。“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魔鬼”,却令人不解。

李洋洁的父母应是有社会阅历的人,应该了解世上并无桃花源,作奸犯科的危险不可能绝迹,又何至于“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魔鬼”?难以推测是什么原因使两位老人会产生德绍不会有“魔鬼”的先入之见,对一个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地方,能够产生“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魔鬼”之见解,不能不说是天真或者蒙昧。其实,他们在一份公开信中也讲过,“这样可怕的行为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生”,这才是正常的认知。

制造李洋洁案件的两个罪犯为一对恋人,女子假称紧急求助欺骗跑步路过的李洋洁帮忙,男子袭击并多次强奸、殴打李洋洁,并任其死亡,主犯亲生父母和继父都是警方高级官员。案件破获后,警方曾发布消息,称“被告说与受害人发生过自愿性行为”,引起舆论哗然,以至德国相关部门对此进行内部调查,以确认是否有违规行为。这情景,我们看到了并不会感到新鲜,没有人惊讶“真的没想到这里也会有猫腻的可能”。

近期,留美女学生章莹颖失踪案也引人关注。现在美国警方已以涉嫌绑架逮捕一名嫌犯,但章莹颖仍然下落不明,时间达两个多月。此案办案过程,让人们看到了中美两国执法方式的巨大差异,在受害者生死未卜與已有证据予以逮捕的嫌犯的权益保护之间,优先考虑什么,执法方式后面有法治思维的差别。人们通过具体案件直接感受到,两种执法方式很难简单地说孰好孰坏、孰高孰低,一定程度上,这打破了很多人脑子里“美国方式就是好”的思维定式。

根据现有情况,章莹颖搭乘了“顺风车”,搭车前与司机交谈了27秒,此后失联。几小时后,师友报案,警方未予重视。章莹颖所搭乘的车辆找到后,警方未与司机接触,而是采取监听措施,监听到嫌犯承认绑架了章莹颖的语音后进行抓捕,抓捕后嫌犯沉默不语。FBI认为章莹颖已死亡,而社会各方仍在悬赏寻找,嫌犯坚持不认罪等待审判并表示正服用抗抑郁药。在美国的司法制度下,这些都不算反常,按照刑侦大师李昌钰的意见,抓捕还太早了些,应继续监视以获得更多信息。

案件仍未了然,按说我们对章莹颖除了关切,也不好说什么,但如果是在中国,章莹颖是否会与一个陌生人交谈不到半分钟就搭乘顺风车呢?在她的脑海里,是否有过一丝“不安全”的警觉呢?是什么让她认为一个女孩子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是一件无需犹豫、无需防备的事情?这些我们无法代她回答。我们并无苛责这位不幸女孩之意,只是有些不明白而已。在章莹颖出事之后,也确实出现了不少在国外搭乘顺风车要注意些什么的特别提醒。

相当长时间来,我们处在一种明显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种文化氛围让人觉得国外一切都更好一些,空气带着香甜,个人无比自由,人际关系友善,社会非常公正,法治非常完善……拥有枪支明明随时产生枪击案,却被解释成个人权利的实现;出现了“1%对99%”的不公现象,却被解释成私有财产的神圣性;高排放的生活方式被视为生活品质;如此等等。这种强固的认识套路,使人们远望而“想不到那里也有会有魔鬼”,处身其间则没有人身防范意识。

人们处在开放的世界,但失去主见、主心骨和主体性,就容易产生文化上的“外向归化”。悲惨的个案事小,社会文化不自信事大。

猜你喜欢

章莹颖顺风嫌犯
“大同黄花”搭上公益直播“顺风车”
章莹颖家人感谢凶手前女友作证
章莹颖案嫌犯承认杀人
萨科齐现场督战抓嫌犯
取胜顺风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