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明前的激战:上海战役

2017-08-24赵海军裴昌利

轻兵器 2017年16期
关键词:前委野战军市区

赵海军++裴昌利

上海战役既是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延续,又是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渡江战役,也称为京沪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战役。1949年4月20~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在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第三野战军解放南京,南京国民党政府垮台。接着,各路大军向南挺进,以摧枯拉朽之势,于5月3日解放杭州,17日解放武汉,22日解放南昌,27日解放上海。6月2日,第三野战军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上海战役中,解放军快速冲过上海市苏州河畔的船板厂,迂回到敌后

上海战役自1949年5月12日开始至5月27日结束,历时16天。我第三野战军第9、10兵团共42万余人,以伤亡3.4万人的代价,歼灭敌人15.3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 370门,各种枪支8万余支、坦克119辆、汽车1161辆、舰艇11艘以及大量物资器材。此役不仅解放了大上海,而且比较完整地接管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树立了我军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人民军队形象,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扩大我党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949年5月25日,人民解放军自浦东渡过黄浦江,准备进入上海市区

作战背景及双方意图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0日晚18时,我军发起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1日17时、19时30分,我军渡江作战西集团、东集团先后实施渡江。4月23日,我军攻占南京。长江天险被破之后,国民党兵分东、西两路从太湖两侧向上海、杭州溃逃,我渡江部队兵分两路展开追击,并准备一举攻占上海。党中央、中央军委鉴于上海的特殊地位以及接管上海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为了避免仓促进城限于混乱,果断命令向上海追击的第三野战军不要过于迫近上海。于是,第三野战军数十万大军在苏州驻停,暂不东进。

上海濒临长江出海口,当时人口600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经济中心、重要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北吴淞口位于黄浦江与长江的交汇点,是上海对外海上交通的咽喉。郊区地形平坦,村庄稠密,河流公路纵横,市区高大建筑物多而坚固。上海战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民党决心以重兵坚守。

我军作战意图是:鉴于上海在国内国际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上海战役总方针,要求既歼灭国民党守军,又保全市区免遭破坏。

为实现中央的这一战略意图,第三野战军前委商讨出三个方案。一是长时间困敌,这样可以减少部队人员伤亡。但上海有600多万人口,粮食、油料全部靠外运,长久围困必然会导致居民生活受到影响,影响我党我军形象。二是选弱点进行突破,就是从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样容易得手,但战斗将在市区打响,对城市破坏较大,不利于解放后恢复生产。三是钳制吴淞、调虎离山,即暂不攻占市区而是兵分两路,采取钳制攻势,从浦东浦西两翼迂回吴淞口,断敌海上退路,再围攻市区,分割歼灭守军。如吴淞能迅速攻取,则断绝了敌海上退路,陷敌于重围,可以实现全歼目的,或者迫使敌人投降,和平解放上海;即使吴淞一时攻不下来,敌人为了保障其唯一的海上退路,必将把市区兵力调至吴淞周围防卫,就可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作战,减少城市损失。但吴淞周围是敌防御重点,钳制吴淞势必是一场恶战,部队将要付出巨大代价。

上海战役中,我军进攻路线图

在上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某部从上海南京路开赴苏州河畔,准备围歼顽抗的残敌

5月2日,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上海战役总前委汇报了以上三个方案。总前委和第三野战军前委权衡利弊,一致认为,第三方案扼敌咽喉,为了保全城市,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即使多付出代价也是必要的、值得的。5月6日,中央军委指示,为了阻止敌人劫运物资,可先占领吴淞、嘉兴两个地区,以切断敌退逃之路,但不改变推迟占领上海的计划。

粟裕依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决心以第三野战军所属第9兵团指挥第20、27、30、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28、29、33军,以及特种兵纵队近30万人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军主力集结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一带休整,准备对付帝国主义来自海上的武装干涉,支援第三野战军作战。具体兵力部署为:第9兵团从黄浦江东岸向吴淞口攻击,所属第20军首先攻克平湖、金山卫,打开向浦东前进的道路,第30、31军随后向浦东高桥地区推进,会同第10兵团封锁吴淞口,尔后由东、南、西三面与第10兵团一同攻击上海市区;第27军集结于嘉兴地区,待命进攻市区。第10兵团在黄浦江西岸向吴淞口发起进攻,以第29军配属2个炮兵团攻占吴淞、宝山,封锁黄浦江口,以第28军主力控制太仓、嘉定;第26军占领昆山、安亭,尔后由西北方向与第9兵团汇合攻击市区,第33军集结于常熟地区,为兵团预备队。

