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常态化服务的探索和反思

2017-08-23赵嘉玮

魅力中国 2017年20期
关键词:困境模式

赵嘉玮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国内大量的企业不断成长和聚集,形成诸多工业园区,但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研究中的社会工作站依托于企业园区而建立,服务园区广大企业及其职工。本研究梳理企业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分析实务工作中的困难及其原因,整理归纳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模式,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困境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八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社会建设为中心。2007年以来,随着矿难、通钢、富士康等系列事件的出现,劳资矛盾冲突、员工压力危机、劳工关怀诉求、民工維权抗争等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社会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专业力量。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但当下,在全国多数地区还处于空白状态,理论和实务研究都有待提高。本研究将开展企业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反思,建构符合我国文化的企业社会工作运作模式,促进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演变

社会工作是专业助人的工作方法,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为基本理念。关于企业社会工作,有学者从社会系统角度给予命名,如工业社会工作、职场社会工作、工厂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也有学者从社会群体角度来命名,如劳工社会工作、雇员社会工作、职工社会工作。其中以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社会工作较为通用。

1.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方国家针对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劳工问题而采用“工业福利运动”及“福利秘书制度”等措施,拉开了工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序幕。1978年6月,美国社会工作界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名为“全国工业社会工作”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提出了工业社会工作的定义,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去满足工人的需求,以及服务整个工业设施的组织目标,社会工作人员从多元的环境系统中去影响劳工个人。其所提供的直接服务,包括咨询、团体服务、实质性服务方案、为员工辩护、社区与个人的联结服务,协助员工与管理部门人才储训,并成为工业社群与工会的决策顾问[1]。可见,工业社会工作中的服务对象是工业企业中的员工,旨在通过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技巧为工业企业员工和管理部门服务。

2.职业社会工作(Occupational Social Work)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海外及香港的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专业团体多把职业社会工作和工业社会工作两词交换使用,并以前者为主。从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的咨询文件看,职业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向是服务内容,如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服务、压力舒缓方面和提供就业机会等。在现代社会中,职业类别多样化,劳动者不仅是制造业工厂中的蓝领劳动者,也包含其他非制造业的员工。所以,用“职业社会工作”概念取代“工业社会工作”概念就成了一种趋势。

3.企业社会工作(Corporate Social Work)

随着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日益复杂化,企业社会工作成为工业社会工作的代替名词。企业社会工作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的问题,是社会工作者在企业范围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去缓解员工的负面情绪,解决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的研究始于南京大学周沛教授在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的《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论企业社会工作》,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做了阐释,是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随后,高钟等在《企业社会工作》一书中将企业社工定义为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3]。在我国,多沿用“企业社会工作”这一概念。

(二)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始于 1927~1937 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目前,已探索出部分模式,主要包括深圳模式、央企模式、东莞模式、清溪模式等。

深圳模式:由民间社工机构向企业提供公益性社会工作服务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不但可以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组织的发育成长,还能够转变政府工作方式,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央企模式:北京新华印刷厂(隶属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积极引进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建设企业社工服务站,目的是寻求解决新厂搬迁过程中引发的

劳资关系,创新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社会转型和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社会工作帮助企业和员工调适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失业的风险、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基本权益及福利保障、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需要的矛盾等。

东莞模式:聘请香港社工督导对在岗人员进行培训,其社工事业将在岗位购买的基础上逐步探索“项目购买”方式。

清溪模式:政府、民间组织(社工)、企业三方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企业工作和生活氛围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对企业社会工作的巨大需求,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及实务模式仍在探索之中。

三、社会工作在M企业的起步和发展

(一)M企业的概况及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构想

M企业1992年成立,“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地产为基础,以科技企业为龙头,以服务业为支撑,以人才与企业文化为保障”是其经营理念,在其科技园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模式输出的探索与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与创业者、投资者共同创新、创业、创未来”的发展之路。目前,科技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192家,职工人数约15500余人,其中女职工五千余人,约占36%,企业类型涵盖加工型、科技型、服务型等。

园区社会工作是以新建立的X科技园社会工作站为依托,为整个园区企业提供常态化服务。社会工作站由该市M企业、L高校、G区妇女联合会及共青团G区工作委员会共同筹建,其“四方合作共建模式”区别于上述四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由M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和基本办公设施,G区妇女联合会和共青团工作委员会负责资源链接和整合,由L高校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专职社工进驻社会工作站直接为园区企业和职工提供常态化服务,诸如员工的生产适应、文化娱乐建设、环境协调、心理情绪疏导、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等工作,以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提升企业效率的最终目的。

“四方合作共建模式”是继深圳模式、央企模式、东莞模式和清溪模式后的新探索和尝试,其优势在于,既可以借助高校的专业力量保障从业服务的专业性,也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结,保证行政管理的顺畅性;既可以满足员工的需求,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又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和巩固企业社会责任。具体而言,“四方合作共建模式”的特点在于,从企业内部说来,企业社会工作可以为职工提供心理疏导,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协助改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的生活需求,提升员工的福利水平;可以协助丰富企业工会组织的功能和工作模式,协助开展职工与职业活动;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益。从企业外部来说,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内驱力。

