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17-08-24朱松琳

决策探索 2017年15期
关键词:实体制造业经济

朱松琳

今年春末,火热的商场促销刚刚开始,从郑州二七商圈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作为典型的零售百货综合体——郑州百盛东太康路店,在经营12年后,将于5月31日闭店。

这个消息,曾经在2015年郑州百盛万象城店闭店时就已经有了苗头,当时管理方称东太康路店正在调整。然而,在调整了2年后,百盛选择关闭了在郑州历时最长、仅剩的门店。

据了解,百盛于1994年进军中国零售业市场,2005年进入郑州市场,并在短时间里成为了二七商圈的一处地标。

郑州百盛东太康路店的关闭,再次引发了公众关于实体经济的探讨。

尴尬的实体经济

中国的实体经济当前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

一方面,中央高层对实体经济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金融空转、房地产严重金融化、实体企业ROE被金融泡沫(含房价泡沫)严重挤出。

实体经济难,正成为当下许多企业的呼声。

深究当下中国百货接连的关店潮,其直接原因是业绩急剧下滑,根本原因是零售商业模式的变革带来消费习惯和需求的变迁。

针对郑州百盛东太康路店的关闭,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认为,百盛闭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对商业行业前景的基本判断,加之近年受电商影响,实体商盈利能力弱化,甚至亏损、经营困难,导致企业整体运作负重而行,在此情况下,不闭店不足以甩包袱、脱困境;二是企业发展战略调整,通过闭店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压缩商业阵地,实现新的战略愿景。

当前,以“购物”为导向的传统百货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体验”“休闲”和“社交”的需求,再加上电商、代购等的冲击以及对消费习惯的重塑,实体零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同时,实体商业正步入“实体店+”的转折点,进入重点关注消费者本身的转折期,而以直接销售产品为主导的传统百货已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百货的业绩必然会下滑,而其物业和装修等成本又持续增长,从而难以支撑其持续运营。

实体经济难在哪里

其实,不单是传统百货,许多实体经济都很难。

实体经济难正成为当下许多企业的呼声。那么它到底难在哪里?

从宏观层面看,实体经济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走过了“供小于求”和“低成本优势”的阶段,一旦企业创新能力不能跟上实体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商品供应太多、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此时再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增加产量,岂不是“送死”吗?不得已,资金才去寻找其他的高收益行业。

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实体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两组数据可见一斑:一是我国95%的高档数控系统、85%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是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二是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到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50%。

此外,实体经济的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严重挤压:一方面,实体经济處境困难,对资本缺少吸引力,创新资金来源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追逐短期利益,难以突破转型瓶颈。

目前有一种观点几乎成了共识:虚拟经济蚕食、挤压、摧毁了实体经济。譬如,大量的钱进入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和股票等资本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资金抽离实体部门,让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应该承认,资产炒作、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确产生了有负作用,但却不是高房价毁灭了实体经济。资本天生就具有逐利性,是因为实体经济无利可图,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金才会逃离跑到楼市里,而不是资金流入楼市形成了对实体的碾压。

所以,应该说资金“脱实向虚”是果而不是因,实体经济融资“失血”成必然。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几年实体经济确实困难。正如社会上流传的顺口溜:“一流企业做金融、二流企业做房产、三流企业做市场、四流企业做实业。”

降成本,找“活水”,政府在发力

作为农业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实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交出亮丽成绩单,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这块“基石”,不仅支撑着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呈现出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的发展趋势,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让经济结构更合理、发展基础更稳更实,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中深刻指出的: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面对实体经济面临的发展瓶颈,各级政府积极开展调研、商讨对策,为壮大实体经济“开出药方”。

比如,深圳市政协今年上半年就开展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深圳实体经济”为主题的重点调研活动,268名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深入先进制造业、时尚创意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金融支持、深港融合和政府服务8个领域进行调研,并最终形成43万余字的调研成果,提出推动减税降费、保障载体空间、实施人才战略等8个方面共50条建议,非常具有代表性。

调研报告主要指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降成本:试点差异化个税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精准施策,比如,在企业发展初期容易出现现金流匮乏问题,可以出台一系列递延纳税政策帮其“爬坡过坎”;企业发展壮大时期设备更新较快,可通过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在加大个税抵扣力度方面,可向国家申请在深圳试点差异化个税政策,结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分档确定个税起征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同时,还可探索多种形式的个税抵扣政策,如采取购房退税方式“返还”个人所得税。

保空间:完善企业拿地机制。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空间保障,建议划定工业红蓝线,保障工业用地需求,争取做到三个“确保”:一是划定永久性先进制造业用地,确保先进制造业用地供应;二是在原特区外五区(新区)(宝安、龙岗、龙华、光明、坪山),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比重不低于35%;三是“十三五”时期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40%。