国民党的作战企图:国民党守军有一明一暗两大企图。蒋介石公开对守城官兵讲,要在上海打6个月到1年,以待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引美军到中国参战,化国内战争为国际战争,恢复国民党政府在全国的统治。蒋介石还有一个隐蔽的企图,只授意给汤恩伯、顾祝同等高级将领,就是尽可能坚守一段时间,把上海搬空炸毁,待上海的资金和重要物资全部转运到台湾后,就放弃上海。

4月26日,已经宣布隐退的蒋介石从奉化老家来到上海,亲自策划部署上海防御。他在复兴岛连续召开会议,召见团以上军官,表示自己留在上海不走,要与官兵同甘共苦,和上海共存亡。蒋介石分析,国际形势不出3个月,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到时候美国就会恢复援助;上海战略和经济地位重要,守备上海的兵力雄厚,军用物资充足,阵地坚固,只要守上3个月到半年,形势一定会朝有利于国民党的方向转化。

上海战役浦东纪念馆内展示的总前委5人正在运筹帷幄的塑像

自1949年4月下旬我军发动渡江战役以来,汤恩伯大部分有生力量已被我军歼灭,剩下的25个师约20万人退守淞沪地区,沿着浏河、太仓、青浦和平湖一線布防,企图凭借永久工事,继续抵抗,掩护其战略撤退,并准备破坏上海市,引发国际事端,促使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国民党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奉蒋介石的命令,组织上海防御战。以6个军20个师约15万人、20余艘军舰、120余架飞机、坦克装甲车各约百辆,防守黄浦江以西地区;以2个军5个师,防守黄浦江以东地区;海空军随时实施支援。其具体部署是:以第21、51、52、54、75、123军约20个师,配属坦克、装甲车百辆守备黄浦江以西,置主力于主要防御方向吴淞、月浦、大场地区;以第12、37军共5个师守备黄浦江以东,置主力于主要防御方向高桥,以确保市区及吴淞口海上通道;以海军第1军区和驻上海空军协同守备。

上海外围在抗战前就修筑有大量坚固的碉堡,侵华日军也修筑了永久性工事。1948年以后,国民党军在上海加紧构筑新的工事和配套设施,形成了外围阵地、主阵地和核心阵地3层防御体系。具体为:南翔、华漕、七宝、华泾之线为浦西外围阵地,川沙县至北蔡之线为浦东外围阵地;吴淞以西至狮子林向南经月浦、杨行、刘行、虹桥、龙华至黄浦江一线为浦西主阵地;以高桥向南经高行、洋泾、塘桥之线为浦东主阵地;市区内的国际饭店、四行仓库、海关大楼、百老汇大厦等32座高大建筑物为坚固防守据点,在各重要路口以钢筋水泥和沙袋构成工事,组成要点核心阵地。

当国民党军部队进入阵地后,发现许多碉堡和居民房屋建在一起或距离很近,严重影响射界,汤恩伯命令将阵地周围1 000m以内的民用建筑物一律拆除。这样,遍布市区内外有3000个碉堡,4000个钢筋水泥永备工事,1万多个野战临备工事及2万多枚地雷,使上海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战役经过

根据军委指示,第三野战军前委于5月10日下达上海战役作战命令。战役预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2日起开始对围作战,钳击吴淞,断敌海上通路;第二阶段,向市区发起总攻,解放全上海。

第一阶段:外围作战(5月12~23日)

