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及引导对策研究

2017-08-23夏金梅

北方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向毕业生区域

夏金梅

摘 要:区域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有着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毕业生需求量、区域政策制度影响毕业生心理偏好、区域工资收入水平影响毕业生目标选择、区域环境影响毕业生职后发展预期。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从增强河南区域就业吸引力、确定毕业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拓宽毕业生职后发展空间、转变毕业生家庭择业观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毕业生流向河南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 就业流向

河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难以吸引大学生前来就业,且面临人才流失问题,因此,欠发达地区的落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本文将毕业生就业流向问题与河南省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研究,重点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对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现状分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现状

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取得了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大,然而,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快慢差别较大,这种区域间的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难题。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计算:2015年我国人均GDP为7904美元,同比增长6.9%。2015年人均GDP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13个,最高的是天津市,人均GDP为17505.73美元,其中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省份有天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内蒙古、辽宁和山东等10省(区)。很显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就人均GDP 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具有明显优势的依然是东部,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区域之间的这种落差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情况而言,最主要的不平衡表现是东部区域的高度发达和中西部区域的发展滞后形成的巨大落差。此外,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省市之间经济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人均GDP总量、经济增长率或人均收入的不同上,也表现为区域的创新能力的不同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讲,就是人才分布的区域失衡、文化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失衡,等等。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特征

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分布不均衡,同时,同一区域内,不同省(市、区)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也不均衡。

1.区际分布不均衡:流向东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生活环境以及各种基础设施配套都不够完善,薪资条件等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向东部发达地区。因为大量专业性人才向东部地区集中,人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形成高效良性的循环。而中、西部地区则因为高素质人才的外流,对于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忱,不利于经济的创新发展,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东部发达地区。

2.区内分布不均衡:流向经济发达省份和大中城市。即使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省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快有慢,大学毕业生的流入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中部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东接东部沿海地区,非常便利地承接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该地区的大学生容纳能力迅速提高,但是多数毕业生就业还是集中在省会城市,如郑州、合肥等,三、四线中小城市很难吸引高层次的专业性人才。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

根据调研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经济发达的区域和城市吸引毕业生就业的力度较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则面临着留不住人才的问题。总的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影响毕业生需求量

区域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层次技术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统计数据表明: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每提高1%,实现非农业就业需求的增量达到260-265万左右。发达地区推动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种产业,高科技产业在发达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且前景远大,因此,发达地区对各种热门专业技能需求很大,各种高端人才自然流向发达地区和城市,造成发达地区人才拥挤。与此同时,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且现有人才仍在不断外流,不利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在发达地区又体现为人力资源未得到优化配置,大材小用、浪费人才的不良现象。

(二)区域政策制度影响毕业生心理偏好

合理完善的区域政策制度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合理配置和安排。首先,社会保障程度如何是毕业生就业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从毕业生个人福利层面的考量,毕业生希望就业后拥有养老、失业、医疗等多重保障保证;其次,区域政府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落实状况关系着毕业生就业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化,政府在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为毕业生提供的各种创业扶持政策会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偏好。比如,简化各种创业手续,减免各种创业相关费用;加大扶持资金投入,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等等。此外,就业区域的档案户籍问题如何解决也是影响毕业生是否决定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工资收入水平影响毕业生目标选择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区域能够给毕业生提供的工资薪酬水平自然也不同,某区域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工资水平较高,那么该区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反之亦然。这种差距是毕业生向不同地区流入的程度存在较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就我国而言,虽然毕业生在东部发达地区成功就业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到中西部就業的几率,但是一旦在东部发达地区或城市顺利就业,毕业生就能获得数倍于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收入,这样的利益刺激使得大多数毕业生会将初次就业目标锁定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则急需人才却难以引入人才,由此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进一步加剧,从而进一步影响毕业生的区域分布。

(四)区域环境影响毕业生职后发展预期

1.区域生活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对于人才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区域生活环境是一个综合的范畴,包括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家庭居住环境、出行交通环境、子女教育环境以及休闲娱乐环境,这些环境基本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力是巨大的。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这一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越来越大,城市的绿化和干净状况是该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也就是路过或短暂停留,或是听同学或朋友偶爾提及,因此对于该区域或城市的第一印象将对其最终的就业选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区域社会环境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影响。区域社会环境是指该区域居民在享有本区域各种服务和福利的权利以及该区域居民管理方面各种制度和秩序,具体来讲,主要是指社会公平的实现程度、社会秩序的规范程度、社会保障的普及程度以及社会包容的广泛程度,等等。其中社会公平表现为外来人口在该区域生活的基本待遇情况、本地贫困家庭获得的社会救济关注情况以及该区域是否存在特权破坏社会公平的情况等等;社会秩序除了社会治安情况之外,还包括该区域社会的生产安全情况、交通安全情况以及该区域居民居住的安全感情况等;社会保障则从该区域各类保险覆盖率情况来衡量,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包容度的衡量侧重于该区域文化的包容度以及居民的社会公益心等。

三、引导大学毕业生进入河南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河南区域就业吸引力

顾名思义,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吸引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局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业氛围以及社会环境制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成熟,正是这一综合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区域对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吸引程度。

首先,经济落后是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河南也不例外。因此,河南省应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的特色,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全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探索吸引毕业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其次,是否有开放的创业文化氛围是一个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因此要致力于克服各种小农思想的制约,改变“小”“散”“慢”的现象,鼓励锐意进取,形成开放有序积极的创业文化,从而提升河南区域就业吸引力。

(二)确定毕业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

确定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是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在其择业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关乎大学生本人做决定的顺利与否,也关乎大学生家庭多年投资于子女教育的回报,从更大范围来说,也关乎一个城市的新生劳动力因素能否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与其说区域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是一种对毕业生就业的制度保障,不如说更是一种心理保障,有了这层保障,毕业生在择业时可以放心安心地选择去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不同地区的标准自然是不同的,但是,大学毕业生的最低工资应明显高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三)拓宽毕业生职后发展空间

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主动离职原因调查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成为占49%的首要原因。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初入社会求职,对于所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该地区今后的发展空间尤为看重,为此,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宏观角度调控人才的区域流动,包括对区域户籍、档案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出台鼓励毕业生前往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政策和制度,同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调控大学生工资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第二,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用人制度、人才市场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建立长效进修和培训机制,给毕业生提供更有利的职后发展空间。

(四)转变毕业生家庭择业观

虽然毕业生迫于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比例仍然较低,2015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者仅占毕业生总数的3%。多数人的择业观受传统和家庭影响,倾向于找到固定收入的工作,一劳永逸。总的来看,目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攀比心理较强,体现在想留在大城市、大公司、外企,或者报考岗位紧俏的公务员等;二是依赖心理较强,表现为不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而是坐等学校和父母提供的就业机会。为此,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共同致力于转变毕业生择业观。

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相关讲座的开设,从大学生一入校门开始,不断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切实的职业规划,从而在就业时能够准确定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家庭方面:父母一方面要灌输给孩子自立自强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平时的交流中不要提出过高的期许,给孩子不留在大城市不好意思回家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蔡翔,熊静.我国各产业就业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13,(05).

[3]孙荣山,范小燕.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特点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04).

[4]刘昭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与协调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0,(05).

[5][报告精读]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6-06-23)[2017-01-10].ex.cssn.cn/dybg/gqdy_sh/201606/t20160623_3081988_2.shtml.

[6]郭立场.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流向毕业生区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小溪啊!流向远方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分区域
流向逆转的启示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