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周武帝灭佛原因探析

2017-08-23王帅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上,有着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其中北周武帝灭佛,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其原因在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将前人研究成果汇总整理加以考辩,希望对北周武帝灭佛原因能有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

关键词:北周武帝;灭佛;三教关系

在南北朝时,北周的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很虔诚地信佛,佛教在其境内长盛不衰。公元561年,明帝宇文毓驾崩,宇文邕继位为北周武帝(公元561年至578年在位)。中国传统的评价原则有“知人论世”的说法,先从北周武帝宇文邕本人及其主要的政治活动来对其进行简要了解。

张祥光先生在《论北周武帝》中对北周武帝宇文邕其人和其主要政绩做了详细介绍。“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 ,鲜卑族,姓宇文、名邕,宇文泰第四子。他即位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恢复和发展了北周的社会经济;他禁止佛教,没收寺院的土地财产,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转而向国家纳税服役;他还亲率大军于公元577年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从而,大大缩短了全国统一的时间,为后来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墓础。”北周武帝在继承前朝改革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刻的改革,主要政绩可以概括為“勇于改革、增强国力,禁断佛教、提高皇权,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具体政策是推行均田制,减轻赋税徭役;打击豪强大户,缓解社会阶级矛盾;释放官私奴婢,放免杂户;推行“府兵制”,招募汉族士兵。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应该回到历史情境,回归北周武帝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探析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吕烨在其硕士论文《从“三武一宗”灭佛看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北朝时期寺院经济情况进行了考察:“《魏书释老志》记载,从北魏文成帝到孝文帝的二十余年间,京城内外的僧尼人数增长到两千多人,寺庙上百所。全国的僧尼人数则达到将近八万人。而到延昌年间时,天下的寺院已猛增到一万三千余所。与此同时,与寺院相关的‘僧抵户和‘佛图户的数量也与日俱增。《释老志》载,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祇户,粟为‘僧祇粟,至于检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文成帝批准了奏请。‘僧祇户属于为寺院供给粮食的佃农,每年能缴纳稻谷六十斛,就能成为‘僧衹户‘。而‘佛图户则多是重犯及官奴,为寺院的杂役。这两类人,随着寺院僧尼数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遍于州镇矣。这些人归寺院管辖,这无疑减少了国家的兵役和赋税来源,这对于极度需要人口资源的古代封建制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该文对当时寺庙的奢靡浪费也进行了描述:“寺院除了霸占人力资源和田产,殿宇建造的也是极尽奢华。洛阳的永宁寺,‘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一十一重,周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食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三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於高风永夜,宝铎和鸣,經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寺中佛塔高九丈,上又有高十丈的金佛寺。这两座建筑无比高大,距京城百里都可看到。金宝刹上有各种金制的法器及装饰物,极尽奢华之事。宝铎和鸣的連锵之声,传至十余里。杨衔之甚至评价它们“不可思议”、“骇人心目”,可见北朝时佛教的过度发展,耗尽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僧俗间尖锐的经济矛盾已至爆发的临界点。”

在北周武帝灭佛之前,北周武帝还进行了一段持续6年之久的由其亲自参与并主持的关于儒佛道三教先后顺序的大讨论。张祥光先生在《论北周武帝》一文中对这场旷日持久、参与广泛的大讨论也有较为详细的整理:“自公元568年(天和三年)八月起,北周武帝多次下令,要公卿百官、沙门道士争辩儒、释、道三家的先后。公元568年八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等,亲讲《礼记》。公元569年(天和四年)二月,‘帝御大德殿,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论释老义。要群臣、名僧、道士就佛家、道家的经义进行辩论。同年三月十五日‘敕召有德众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帝御正殿,量述三教,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以出于无名之前,超于天地之表故也,时议者纷纭,情见乖咎,不定而散。争论很激烈,周武帝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的意见,却没有通过。接着,周武帝又命司隶大夫甄鸾‘详度佛道二教,定其深浅,辨其真伪。过了四年,即公元573年(建德二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儒、道、释三教的秩序这才定了下来。公元574年(建德三年)五月正式下令:‘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在对北周武帝本人及其主要的政治活动、所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梳理其灭佛过程。施光明先生在《北朝“ 二武灭佛” 析》中对北周武帝灭佛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建德三年(574年) 五月,北周武帝诏令禁断佛、道二教,将北周境内的寺庙及所属土地、货产全部没收,充作军国费用, 百余万僧侣及僧袄户,佛图户皆编入均田户,合龄丁男编入军队。灭齐后,又继续在北齐境内推行灭佛措施。”论及“二武灭佛”原因,施光明先生认为:“‘二武灭佛乃是随着寺院经济的膨胀在政治领域中引起的反响,是寺院经济与世俗封建经济矛盾激化的表现,将之归结于佛道相争的观点是没有能抓住问题的根本所在。”他还指出:“‘二武灭佛并不意味着封建统治者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它仅仅是一种强硬的干预而已。一旦寺院经济受到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危害消除了,封建统治阶级就又重新抬出佛教。也就是说,当佛教对封建统治有利时,就支持、扶植,有害时,就限制、打击,一句话,教权必须服从皇权,宗教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