5月12日战役打响后,第10兵团29军迅速攻占浏河,歼灭敌第52军1个多营;第28军83、84师直趋吴淞,激战两日,攻占太仓、嘉定,歼灭敌第123军2 000余人。第26军南沿苏州河,北沿昆山、太仓之间,歼击敌人,并负责对已经占领的地区、车站进行警备。12日中午,第26军76师乘400只民船沿苏州河东进,当晚攻占西巷,歼敌1700多人。当日,第26军攻占青阳港、陆家浜车站,切断了沪嘉昆段干线。14日,第26军进抵太仓东北、南翔镇、方泰镇及外岗镇地域。期间,第9兵团20军歼灭敌人暂8师一部,进占平湖、金山卫、奉贤;第30军沿南路前进,攻占南汇,进抵川沙;第27军也顺利攻占嘉定、松江、青浦等地。至此,上海外围阵地第一道防线全部被我军突破。

5月14日,攻击外围阵地第二道防线的战斗开始。第10兵团猛扑月浦、刘行、杨行地区。这一带地形平坦,水网纵横,射界开阔,国民党军建有大量钢筋水泥碉堡群,并构筑了铁丝网、壕沟、地雷等障碍物。守军为国民党第52、54军,伴有飞机、舰炮和要塞火炮的支援。其第52军是辽沈战役中从营口撤退的主力军,建制完整。军长刘玉章曾与我东北野战军多次作战,对我军战术战法比较了解。第28军攻击刘行镇的国际电台所在地时,遭敌人地堡群阻击,攻击部队在开阔地带遭到严重杀伤,好不容易攻击到近处,又遭遇地堡前的地雷区、电网,部队伤亡较大。经反复攻击,一直到深夜才拿下4个地堡群,但是到了天亮,国民党军突然以猛烈炮火打击,进占地堡群的我军官兵伤亡惨重。在这一过程中,国民党军借助海军舰艇和空军飞机支援,以坦克、装甲车开道,不断向我军发起反击。为打开局面,第28军又从两翼迂回,但是依然被猛烈的火网阻隔,伤亡严重,进展甚微。

第29军攻击月浦时,在前沿遭到国民党军阻击阵地的猛烈火力及海军舰炮打击,伤亡亦大。经多次冲击,接近街区,却又陷入各种隐蔽地堡的火力网交叉射击之下。敌我双方多次展开白刃战,各个街区不断易手,混战时间长达40余小时。这场战斗打成了添油战(添油战是指使用小股部队逐次攻击的方法,就像给油灯添油,一次不够,再加点还不够,再加),我军冲上去的连、营很快就受到惨重损失,月浦成为一片残垣断壁。14~17日,第28、29军攻击受挫,伤亡达8 000余人。17日以后,第26军一部在黑大宅、东六院一带与敌展开激烈争夺,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进展缓慢。至19日,第28军终于攻占杨行和刘行。22日,月浦守敌伤亡大半,余部撤逃而去,月浦被我军攻克。

第9兵团的攻击比较顺利。第31军进逼浦东,经10小时激烈战斗,攻占周浦镇,俘敌海防支队司令耿子仁以下2 500余人。为配合第10兵团作战,根据野战军命令,第30军加快进攻速度,抢占奉贤海堤,歼灭了原定要炸堤的国民党突击队,直趋白龙港。经过一夜激烈战斗,歼国民党军51军、暂第8师、第37师一部,俘敌8 000余人。19日,第30、31军会攻高桥,经过3天激烈战斗,攻克高桥。至5月23日,攻城部队攻占上海全部外围阵地和部分主阵地,从而向吴淞口张开了钳口。

第二阶段:总攻市区(5月23~27日)

5月17日,总前委致电粟裕、张震(时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在敌固守上海的情况下,“在部署上,应同时由南向北实行多面攻击,因苏州河南为敌防御配备较弱的部分,且多面攻击才能分敌之势,是我容易奏效。”18日,粟裕、张震致电总前委、中央军委:“我们完全同意对淞沪全面攻击,惟不知接管准备与其他方面,是否已准备完毕?”

