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诱人的高邮阳春面

2017-08-24刘金友

中国粮食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面店阳春面作料

文/刘金友

诱人的高邮阳春面

文/刘金友

城市越小,街衢巷陌里越有地道的吃食,朴实的市民也越有时间琢磨吃,也更能慰舌头之乐。我的家乡江苏高邮有很多小吃,馄饨、臭豆腐、蒲包肉等等,我认为最好吃的还要数阳春面。它是高邮传统的小吃,历史悠久,口碑很好。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它的色、香、味总是那么诱人。

高邮人又叫阳春面为光面。光面不仅是在沿街小店大受欢迎,就是在高级酒店也一样受到青睐,但凡是有外地客人来邮,请客的人,一定会点上一碗阳春面。当然,味道地道的高邮阳春面还是在街头的小面店里才会吃到,本地人更是把它当成雷打不动的早餐。早晨起来,最喜欢去街上的某一家小面馆来一碗阳春面,可干拌、可宽汤,干拌味浓,宽汤则偏淡一些,再配以一只荷包蛋,一碗豆浆,花钱不多,却能享受美味。

高邮的阳春面味道好,首先在于面好。高邮制面的人家多,有筒装挂面,也有软塌塌的水面。高邮的水面是碱水面,吃在嘴里有嚼头。而外地阳春面不如本地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面条,有的面条粗,易烂,没了嚼劲,就如稀泥。阳春面的做法极其简易,一口生铁大锅里烧开的滚水里,丢进一把水面,一两分钟即可捞出,置于配好作料的碗里。阳春面的作料也是极其简单的,酱油、葱花、虾粉、猪油。爱吃宽汤的就加上少许开水。天寒地冻,猪油都凝结了,挖一勺猪油置于钵子里,钵子在滚水上飘上一会,猪油便化开了。冬日里,装着猪油的铁容器搁在小火的炭炉上,猪油不会凝固。阳春面的作料看似简单,背后的工序却是复杂的。高邮大街小巷里的各种面馆里,锅灶上必会搁着一口装有酱油的瓦罐。这酱油是老抽,店家买回来,需置于锅中,配以各种香料,文火慢熬。这般制作的酱油去除了黄豆的豆腥味,酱油的鲜味得以提升,这也就是外地阳春面不如高邮的第二个原因了,外地的阳春面的酱油味淡,吃起来没有一股子透心的鲜。

小时候上学回家,母亲有时也会让我奢侈一两回,带我去镇上供销社的面店去吃上一碗。在那计划经济时代,面店是镇上供销社的一个营业门市。服务员是个整洁干练的中年妇女,母亲让我叫她三姨娘。她围着洗得雪白的套头长围裙,只能看到两只脚在围裙下。她接过母亲手中的大瓷钵先用面汤水烫一下,一撮面下锅,转过身快速地用小勺在每个调料缸里挑撂着葱花、蒜叶、酱油、虾籽、味精,拿起塞着布头的小竹筒从小洞里喷洒一点黑胡椒,最后一勺冻猪油,将瓷钵往汤锅里一放再用无名指一带,瓷钵在面汤锅里旋转着,慢慢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三姨娘再用一双奇长的筷子将面条叉进篾制的漏勺里,高高举过头顶,水蛇腰似的一扭,摆出一个舞蹈造型,待面汤水未溜尽时快速落下颠两下,轻轻地倒进瓷钵里,又慢慢地将筷子轻轻抽出,最上一层面就像是被梳理过一样,顺手一捏撒上蒜花点点,非常整齐好看。想着就要吃到美味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咽几下口水。

初中毕业后考到镇江粮食学校,出于对面食的偏爱,经常去镇江东门去吃锅盖面,味虽好,但仍觉得比不上高邮的阳春面。参加工作后,有时到外地出差,看到街上高邮阳春面的招牌,都会忍不住多看上一眼,有种莫名的亲切感。现在在高邮城里上班,最爱吃的早餐,依然还是阳春面。早些年,高邮的面馆多数是没有名字的,人们说起哪家面馆,多数会说哪条路上的,或者靠近哪个熟知的建筑物近旁。街头巷尾,多有古旧小店,店面不大,却总也人满为患,店家时常会在店外置放几张小桌,让客人可以安坐。繁华街口,无论店面装修多么豪华,设备有多时髦,但是店名都会让人一看就懂,极为简易,比如“陈小五面店”、“王小六面店”,恐也仅为好记,以便外人不谙地形,可以店名相询。高邮人早上习惯去面摊,经常说:“老板,下碗面”。如果是经常光顾的,只要你往店门口一站,老板便会热情地招呼你。在一家面店吃的时间长了,大家都熟悉了,老板就像家里人一样招呼你,有些店里的老板记性尤其好,十几个人站在面前,老板一数人头,叫到“十碗面,一碗不放胡椒、一碗白汤、三碗干拌……”

阳春面已经深入高邮人的骨子里,几日不吃,便会觉着少了什么。或许这就是小城市人的幸福所在。当某天的早晨看到路边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正端着一杯酒,就着一碗阳春面一脸享受地吃酒时,你还能说它仅仅是一碗面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粮食局)

猜你喜欢

面店阳春面作料
时间的作料
时间的作料
炳辉面店的“猫店长”
炳辉面店的“猫店长”
SR-71侦察机
作料
一图作料 调出满堂彩
满碗“春光”的阳春面
上帝的一碗阳春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