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之路在于改革创新

2017-08-24郭林涛

决策探索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体制造业改革

郭林涛

观察一个国家很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小到一针一线,大到飞机动车,上天、下海、入地、探微,我们几乎都能造,国产大飞机、国产航母、海域可燃冰开采、量子计算机都被我们一一攻破,我国俨然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某些领域甚至可以说又回到了发明创新之巅,但却不是强国,我们只是用自己的发展和改革为世界作出了榜样。众所周知,制造业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发达阶段,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但我们早已从造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时代过去了,当前我们正处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路上,只是这条路越来越难走了,尤其是面对互联网大潮的汹涌冲击,面对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双重下行的压力,我们的制造业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产能过剩、盈利水平下降、税费负担较重、环保严令、劳动力和综合成本上升等问题交织叠加,让企业“压力山大”,有一些企业家甚至觉得做实业实在“堵得慌” “亏得慌”。“拿一块地,放几年,靠土地增值也能赚到比制造业更高的利润。”这或许已是很多经济界人士的共同看法。而反观制造业赔本赚吆喝的现象比比皆是,跟近年来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领域高回报相比,老老实实干实业似乎已不“吃香”, “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传统制造业似乎一下子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制造业,这一托起中国民族经济的脊梁,正迎来史上最艰难的时刻!

于是“别让李嘉诚跑了”“别让曹德旺跑了”“ 别让富士康跑了”“别让华为跑了”等等这样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也不断引发着激烈的争议和争论。舆论上好像这些大佬都不应该跑,一味把棍子打在他们身上,而不去反问自身,这些企业为什么会跑?跑向哪里?该清醒的不只是当地政府,社会也应该有更多的反思。我们不能总将问题归咎于别人,而应以自胜者强的进取心态,改革自身以主动适应当前快速的时代变化。企业都是逐利的,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投资建厂,这是很正常的事。留住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向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且不仅仅满足于给多少政策、多少资金,而是鼓励企业改革创新,特别是要提供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亲商环境。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的话说,很简单,就三条,“低成本、法治、不干预”。

总之, 制造业是经济基石,是国家大计,振兴制造业必须继续坚持一以贯之的信心和恒心,务实推进相关改革,解决各类深层问题,让肯下苦功夫的实干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来不得半点儿虚的假的,端着脸当“官老爷”、搞花架子不行,出尔反尔不行,前人栽的树后人不管不行。实体经济,需要的是持久服务,而不是一次性服务,实体企业讲究的是生长环境和可持续能力。

因此,下一步,第一,必须加大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力度,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实干者重拾对做实业的兴趣和信心。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越要拿出有力措施,提升制造业“获得感”,不让实干者吃亏,不让专注于实业的人们再感到失落。在这方面,制造业强国——德国就一直做的比较好。德国制造的雇员数量几年来一直保持着大约1.4%的增长率,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出美国66%,更重要的是,德国企业十分注重对劳动者的持续培训,这不但增加了员工的技能,还降低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更保证了产品的品质。而我国的制造业却“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看不到前途、收入低、技能增长乏力,而讨厌进工厂、讨厌制造业。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企业缺少对劳动、知识、技术投入的支持,更缺少对实体生态和工匠精神的敬畏。第二,必须加大“脱实向虚”的扭转力度,促进虚实共进。我们要继续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注重资金等生产要素“脱实向虚”对我国经济创新动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创新、专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已成为国家科学发展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制造强国,发展智能制造战略是不二之路。第三,必须发扬专注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做专做精,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质量和口碑。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一直是低质低价的代名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每一个制造业的经营者,都要有“振兴民族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壮志雄心,发扬“工匠精神”,即以“专注”“极致”的态度去打磨好自家产品。如此,中国工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赢得未来。第四,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之路在于改革创新,因此必须加大制造业改革创新的力度和决心。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制造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为中国、为世界贡献更多“原創”,用先进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升级,只有对外不断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对内加强企业管理,降本增效,才能保持企业竞争力,中国制造业才能最终顺利实现“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再到“世界品牌”的伟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社会也应当积极创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常怀忧患之思,又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和毅力,矢志不渝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底。同时,还应出台制造业实体经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做到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保护地方和基层大胆改革探索的积极性,激励干部有所作为。

“青锋十年已磨砺,壮士扬眉剑出鞘!”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础,我们还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目前全球制造业都面临新的变革,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遥相辉映,都正走在智能制造的路上。智能制造有望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智能制造是未来的趋势,我们能否抓住这轮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猜你喜欢

实体制造业改革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改革之路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改革备忘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改革创新(二)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