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动了我们的黄金

2017-08-22李开周

妇女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守财奴银圆顾炎武

李开周

金比银贵重,在今天是妇孺皆知的常识,没什么稀奇。问题是,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黄金相对于白银的贵重程度,有一个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的过程。

黄金相对白银的比价,从汉朝的几倍,到唐宋的十几倍,再到清朝的二十倍,再到民国的三十倍,再到今天的四五十倍,说明黄金越来越升值。

老话常讲,物以稀为贵,黄金之所以越来越升值,是因为相对于白银来讲,黄金在市面上的流通量越来越小。这个现象,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过。

顾炎武说,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不久,出现了一大批佞佛的帝王,例如三国时的吴帝孙皓、南北朝时的东昏侯萧宝卷,以及女皇帝武则天等等,这些人为了跟佛“结缘”,为了消除“罪业”,为了给自己以及子孙万世带来无穷无尽的“福德”,不惜成本,用金粉抄写佛经,用黄金铸造佛像,消耗掉了数量惊人的黄金。仅以北魏一朝为例,北魏文成帝多次铸造释迦牟尼像,其中一次就用掉黄金两万五千斤。北魏的“斤”很大,每斤折合现在650克,两万五千斤相当于16吨还要多。

铸造佛像使得黄金流通量减少,这个解释是符合史实的,但顾炎武和杜镐全把板子打到佞佛的帝王身上,实在有失公正,因为把黃金赶出流通领域的“罪魁祸首”并非只有佞佛这一种。

第一,历代王侯的住宅,历代美女的衣饰,都离不开黄金。

第二,黄金还被每一个时代的守财奴藏到了地下,这些黄金有的经过兵火,有的经过人祸,守财奴死了以后,其后代又不清楚藏金的地点,于是黄金就没有了出头之日,这也是大批黄金退出流通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人笔记《清波杂志》谈过一个很典型的事例,说河南洛阳久为帝都,地下藏金甚多,购房者在那儿买了二手房,动土翻修的时候往往能挖出黄金来,于是洛阳的房子就变得特别贵,因为原业主总是在房款之外另向买方索要一笔“掘屋钱”。

下面还要说到第四个因素:国际贸易。

在宋朝,黄金在中国比白银贵十几倍,而在同时期的西方世界,黄金要比白银贵30倍左右。因为这个缘故,来自东南亚的商人通过当时已经开放的广州、泉州等口岸,把白银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再换成黄金去欧洲买成商品。这些商人把黄金带到欧洲的同时,也把中国黄金比西方廉价的消息带给了西方人,进而成了西方人到东方世界寻找黄金的动力,然后就有了哥伦布航海以及发现新大陆。

到了明清时代,欧洲人的航海技术突飞猛进,他们绕过东南亚的中间商,直接来到中国进行贸易,最有利可图的贸易品还是白银。

据德国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估算,仅在17世纪的上半叶,就有6000吨白银输入中国,同时也有大批的黄金(贡德·弗兰克没有估算出具体数额)从中国输送到西方。

我们这个国家原先并不是主要的产银国,正是因为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进来,使中国变成了一个“世界银窖”,进而使白银在明朝中叶以后成为民间交易的标准货币(明朝前期严禁金银流通,民间交易只准使用纸币)。直到民国时代,在国民党发行法币以前,银圆一直是中国最强硬的通货。

至于今天,银两和银圆虽然都不再广泛流通,但是我们却仍然管那些可以存款贷款和汇款的金融机构叫作“银行”。

编辑/豆角

猜你喜欢

守财奴银圆顾炎武
诚实的渔夫
顾炎武谢鼠
一担银圆示忠诚
一枚银圆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守财奴
The Miser and His Gold守财奴
守财奴
守财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