当日,总前委复电粟裕、张震并报中央军委:“进入上海的政治准备工作已经初步完成,你们攻击上海的时间不受限制。”中央军委接到总前委的报告后,于20日电粟裕、张震并告总前委:“接管上海准备工作已大体就绪,粟裕、张震部署迅速对上海实施全面攻击,以求早日解决。”“攻击步骤以先解决上海,后解决吴淞为适宜。如吴淞阵地不利攻击,亦可攻其一部分,放弃一部分不攻,让其从海上逃去。”先攻市区和允许吴淞之敌逃跑的决策,使第三野战军放開了手脚,采取灵活战法,加快了上海解放的进程。

遵照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粟裕等指挥人员依据战况发展,决定调整部署,对上海发起全面攻击,增调第7兵团23军、第8兵团25军分别配属第9、10兵团,使我军参战总兵力达10个军、30个师,加上特种兵纵队,共42万余人,形成牛刀杀鸡之势。

21日,第三野战军下达《淞沪战役攻击命令》,决定于23日发起总攻,以第10兵团25、29军主力攻占吴淞、宝山;以第29军一部及第33、26军从江湾、大场、真如主攻并向纵深发展;以第9兵团20、23、27军进攻苏州河以南市区;以第30、31军牵制高桥之敌。为尽量使上海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建筑物不受或少受损坏,规定部队在市区作战时,力争不使用火炮、炸药。

总攻部署分三步:第一步,全歼浦东守军;第二步,夺取吴淞、宝山和外围阵地,完成对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包围,攻占苏州河以南、沪西区及南市区全部;第三步,聚歼可能溃退至苏州河以北、吴淞、宝山以南的江湾地区守军,达到全部攻占淞沪的目的。

我军在上海外围的强大攻势,迫使汤恩伯从市区向吴淞和高桥转移3个军之多的兵力实施增援。这样,上海南北两翼重兵云集,市区则显得非常空虚,而汤恩伯本人也于22日登上军舰退到吴淞口外,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一部分国民党部队也已登船撤走。时任淞沪警备司令官的陈大庆提升副司令官刘昌为淞沪警备司令官兼第51军军长,要他指挥第51、21、123军和4个交警总队,组成北兵团,撤退到苏州河北岸坚守。刘昌义明白,这只不过是当替死鬼,掩护汤恩伯和国民党嫡系部队逃跑罢了。

5月23日晚,我军特种兵纵队远程火炮炮击高桥东北海面的国民党军舰,击中7艘,其余逃跑。至此,高桥以东海面被我军封锁,国民党守军主力被压缩于吴淞口两侧地区,更有利于我攻取市区,全歼守军。24日,第9兵团20军攻占浦东城区,第27军攻占虹桥及徐家汇车站;第10兵团29军攻占月浦南郊小高地,第28军逼近吴淞,并对吴淞码头实施炮击。为保住海上逃跑路线,汤恩伯急调4个营的兵力在8辆坦克支援下,向我月浦南郊小高地反扑,并将第75军6师从高桥调回月浦增强防御,以保障吴淞安全;同时又指挥苏州河以北主力向吴淞收缩,准备从海上撤逃。眼见敌人要逃跑,第三野战军指挥部令各部队发起追击,多路突击。24日夜,第9兵团27军由梵皇渡、徐家汇攻入市区,第23军由龙华附近攻入市区,第20军主力从高昌庙西渡黄埔江进入市区。至25日佛晓,苏州河以南市区全部被我军控制。

在此期间,第26军调整部署,以76、77师为一梯队,78师为二梯队,于23日20时对上海外围之敌发起攻击。至24日16时,第26军攻占塘桥,直逼大场机场。25日,攻占大杨镇、大场机场等地。26日,第25军、29军攻占吴淞、宝山,第28军、33军攻占杨行等地;第9兵团27军一部利用夜暗强渡苏州河,迅速占领苏州河以北市区。这时,负责指挥上海国民党军余部的淞沪警备副司令刘昌义,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率部投诚。27日,我各部肃清了市区残敌,上海全部解放。至此,上海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启示

上海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坚守6个月”以待美国出兵的企图。与当时几场连续实施的大型战役相比,上海战役的歼敌规模并不算大,但这场战役备受国内外军事家高度赞誉,原因就在于这场战役是我军凭借高超的智慧,坚持外围作战,在“既要打下来,又要保全下来”的条件下取得的胜利,把大上海完整地收回到人民手中。整场战役自始而终市区没有断水断电,甚至电话都保持畅通,创造了攻城战的一个经典和奇迹。