引人才:降低技能型人才入户门槛。深圳人才引进主要偏重高端人才,制造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不仅蓝领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短缺,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拥有国际金融、风险控制、律师和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人员数量也明显偏低。建议进一步细化入户标准,降低户籍准入门槛,建立技能型人才引进服务“绿色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强化深圳人才政策对急需“工匠”人才的吸引力。

助微企:建立小微企业“大数据”信息平台。为缓解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的现象,建议建立小微企业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银行和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部门的互联互通,提高相关政府部门的数据开放度,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资金融通能力,支持鼓励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推广,主动扶持一批在深圳的民间征信机构,最大限度减少银企信息不对称。

不單单是深圳,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开始注重从供给端发力,一些着眼于中长期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清理能源领域政府非税收入电价附加,降低电信网码号资源占用费、公安部门相关证照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推动物流降成本……

官方数据显示,随着一批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实施,今年已落地的“降成本”举措将每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

一边是降成本,一边是找“活水”。

国家和行业近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引导举措。如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促进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并轨,建立可追溯体系,补齐品质短板;出台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对创新的容错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

今年,工信部还将遴选一批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2至3年内有望取得突破的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并研究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向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企业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回报。

“科技决定制造业升级的‘段位,改革决定制造业跨越的速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说。

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从百盛在全国各地的接连闭店等现象来看,传统百货是否真的不行了?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是传统百货不行了,而是固步自封不行了,不创新商业模式不行了,不借力新技术发展新业态不行了。”因为包括电商在内的新商业模式和技术永远无法取代实体店给消费者带来的真实与体验,而要想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实现智能化。

商业如此,制造业更是如此。

2017年,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也正在进行中,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如今的实体经济制造业在往智能制造方向发展。比如亚马逊开始结合线上线下开展Amazon Go,比如马云也开始在线下落实阿里巴巴无人超市……实体经济走智能制造路线已经是默认的事了,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主要方式。

而且,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地区的实体经济正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业的产业布局了。这个制造业并不仅仅是指高端行业,也包含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传统行业的制造升级,例如服装业的制造升级,从按需求生产订单到最后生产出产品,全部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进行管理。让信息技术和智能机器去帮助传统的制造业,让传统企业也进入到工业“4.5时代”。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制造业投资增长5.5%,比1至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增速回升。

在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看来,要充分认识到“脱实向虚”苗头带来的警醒,看到“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科技含量、清洁环保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以及转型的急迫性。但他同时指出,也不要夸大问题和风险,唱衰制造业。

辛国斌认为,“脱实向虚”并没有波及基本面,众多制造业企业正在化成本压力为转型动力,沿着高端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创新。

在今年3月举行的一场国际经销商大会上,美的集团空调事业部广州智能工厂厂长汪小进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全球市场展现了最新“智能工厂”——100多台机器人、机械臂有条不紊地完成铜管折弯、安放压缩机、部件组装等步骤。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管理者可对生产全部环节实时监督。

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目前已在服装、家电、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大范围实践,不仅解决了存量过剩、效率不高等问题,还催生出了共享经济、众包众创等新业态。

此外,“中国制造”也在向前沿领域出击:山东华星环保集团研发出低密度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打破国外企业在石油开采材料上的垄断;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联合研发、部署的5G试验基站实现了每秒2千兆以上的单终端下行峰值速率;用国产CPU的“神威·太湖之光”成为世界首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十亿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创新因子流动汇聚,打破传统发展格局,一批新产业集群正在崛起。湖南株洲的“动力谷”、武汉的“光谷”、深圳的无人机……积极吸纳、移植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分享技术,区域间产业承接更加平衡,制造业“新版图”正浮出水面。

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范书建说,制造业创新步伐正在加快,在透明显示技术、锂离子电池等多个领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或将引领新的产业。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1.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2.2%和32.2%。

中国制造业正在向中高端迈进。

变局之中方显英雄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这充分说明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对中国战略转型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2017年要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提法在近5年政治局会议中首次出现,这无疑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点。

今年7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再次强调,要聚焦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开放合作、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与“互联网+”“双创”结合,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云平台,加快“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未来十年,智能制造一定会像电和互联网一样进入每一个制造领域,深刻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有资本的助推,有“脱虚向实”的全社会共识,有“2025中国制造”纲要的指引,只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工业大趋势,再加上中国人的智慧、勤奋和追求创新的实干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制造从大国向强国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一定会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优秀的企业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实体制造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