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舞乐相融

2017-08-23贾柯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伏羲花篮舞步

贾柯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其祭祀舞是伴随着其发展和演变。河南省作为我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我国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豫东的周口地区,太昊陵的祭祀巫舞“担经挑”作为一种祭祀伏羲和女娲的原始巫舞,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影响。“担经挑”通过将伏羲和女娲的祭祀融于舞蹈中,表达了当地人对伏羲和女娲的敬仰之情。本文针对巫舞“担经挑”的发展、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现状以及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舞乐相融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表现“担经挑”巫舞的舞乐相融。

关键字:“担经挑”;太昊陵祭祀巫舞;舞乐相融

前言

舞蹈作为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它对展现人类历史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在我国的历史中,舞蹈大多是由祭祀产生,其舞蹈形式和内容也都与祭祀有关。在我国的周口地区,太昊陵的祭祀巫舞“担经挑”就是一种祭祀祖先—伏羲和女娲的一种舞蹈。它通过与音乐的结合,展现其对伏羲和女娲的敬仰和崇拜,进而随之演变成为现今太昊陵祭祀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同时也是展现人们信仰的重要的形式之一。因此,在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中,舞蹈歌词的相互融合,舞步与节奏演绎的协调,舞蹈动作与旋律的完美配合,使得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实现舞乐相融。

一、祭祀巫舞“担经挑”的发展

(一)起源

现今,大家都知道其祭祀巫舞主要是用来祭祀我国的祖先伏羲和女娲,在三月三这天举行盛大的描绘,期间会有丰富的艺术表演,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担经挑”。“担经挑”又被称为“花篮舞”、“担花篮”,它是一种民间舞蹈,主要起源于伏羲和女娲有关。对于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起源的说法不尽相同,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传说故事,也有史料记载的起源说法,主要有龙花会、陈夫人求子的说法。因此,在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起源中,其说法不尽相同。[1]因此,对于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起源我们主要是利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考古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论述。

(二)发展演变

担经挑祭祀巫舞由于起源于上古时期,其舞蹈带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和祭祀形式,其在表演形式和音乐的创作方面与今天的担经挑都有着重要的不同。在原始的舞蹈中,其人员的组成和舞步的设计中,由于是用来祭祀的巫舞,其舞步较为简单,同时伴有诵经歌。[2]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担经挑祭祀巫舞已经根据时代的发展融合了现代的思想和艺术,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并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大受欢迎。

二、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现状

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原来担任的舞者逐渐年长化,其年轻人的加入较少,进而使得“担经挑”的舞蹈面临着传承的危险。因此,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淮阳县对“担经挑”的表演传承进行了研究和抢救,淮阳县通过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对担任舞蹈的表演人员进行生活中的帮助和支持,使得老表演艺人能够没有物质担忧的情况下对“担经挑”巫舞进行传承和发展,同时,寻找愿意传承的年轻人对其进行保护,进而使得“担经挑”的表演更加现代化,扩大其受众,时期能顾更好的传承下去。[3]

三、“担经挑”—— 千年的豫东民俗

“担经挑”,又称“担花篮”、“花篮舞”,是流行于淮阳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这一民俗舞蹈和女娲神话传说有着重要的渊源。女娲神话,最早发源于西北渭水流域,渭水流域保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鲵鱼(娃娃鱼)纹陶器,鲵鱼纹与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极为相似,被推断是女娲形象的滥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娲神话随着时代的变动、人口的迁徙而逐渐向四周传播开去。周口淮阳的伏羲女娲兄妹婚神话、女娲造人神话、宓妃救母神话等就属于黄河流域女娲神话的一支。据调查,“担经挑”原始巫舞就起源于宓妃母神话。因其起源于上古神话,“担经挑”舞蹈带有浓厚的祭祀崇神色彩,在表演人员、舞蹈动作、经歌唱词方面与今天的经挑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初的人员组合、舞蹈动作都比较简单。表演时,一般一人边打竹板边诵经歌,另有三人肩担龙凤花篮,按照一定的舞步来回表演,当走到中间时,舞者必须背靠背而过。 “担经挑”作为一种民俗舞蹈为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使“担经挑”在每个时代都融入了其特定的历史印记。它的经歌唱词,记录了从古至今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显达,从无知愚昧到科学文明;它的人员组合、舞蹈动作、表演服饰更是变得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有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蛇蜕皮舞步、履迹舞步、铁锁链舞步,也有当代人发明的剪子股交合舞步、十字舞步、八字舞步。最重要的演变还是经挑舞的功能,经挑舞原始的功能是驱病禳灾。在农村,当有人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时往往被认为是鬼神附体,常请人围着患者跳经挑舞驱赶鬼神。[4]今天,经挑舞的这种功能已经基本消失了,而演变成了一种带有娱乐功能的民间艺术。而且,随着当代新文化建设的推进,“担经挑”这一原始巫舞得到了丰富的创新和广泛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原始的民俗巫舞在当代并没有陨落,而是吸收了当代文化的新鲜血液,获得了新的生命,而得以保存和弘扬。