周恩来曾评价说,毛主席明确要求既要解放上海,又必须保全城市,这好比瓷器店里抓老鼠,既要抓住老鼠,又不能损坏瓷器。粟裕同志硬是解放了上海,保全了上海,很了不起。当时新华社时评指出: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国人民无论是在军事上、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已经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也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确立了民族独立的基础,结束了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奴隶中国人民的历史。因此,上海的解放,在中国解放事业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从政治上思考军事问题,打好政治军事仗

能否完整无损地占领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解放上海的艰巨性、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上海是帝国主义利益最集中的地方,当时美、英军舰还在黄浦江中,如果我军进攻上海,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使国际局势复杂化?第二,在上海作战,如果把上海打烂了,新中国的经济就要蒙受重大损失。第三,如果我军接管工作做得不好,导致上海停工停电,发生混乱,变成一座“死城”,我党建国治国能力就受到质疑,我军的形象就会受到严重损害,我党我军就可能在上海站不住脚。

因此,在部署渡江战役时,中央对上海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并提出对上海要“慎重、缓进”。中央及总前委当时主要考虑了两个大问题。

一是进城的时机,必须充分考虑接管工作是否准备妥当。在当时的形势下,我军打进上海不是问题,问题是能不能接管好上海。陈毅曾对第三野战军干部说:“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上海搞得好不好,全中国全世界都在关心。我们搞得好,世界民主力量就会为我们高呼、庆祝、干杯;搞不好就会使他们失望。”因此,需要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当前长远等诸方面考虑,把接管工作准备好、落实好,然后才能进城,这既是军事仗,更是政治仗、经济仗。

4月27日,毛泽东指示总前委和粟裕、张震:“你们不但要部署攻击杭州,而且要准备接收上海,不至于毫无准备,仓促进去,陷于被动。”“为多一些准备时间,不能使国民党过早退出上海,我军仓促进入上海,请粟裕、张震注意不要过于迫近上海。”毛泽东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5月5日,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据上海吴文义几次报告,敌人正在搬走上海物资。我们判断,搬运物资是确定的,但是在短期内很难搬运太多物资,如果时间拖长则搬走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请你们是否可以考虑在5月10日以后先行占领吴淞、嘉兴两点,切断敌人从吴淞及乍浦两处逃路,然后从容布置,待你们准备好了的时候,再去占领上海。”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对总前委、第三野战军的指示和要求,明确地表明解放上海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必须通盘考虑。特别是毛泽东强调进驻上海的时间要由中央决定,更凸显解放上海时机的敏感和需要慎重考虑。

二是进城的纪律,必须考虑在国内外树立积极的形象。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当时亞洲最大的城市,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我军入城后执行城市政策和外交纪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党我军及未来新中国的声誉。战前,总前委鉴于我军进入南京等大城市后发生的一些情况,感到迫切需要对部队进行城市政策教育。陈毅指出:“必须强调入城纪律,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和市民的见面礼。”经报中央军委同意,从5月份开始,参战部队利用10天左右时间进行了整训。整训中,部队官兵认真学习《约法八章》、《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和有关外交等政策及布告,还引导官兵预测进入市区后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政策教育,指战员普遍提高了遵守入城纪律的观念。进入市区后,部队不入民房而是露宿街头,不要民众馈赠的食品,保护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犯。正是严格遵守了城市纪律,我军在上海赢得当地居民的真实拥戴,在十里洋场树立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甚至外电也一致报道我军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好的军队。

果断调整战术战法,及时扭转不利局面

因判断敌人已无斗志,可能一触即溃,第10兵团决心采取猛进穿插战术,快速跃进,快速突破,迅速攻克吴淞口。但事实上,在外围作战中,第10兵团一度进展缓慢,伤亡较大。5月12日,第10兵团28、29军一路急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占领了浏河、太仓、嘉定。13日,第29军向月浦发起攻击,被国民党第52军凭借严密的地堡、工事防御系统顽强阻击,我军每攻克一个地堡群,往往要付出重大牺牲,甚至歼灭敌1个营须付出1 000人的代价。14日,第28军进攻刘行、杨行进展不利。该军第83师244、247团由东西两侧分别包围攻击刘行,第248团由左翼包围国际无线电台地区。经过一夜激战,部队伤亡较大。第247团1营只夺取一个地堡,伤亡100余人;第248团伤亡200余人,未彻底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的作战失利,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上轻敌。第10兵团在总结上海战役经验教训时说:“本质的问题是突破长江后战役指导思想上重视不够,有轻敌思想。有人说:上海不是打的问题,而是接收的问题。”因此没有做细致的战前准备,甚至连上海有没有工事都不知道。二是不允许或者尽量少用重武器,许多工事只能由人拿着炸药包去炸,延误时机,造成伤亡。