从北周武帝先是展开三教关系大讨论而接着进行禁断佛教的过程来看,正是这场大讨论使得北周武帝灭佛具有别于其他历朝历代的灭佛事件的特点。张箭先生在其《北周废佛特点初探》一文中将其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十分温和没有流血;佛、道二教俱灭;进行反复的研究、讨论、争辩,比较慎重;提倡会通三教,儒道佛融合;废佛因平齐而分为两个阶段。

张箭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三武一宗灭佛研究》中总结认为:“第二次北周武帝的废佛,受到北朝各种反佛思想的影响。废佛的最主要原因是僧俗地主间尖锐的经济利益矛盾。此外的原因还有一些:北朝的两次灭佛中较为重要但一直被忽视遗漏的因素还有,北魏君臣太武帝崔浩、北周武帝都有借此争正统去潜伪与夷夏之辨的心理。因为北魏北周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灭佛尊儒有助于避嫌。周武帝废佛特点鲜明,即没杀人流血、佛道俱废、反复讨论、比较慎重、提倡儒学、废佛分北周境、北齐境两次进行。周武帝废佛是三武一宗之厄中最为积极进步、利国利民、富有成效的。我把它们总结为减民负担、富国强兵、统一北方、民族融合战胜民族分离、有助于避免出现政教合一、神权专制、使隋得以统一全国、北抗突厥。”

孙学喜先生在《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一文中认为:“周齐战争是触发周武帝灭佛的导火索,周武帝的政治理想是灭佛的重要政治因素,而国家经过上百年动乱后寻求统一的历史大趋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和政府土地政策的矛盾发展变化则是此次灭佛的根源。”

笔者认为,张箭先生博士论文的总结较为全面的归纳了北周武帝灭佛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指出“废佛的最主要原因是僧俗地主間尖锐的经济利益矛盾。”在前述吕烨的硕士论文中对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和寺庙突出的奢靡浪费行为,已经导致佛教与世俗社会政治权力在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对立局面形成并达到了矛盾危机一触即发的临界点,作为雄才伟略的北周武帝必须直接面对和着手解决这一长期历史以来形成的现实问题,以使其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巩固夯实并未其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提供坚实保障。张祥光和施光明两位先生的文章在梳理和概括北周武帝的生平、政绩和灭佛过程及原因探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位先生也比较倾向于灭佛主要服务于北周武帝的政治抱负和国家战略。

反佛排佛思想及儒教、道教在灭佛活动中的作用也确实存在,但其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客观史实来看,在北周武帝灭佛以前和过程之中,儒道两教确实与佛教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和竞争,但也正如施光明先生在文章中总结的那样,在传统的封建统治下,宗教在一定意义上依附于统治阶级并为其服务而非相反的统治阶级为宗教清理竞争对手、营造垄断环境。因而从多元宗教的角度来看,反佛排佛思想及儒教、道教并非灭佛的主要原因。

从夷夏之辨和文化正统地位来看,佛教与作为统治阶级的鲜卑贵族对于汉族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文明来说都是外来的,从自然情感上应该有共同之处。当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发生碰撞初期,游牧文明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暂时占据了上风,但随着统治的持续和深入,游牧文明在制度设计和社会建构上的缺点逐步显现,所以向农耕文明的学习从移风易俗到改弦易制也不断加强,作为秦汉以降的主流文化的儒家儒教思想也必然是鲜卑贵族学习的基本核心内容,作为本土文化的道家道教思想也不容忽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普遍问题就是在于怎样进行民族融合和社会凝聚,于统治阶级而言,如何最大程度上形成社会的向心力是维持其统治的基本问题。北周武帝及其统治集团用灭佛标榜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借以消弭夷夏之辨的问题,这种推测不无道理,这点从几次先后顺序的辩论中北周武帝对儒教和道教的顺序始终排在佛教之前,而且两者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笔者推测北周武帝不排除具有树立与汉民族共同文化立场和形成文化正统地位的意图。

综上所述,北周武帝灭佛原因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某一种答案,只能说“废佛的最主要原因是僧俗地主间尖锐的经济利益矛盾”这一分析在目前看来具有较大关联度。我们必须承认,历史是难以还原的,尤其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交织萦绕,研究者的能力和精力总有限制。因而探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的方向不在于有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在众多可能答案中找到强相关性,从而得到认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祥光.论北周武帝[J].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2]施光明.北朝“二武灭佛”析[J].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3]张箭.三武一宗灭佛研究[D].四川大学,2002.

[4]张箭.论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张箭.北周废佛特点初探[J].佛学研究,2003年01期.

[6]吕烨.从“三武一宗”灭佛看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3.

[7]孙学喜.略论北周武帝灭佛缘由[J].知识文库,2016年11期.

作者简介:王帅(1993-),男,汉族,河南许昌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