(二)M企业社会工作实务情况

M企业社会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已运营一年有余,主要由L高校的两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驻站社工,为园区企业和员工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初期,社工在专业关系的建立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难和挑战,在服务活动的开展中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尤其是活动资金的限制。通过社工不懈的沟通努力,企业社工站很好地开展了多次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逐渐打开局面,目前,已形成M企业社会工作站的工作模式。

M企业社会工作站建站起就开展了需求评估,从生活、家庭和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清晰地显示出M集团员工的性别比例、年龄阶段、婚恋状况、工作情况、情绪波动、压力来源等现实状态,以及对婚姻经营和家庭辅导、压力缓解、生活与职业平衡等方面的需求。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目前,M企业社会工作站共组织了八次社区活动,两次小组活动,个案辅导多次,园区企业主动寻求社工站服务一次。

四、企业社会工作实务面临困难及其对策

目前,M企业社会工作站已初见成效,但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重重,发笔者的思考,以期为后来的企业社会工作站提供经验和教训。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困境

1.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开展以康乐型活动为主,治疗性的个案服务和小组活动较少。如,活动多以减轻压力为主题,并且多通过游戏进行,可能会引发员工的误解,认为社会工作服务不过是玩游戏。

2.服务提供中的专业价值伦理困境有待标准化的解决方式。如,对于员工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工作困扰、个人情感困惑、精神障碍方面问题,企业期待社工提供相关信息,以了解员工情况,而员工希望隐私得到保密,社工应如何处理?

3.服务对象参与时间难以协调、参与热情低。园区企业的工作时间多從早上8:30到下午5:00,中午有一小时休息时间。每一次活动人员的招募都异常艰难,企业领导不希望员工上班时间参与活动影响工作,员工则希望利用在岗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及讲座服务,不愿意占用工作结束后的私人时间。

4.派驻式企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驻站社工是来自高校的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尤其在涉及四方合作时,驻站社工的角色及代表利益群体的困扰,常常会给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

(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困境的原因

首先,社会工作者自身原因。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MSW)的驻站社工,知识储备不足,实务经验欠缺。在处理服务对象问题时,常感信心不足,力不从心。

其次,高校相关实务教学经验不足。企业社会工作相较于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出现较晚,相关的实务教学经验相对薄弱,可能出现督导不力,无法给予驻站社工足够的支持。

再次,企业社会工作站的服务场所限制明显。企业社工站虽有独立的办公室和个案室,但布置陈设均是商务风格,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不突出;小组活动室的缺乏造成活动可利用的场地少,只能借助企业的会议室,难以让服务对象脱离工作状环境全身心参与。

最后,企业及其员工对企业社会工作服务认知度低[5]。企业和员工一定程度上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心理咨询师,误以为去社工站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本能地排斥社工。

(三)企业社会工作发展建议

第一,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丰富实务经验。由于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复杂性、服务的广泛性,对工作者知识储备的要求就更加全面。企业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还需不断通过书籍阅读、网络教学或专业讲座等形式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市场营销、法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知识[5]。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变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沟通能力。

第二,社会工作者必须要提升链接资源的能力,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及需求,对不同领域、不同社区、不同层次社会的资源进行整合。企业社会工作者除了表达社会工作的人文关怀之外,也需积极寻求专业间的合作,例如,对有精神康复困扰的员工的病情诊断中需向临床心理专家及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

第三,与企业建立良性的关系十分必要,企业的认同和员工的信任是服务提供的前提。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其服务理念自然与社会工作理念不同。社会工作者在与企业沟通中切不可完全依照专业思维、运用专业术语[6],应不断适应企业的思维模式,减少彼此的距离感。

第四,多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信息化对于企业社会工作的宣传和发展有极大的好处,企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对服务活动进行宣传和包装,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将服务内容与成就等与更多人分享。

第五,善于利用园区物业公司的中间作用。物业公司承担了园区内的常规性公共服务和针对性的专项服务,与园区各个企业都有一定的联系,社工站恰好可以利用物业公司的联结作用,与企业建立关系,开展专业服务。

M企业社会工作站已运营一年有余,“四方共建”的模式不同于目前国内的主要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确是适应起步阶段的企业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方式。本研究通过分析M企业社会工作站运营过程中的困境和原因,提供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期望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课题基金:本研究受高校学生创业发展引导资金资助,系天津理工大学创新创业课题《校外创新教育实践平台运行模式研究——以天津鑫茂科技园社会工作站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震,林万亿.当代社会工作[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1999

[2] 钱宁,工业社会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3] 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4] 李晓凤,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及实务运作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社会工作学者论坛,2010(9)

[5] 王红娟,企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东莞市三企业为例[D]. 华中农业大学,2014

[6] 郑广怀,“扩展的临床视角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干预策略[D].2011.6

猜你喜欢

困境模式
跟踪导练(三)
跟踪导练(一)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神奇的设计师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