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8-24方明
方明
摘 要:该文总结了宣城市5种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与主要措施,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科学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进一步树立绿色理念,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多措并举,构建持续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坚持市场为导向,深入挖掘生态效益等。
关键词:宣城市;生态农业模式;现状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008-3
1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总体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探索,宣城市已总结适宜推广的畜禽—沼—粮(菜、果、茶等)、经果林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五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全市推广面积达2万hm2以上,各县市区5大模式均有不同程度发展,宣州猪—沼—菜、稻田立体种养模式推广较为突出;郎溪重点打造种养结合小循环,突出发展稻田立体种养、休闲观光、猪—沼—菜模式;广德、绩溪、旌德着力推广绿色健康生态技术,经果林立体种养、休闲观光农业优势明显;泾县突出发展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模式;宁国市实施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六化提升行动,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上较为突出。
1.2 示范点创建情况 全市共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25个,核心面积0.09万hm2,示范面积0.45万hm2,有机肥较常规1hm2增加3000g左右,平均1hm2增效益3585元。特别是水田立体种养模式的推广,充分利用了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把水田生态系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水稻稳产、水(禽)产品增产、品质提升的目的,取得了“1﹢1=4”即:水稻﹢水(禽)产=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提高了稻田产出率。根据省农委安排,全市今年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主体110个。
2 发展5大模式主要举措
2.1 突出规划引领 宣城市农委先后出台了《宣城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建设规划》和《宣城市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近期,市政府办印发了《宣城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规划和方案,明确提出了推行清洁化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主攻发展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思路逐渐清晰。
2.2 突出生态优势 宣城市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涌现出一大批5大模式之外的小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如虾(蟹、鸭)稻共育、有机蔬菜(果园)+有机肥、林特产品基地+畜禽养殖等。宁国市方塘粮油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20hm2有机稻生产基地,年产有机稻15万kg,基地以种植红花草和腐熟的家禽粪作为有机肥料,不施化学肥料和农药,全面推广稻鸭共育技术,有效控制稻田草害和部分虫害,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捕器,诱杀稻田害虫,辅以使用生物药剂或植物源药剂防治水稻病虫害,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2.3 突出种养结合 坚持生态养殖,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总结推广“四个一”发展模式,即:以畜禽养殖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建立1处大中型沼气工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基础,建立一片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基地;以推广适用技术为手段,创建一批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生产一批无公害优质安全农产品。如旌德三丰园、宁国博龙等一批畜禽养殖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生态循环之路。宁国市山核桃、旌德县香榧等优质产品产业化程度高,基地环境良好,在宁国、绩溪、旌德推广畜禽粪便上山,不仅解决了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同时为优质林特产品发展提供了优质肥源。安徽鸿远牧业年出栏生猪1.8万头,公司建有粪便干湿分离机、1100m3的沼气池、贮气柜等配套废水废渣综合利用设施。公司年利用沼气发电20万kw,可实现收入20万元以上;粪污自动浇灌系统可为33.33hm2茶园、苗木林减少施肥费用及增加产量效益保守估计约12000/hm2,年可实现收入40万元;年产有机干粪肥约4000t,可实现收入120万元。
2.4 突出三产融合 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围绕建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如宁国世京果园为安徽省五星级农家乐,现有无公害水果基地20hm2,依托山区优质资源,发展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果园有桃、李、樱桃、猕猴桃等多种果木,采摘期从每年的3月到11月。建有年出栏120头“杨山黑猪”养殖基地,建立100m3沼气池,沼气供应餐饮,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沼液、沼渣用作果园有机肥,果园套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作为生猪养殖饲料补充。果园内年放养约8000只鸡,鸡吃果园杂草,鸡粪作果树有机肥。果园年接待自驾游等旅客5000人左右,年實现纯收入110万元。
3 存在的问题
3.1 重视程度不够,项目扶持有所欠缺 虽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现了重金属污染、畜禽粪污污染、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但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关注仍然不够,误为农业的环保问题属于“偏门”。扶持政策欠缺,示范主体积极性不高,截至2017年省级农业财政项目,农业除了能源环保部门、其他产业的均有,唯独没有一项是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项目示范扶持上严重不足,示范主体缺乏项目支持,难以形成辐射带动效益。绿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3.2 种养结合不紧密,“生态成本”投入大 随着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养殖与种植分离成两个主体,产业循环链脆弱,养殖的不种地,种地的不养殖,示范点的规模小,主体内部只存在一种或两种单一的循环链,规模效益、特色效益难以显现,种养不结合或结合不紧密。由于有机肥成本高,使用成本大,肥效慢,农业生产“生态成本”也会上升,导致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积极不高。
