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讨

2017-08-23李文侠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大学生

李文侠

摘要:自2013年开始,“90后”大学生开始占据劳动市场的半壁江山,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容忽视的力量。然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备受关注和争议,虽然大学生进行长时间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其就业能力而言,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亟待提高的部分。现代的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体验者,他们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同时个性张扬,不服管束。因此,如何进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构建使其成长为可以承担社会发展责任的建设者和奠基人,就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研究话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结果

引言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学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上,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开始,我国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主观上,高等院校不断的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因而,加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显得意义极为重大了。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就业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融入世界,多元的文化也不断涌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在内容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从大学生的思想入手,针对不同的问题制定不同的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无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无视当前的社会环境,依旧对大学生进行着亘古不变的就业指导工作,似乎只要将单一的理论传达给学生就算是完成了就业指导的任务,因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紧紧是空谈,并没有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二)内在的学生原因

创业意识欠佳。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是少之又少,真正具有创业意识的并不多,在毕业生中也不乏有创业的热情和冲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可享受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有关优惠政策,国家相继出台大学生的鼓励政策。就业观念保守。一部分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强,靠家庭找工作的保守观念仍然普遍存在于毕业生当中。有的甚至长期闲在家中。有的就业后,接二连三地调换单位和工作,总认为自己价值高、贡献大、待遇低。因此,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部分毕业生对一般的事业、企业单位不感兴趣,目光盯住的是公检法、财政金融等政府部门或出国机会多、能赚大钱的单位,更多看重的是所从事职业的所有制形式、福利待遇,受名利的驱动。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完善就业指导的内容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应该从大学生一入校就要有计划地开展,从大学一年级就使大学生具有职业规划的目标,并确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并加强对其的就业观念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心态与抵抗就业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具有完善的就业择业观,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社会上的竞争。

(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一些大学生的能力、责任感、人生态度等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不能胜任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定位不明确,过分追求薪资水平、工作职位、企业品牌和规模等,不能充分认知自我,使得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求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主动竞争意识,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夯实专业基础;积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宽视野,增长经验,了解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培养综合能力,全方位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构建科学的就业思想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要积极的去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专业,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以及职业体验等形式来了解职业。不断加深对职业的认知和了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其次,要进一步的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自身的能力,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形式教育,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融入情感教育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那些职业目标明确的学生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等方法来创建就业思想教育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认知能力和就业实践水平。

(四)社会兼容度是就业人格和求职活动的桥梁

在社会中,个体通过自我的努力逐渐形成社会发展所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等,逐渐地将其转换到自己的人格和性格之中,从而实现自然状态下的人转化到社会状态下的人。个体通过知识角色的学习将社会文化转化成内在知识。以职业活动的高度来评价,社会融入表示个人需要在明确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从具体社会实践标准出发进行求职活动并实践就业人格,因此,可以看作求职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自身独特性与社会共性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共同结果。从组织层面上来说,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变革,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企业内部人员的选拔来说,不仅需要考量这一个体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否可以满足这一岗位要求,还需要对这一个体的特征和其在组织中展现出的能力之间的协同程度进行考虑,从而确定这一个体自身的就业能力是否可以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之间存在相同的倾向,并具有一定的工作满意感和安全感,并希望可以得到企业的认同或者承诺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是国家发展的主动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在大学生毕业开始选择就业类别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融入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水平,这也是为大学生今后到工作岗位上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强. 普通高校师范类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江西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

[2] 关春燕. 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 中国电力教育,2012(32):130-131.

[3] 周宇.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