四、“担经挑”——永远的民间信仰

(一)“担经挑”与民间巫医信仰

在农村,往往会有患“邪病”的现象,一般认为这是神灵、仙家或者妖魔、鬼怪附到了人身上。然而,民間又有很多“做功”、“看香”的人,如果患上“邪病”就要到他们那里祛邪救治。这种活动往往被我们视为愚昧落后、巫术迷信,然而在农村老百姓那里,这是一种对神灵的虔诚信仰。

表演“担经挑”的人员,大多是中年妇女,也有的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其中一些人是曾经患过邪病或者其家人患有邪病,他们每年都会自发地到各地庙会上表演“担经挑”祭神、娱神,待表演过“担经挑”之后,再集体去庙院进香,以期感动神灵、得到神灵的照应,保佑一家人健康平安。由此可见,“担经挑”在人员组合上的这一大新变,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民众对民间巫术的信仰客观上驱动着这一原始民俗的革新,丰富着我们的民风民俗文化。正是因为“担经挑”与民间巫医信仰的关系,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男子跳经挑舞的现象。

(二)“担经挑”与民间崇神信仰

在当代社会,对神灵的崇拜观念往往被视为迷信、蒙昧而日益消解,然而,“崇神”观念在民间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随着新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视这种“崇神”观念为民间信仰,表示了对民众精神信仰的尊重,也有很多学者将其作为一种本土化的信仰文化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

“担经挑”与崇神信仰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歌唱词中。民间艺人在表演“担经挑”时边舞边唱,他们把动听的远古祭祀之歌和欢畅的赞颂文明之歌唱给神灵,表达的是集体民众的心理,他们相信神灵听到歌唱就会在冥冥中保佑人们生活平安。远古时期的祭祀之歌能够流传到当代,这一方面显示出了民俗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则表现出祭祀崇神这一民间信仰在普通民众那里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新编的经歌唱词则不仅容纳了丰富的民风民俗,而且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底层民众的社会心理,表达了民众对神灵的崇奉和敬仰。[5]

(三)“担经挑”与生殖崇拜信仰

淮阳人祖庙会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生殖崇拜”。在淮阳人们通常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庙会上,有许多活动都与“求子”有关,如买泥泥狗、拴娃娃、摸子孙窑等等。

“担经挑”本身就是代表生殖崇拜的原始巫舞,据说求子的妇女在“担经挑”表演到高潮时,走到表演者中间感受其中的灵异氛围可以得子。在太昊陵调查时,我们看到很多夫妇都在显仁殿里拴娃娃、摸子孙窑求子,在采访“担经挑”艺人时,也看到有妇女撑着花伞从舞者中间穿过,以祈求得子。“担经挑”的舞姿新变也不离“生殖崇拜”的本质。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蛇蜕皮舞步、履迹舞步、铁锁链舞步到当代人发明的剪子股交合舞步、十字舞步、八字舞步,这是民间艺人对经挑舞的丰富和发展,然而变化之中亦有不变之处,艺人们并没有改变经挑舞的本质,所有的舞种都有两人背靠背而过的舞姿,这是伏羲与女娲交合的象征,寓意着人类的生殖繁衍。[6]

五、担经挑舞蹈表演时的基本动作

(一)巫步

做法:“右(左)担经”,两手分别抓住花篮系绳上端,上身拧向左(右)前。左脚起,脚跟先着地,每步半脚距,一拍一步前行,双膝随之稍屈伸带动扁担上下稍颤。

(二)甩花篮

做法:“左担经”走“圆场步”。左转弯,上身先左拧、左手抓花篮系绳向左甩花篮,顺势换肩成“右担经”前行。右转弯时做对称动作。眼视甩出的花篮。

(三)重交步

准备“右担经挑”,双脚并拢,双膝稍屈。

第一拍左脚向前挪半步全脚着地,双膝稍屈伸一下。

第二拍双腿做第一拍对称动作。

第三拍双腿动作同第一拍。

第四拍重心后移,右脚原位踏地一下。[7]