3.3 技术推广缺位,部门协作不到位 乡镇以下农技推广体系不完整,人员少,待遇低,年龄老化,对生态农业认识不深,难以履行好职责,大多数农民和经营主体缺乏生态农业科学知识,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县级农业部门内部各个业务单位单打独斗,虽然农村能源部门承担环保任务,但和其他业务部门级别相同,又没有项目支撑,人员较少、经费缺乏,业务水平有限,难以形成领导力,造成懂业务的不干环保之事,干环保之事的没有项目支撑和技术人力支持,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艰难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4 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打造全域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为此,建议:
4.1 进一步树立绿色理念,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宣城市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有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要在制定农业农村中长期规划招商引资、在农业生产加工等有关工作中进一步强化绿色理念;以实际行动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适度规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坚定“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发展定位不动摇,认真实施《宣城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对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制定差异化考核细则,科学设置“绿色”和“生态”指标及权重,形成推广应用的倒逼机制。
4.2 多措并举,构建持续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现阶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加大投入,要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导、政府扶持为导向、农户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和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促进产业向精、深、优方向转型发展,提高农业精致水平。利用生态农业特点,建立复合式循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市级财政中增设生态农业项目,加大对经营主体的补贴,整合现有的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养殖场污染治理、健康养殖、标准化基地创建等涉农项目,以各种项目的实施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政府要做好向农业企业融资担保对接服务工作,创造条件促进涉农企业融资贷款,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入。
4.3 坚持市场為导向,深入挖掘生态效益 以农业和农产品的生态优势打开市场,生态农业模式才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以“绿色增效、品牌建设、科技推广、主体培育、改革创新”5大示范行动为抓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尽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经营主体。鼓励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要重推介,打品牌,搭建生态农产品和服务的平台,强化农超对接,尝试在大型超市开设生态农产品专区,逐步加大地域品牌的宣传推介,加强公共区域品牌的打造,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要重特色,走精品路线。要继续组织实施“休闲农业提升计划”,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的自然风景、古村落、农业景观、农耕文化,建成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观光农业园、生态主题农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星级农家乐,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4.4 切实强化农技体系建设,增强推广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与锻炼,稳定科技推广队伍。创新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民生工程,加强农业经营主体生态农业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尤其是化肥农药减量化、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培育生态循环农业思维。要加快抓好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的试验示范工作,县市区启动整乡推进计划,每年建设1~2个示范乡镇,借助产学研相平台,制定生态种养规程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标准,构建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把生态农业的“粗线条”描细、描实、描准,打通农技推广关键的“最后一公里”。
4.5 加快制定落实扶持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在即将出台的宣城市级现代农业扶持政策中要设立专门版块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市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权限,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明确补偿具体内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化和法治化。要学习江浙地区设立生态农业专项资金,对养殖粪污处理成有机肥给予政策性补贴,对使用有机肥料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户对有机肥的需求,现代农业专项基金要向生态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将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范围急待解决。切实落实农业经营主体在税收、金融、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开发。
4.6 坚持正面典型宣传,营造良好的推广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生态农业理念,营造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生态农业环境建设。选择成功示范点,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召开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现场会,交流总结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相互取长补短,有条件的,鼓励到江浙等地学习种养配套、有机肥加工、沼液配送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的先进做法,了解其是如何解决生态循环农业的瓶颈问题。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