部队进攻受挫,使第10兵团认识到原来的打法伤亡太大,成效不明显,决定改变战术,采取淮海战役中的近迫作战攻坚战术,逐段、逐点攻击。粟裕同意第10兵团的这种战术打法,并下发“攻击沪永久设防阵地的战术指示”,要求各兵团改变战术,指导前线官兵降低伤亡,提高破堡效率。指示要求,进攻时必须周密组织,选择突出部、薄弱部和结合部,从侧背或由内向外打;集中火力攻击一点,挖交通壕接近碉堡,以炸药包开路,以小群动作,轮番攻击,尽量减少伤亡。各部接到指示后,及时总结经验,改变战术。战术的改变立即产生了明显效果,扭转了不利局面,第28军以较小伤亡攻占刘行要点,第29军占领了月浦街区。第26军77师在师长王建青率领下,改进了破除防御工事的战术问题,歼灭敌第123军182师,攻占战役要点绿阳桥。

积极开展地下工作,为军事行动提供有力帮助

在上海战役中,中共上海局和地下各级党组织,领导上海9000多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斗争,有效地配合我军解放上海和接管工作。1949年初,党中央就明确指示上海局和地下党组织,在上海即将解放之时,主要工作是发动群众,防止国民党破坏,保护工厂、机关、学校,配合解放军接管城市,维护社会秩序,迅速恢复生产。

为此,上海地下党组织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广泛发动群众,收集了大量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报,及时传送到我军首脑机关,为制定解放和接管上海政策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开展反搬迁、反破坏和护厂、护校斗争,使国民党破坏上海、大量搬迁机器设备的阴谋未能得逞,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通信、交通的畅通和水、电的正常供应。三是进行大量的策反及统战工作,先后瓦解了敌交警18总队、警备大队机动车队,使国民党空军6架飞机、海军20余艘舰艇、伞兵第3团、工兵第7团等先后起义,还及时争取了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为解放上海而工作。

展开强大政治攻势,加速守军瓦解

我军强大的军事攻势已经对敌人造成很大影响,国民党军队尽管人在阵地上,但都惶恐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又开展了强大的政治攻势,迫使敌人不战而投降,取得很好的效果,既减少了部队伤亡,又加快了攻城速度,还降低了对城市的破坏。第27军79师235团7连的1个排在政治指导员迟浩田的带领下,以猛烈的攻击行动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迫敌1个营投降,俘虏敌人副师长以下1 000余人,并完整地保留了国际饭店及其周围的高层建筑。27日上午,第27军攻至上海市区东北角的杨树浦地区,此处还有国民党第21军230师约8 000人据守发电厂和自来水厂,如果硬攻猛打,势必将破坏发电厂和自来水厂,最好的办法是争取政治解决,这一想法向陈毅进行了汇报。后来打听到该敌为川军,指挥官是副师长许照。陈毅指示聂风智,找到了曾给许照在陆军大学读书时当教官的蒋子英出面做工作,当天下午,许照就率部放下了武器。

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场典型的城市攻坚战,它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为一体,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积极谋求和平解决,在不能和平解决的时候,进行军事进攻。在战斗中进攻步骤科学合理,针对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工业城市、经济中心、历史名城,采取先解放外围,再向市区发展;在遇到敌人纵横交错的碉堡群,采取小群多路、由内向外、灵活机动的战术。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未来现代战争中借鉴应用。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前委野战军市区
毛泽东称为“农民同志”的前委委员毛科文
本月主题 在市区 Downtown
2016年1-3月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
2013年一季度全国各省市区玩具进出口统计
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由来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