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思考
2017-08-22林采宜
林采宜
之前一直以为,思考是件严肃的事情。直到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大意是:一流的智慧通常来自于随心所欲。由此可以推论,大部分的思考,实质上都是假装思考。
有人问:既然是假装,那么干嘛还要思考?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思考这件事情,关键不在于对错,不在于知识,甚至不在于逻辑,它在于行为方式——你是否在用自己的视网膜去触摸这个世界?是否在用自己肩膀上的那个脑袋做出选择?
这是一个群居的世界,大多数和谐的人际秩序都是妥协的结果,包括言语上的妥协。但是,哪怕再愚蠢的人,也有权力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而不是轻易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正确”。独立思考不仅是人的创造力所在,也是其尊严所在。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 M i h a l y Csikszentmihalyi)说:“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既可以是修士也可以是唐璜,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两个极端,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的确,所谓智慧,其实是个体的灵性从大千世界的无序中洞见自己的独特感知。
自从商业文明诞生以来,出色的人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在混乱的市场里发现众人视而不见的商机,另一则是在繁华的商业世界里找到世纪末日的悲情,前者是商界精英,后者是艺术家。因此我们不难推断,在这个“互联网思维”被用滥了的时代,所向披靡的不是互联网,而是思维。而思维,恰恰来自于每一个大脑的独立思考。
《弟子规》开篇就是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不分是非黑白,不问内心愿意与否,一味地强调顺从。“百善孝为先”,把孝顺作为儿童的行为规范。很难想象,三岁就开始读《弟子规》的孩子,会有集修士和唐璜于一身的随意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要让孩子用心和感受去理解,而不是背诵古人的清规戒律。有诚意的善通常是潜意识里的善、发自内心的善,而不是被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被迫的“善”。童年是一片荒地,愚蠢的父母在上面盖了许多楼,霓虹闪烁,以为那叫繁华。明智的父母则用温暖的心情,陪伴那片土地,看她的灵性在春天的野土里生出绿芽,慢慢生长,长成自己本来的样子,那叫繁衍。
思考最大的意义,是建立人性的价值。当你不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左右的时候,你才是你自己。有时候,少数人的思考,不仅诠释世界,甚至能改变世界。那些人,我们称其思想家。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身陷囹圄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是这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他说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理念可能让我们上天堂也可能使我们下地狱。所以,改变观念意味着改变世界!事实上,希特勒杀不了百万犹太人,屠杀那些犹太人的是纳粹的种族观念。而思考,是改变观念的开始。
互联网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决定了我们识别及应用这些信息的能力。當你情愿陷于个体的“愚蠢”,而不随流于时尚的“正确”时,你已经拥有了独立意志,在这独立意志后面,你可以认真思考,也可以假装思考,然后,用直觉和意志回答。
如果你真的没有办法辨别是非,那么,请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哪怕只是假装思考。这是人脑和硬盘的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