(四)蛇脱皮步

准备:同“巫步”的准备动作。

第一拍右脚迈半步至左脚前,脚掌先着地,双膝微屈,左脚稍抬。

第二拍左脚落地,右脚稍提起。

第三拍同第一拍子。

第四~六拍做第一至三拍子的对称动作。

六、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舞乐相融

(一)舞蹈歌词的完美结合

在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中,其舞蹈与歌词的完美结合是舞乐相融的重要方面。在舞蹈中,舞蹈的構图和歌词表达的意境相互结合是担经挑的重要特点。任何一个具有历史性舞蹈的产生都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关,借助当地的历史人文因素,加之其地域特色,进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间舞蹈,担经挑也不例外。“担经挑”就是祭祀伏羲和女娲而产生的一种祭祀巫舞,它在祭祀伏羲和女娲的文化影响下,表现了人们对伏羲和女娲的敬仰之情,通过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表现了当地人对伏羲和女娲的信仰。在进行担经挑的舞蹈中,其中还有诵经歌,同时配备了打经板,打经板表演者嘴中所说的就是伏羲和女娲的故事,在其过程中,表演者根据打经板人员的诵读,进而表演。其次,“担经挑”舞蹈它所表达的是阴阳结合的寓意,表现出男女结合繁衍生息的涵义,其舞蹈的构图也展现出人们对女娲的崇拜,其中也带有对人祖伏羲和女娲的信阳,寓意着对孝的宣扬,是对生命繁衍生息的追求和讴歌。因此,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中表现了舞蹈构图和歌词的完美结合。

(二)舞蹈动作与旋律风格一致

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一书中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只是生命机能的表演。”这段话中,可以想象到,舞者想要的真实的感觉,想要一种满足,必定是身心统一的,精神高度集中的忘我状态,“担经挑”以其独特的表演,不但让表演者融入到集体氛围当中,而且也会吸引观众和着节拍,身体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担经挑”这种祭祀的舞蹈,虽动作幅度不大,但舞者的心则是虔诚的,舞蹈演员从4人到15人、20人不等,通过变化莫测的队形,舞者像一条龙在行走,无论队形怎么变化,舞队走遵循着划圆和走“S”路线,这种循环往复的舞蹈队形,周而复始,绵绵不断,大家踏着整齐归一的步伐,打着统一规整的节奏,舞者的情感与着舞蹈的动律高度融合,众人都陶醉在这种集体表现艺术当中。[8]

(三)舞步与节奏演绎形式的协调

在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中,其舞步与节奏演绎形式的协调也是舞乐融合的其中之一。在舞蹈中,音乐的节奏演习形式对于舞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它是舞蹈和音乐的基础,舞蹈本身的节奏在音乐节奏的影响下,发生交融,进而产生舞蹈的动律。在担经挑舞蹈表演中,其舞蹈的舞步随着一步一拍,前后交替,先左后右,不断的重复,其节奏较为规整和简单,在进行龙形的表演中,伴随着乐器的敲打和节拍,进而演绎出担经挑的内涵。其中,在担经挑的表演中,其音乐多为竹板节拍,其竹板节拍先慢后快,其节奏使得舞蹈者的队形整齐划一,进而控制其舞步的快慢。同时,舞步的节奏也在音乐的节奏中不断变换,进而实现舞步和音乐节奏的协调。因此,舞步与节奏演绎形式的协调,使得担经挑的舞蹈呈现出一种花篮形的动律和律动,进而表演出脚下步伐的和谐和优美。

结语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作为表现历史事件和抒发情感的重要变现形式,从人类的产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而祭祀舞作为最为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是研究古代人类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担经挑”的祭祀巫舞是人们为了祭祀复习和女娲的一种舞蹈,在现今的周口地区每年还保持着兴盛,它是研究我国祭祀巫舞的重要花式,它在豫东地区历经千年而不衰,其载歌载舞的形式也在其中充分展现出来,它通过音乐和舞蹈的高度融合,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精神准求和文化内涵,其对于展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舞乐相融的研究,进而展现我国的文化历史遗存,同时,也加大了对其的宣传,让跟多的人认识“担经挑”。

参考文献

[1]杨春祥. 论豫东太昊陵祭祀巫舞“担经挑”的舞乐相融[J]. 黑河学院学报, 2016(8):200-201.

[2]褚黎莎. 浅谈原始巫舞担经挑的起源[J]. 大众文艺, 2012(15):185-185.

[3]张金辉. 周口地区淮阳“担经挑”巫舞的现状研究[J]. 活力, 2016(8):148-148.

[4]李蓓蓓. 豫东民俗“担经挑”与当代民间信仰[J]. 魅力中国, 2013(15):038-040.

[5]王娟. 淮阳“担经挑”巫舞新诠[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4):57-60.

[6]杨利慧.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7]吴效群. 邪病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J].《民俗研究》[J].2011(2):240-255.

[8]杨旭东.赵月梅. 民间信仰研究的另一个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N].2010(5):1-4.

猜你喜欢

伏羲花篮舞步
恣意起舞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结网打鱼
汉字的由来——伏羲造字
精美的小花篮
伏羲画卦
大花篮
The Relaxed Move
编呀编花篮
美丽的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