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国维的悲剧性格

2017-08-22韩玲玲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评论》不仅立足于叔本华意志论的人生哲学,也是王国维早年人生困惑与佛教情结的凝结体现,万余字的论文却浸透了他从一而终的悲剧性格。王国维深受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叔本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的终极追求旨在解脱,而难以实现解脱却是王国维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 “不得不” 悲剧性格

一、《〈红楼梦〉评论》中的“不得不”/“不能不”/“不可不”/“不得以”

王国维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很大影响的学界泰斗,然而他竟在五十岁时自沉于颐和园的昆明湖,他的这一悲剧结局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问,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这种自杀倾向在他生前是否有过迹象?他的这种悲观念头在他的文艺思想中是否有所表述?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结合王国维的生平以及他的著述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中我们所谈的《〈红楼梦〉评论》正是历来研究者们认为最能体现王国维悲剧观的作品之一。

《〈红楼梦〉评论》写于1904年,也就是在王国维27岁时,最初发表于《教育世界》杂志。王国维自己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此书是作于他正在耽读叔本华哲学的时代,因此这本书就是以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观为根据的,尤其是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而在这篇万言字的论文中,我们发现王国维曾多达十五六处用到“不得不”的措辞句式,“不得不”在我们的语言习惯里通常是表示“只得”“必须”,含有“被迫”“无可奈何”“不得已”的意思,双重否定就是带着强调的成分,为了加强语气,加重意味。无论这种文法句式的表达是其无意间使用还是有意而为之,在笔者看来它们实则都隐秘又有力地体现出了潜藏在王国维心中深深的悲观意识,透露着王国维的悲剧性格。以下几例即为笔者找出的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的“不得不”/“不能不”/“不可不”/“不得已”的心境:

(一)夫人之于生活也,欲之如此其切也,用力如此其勤也,设计如此其周且至也,固亦有其真可欲者存欤?吾人之忧患劳苦,固亦有所以偿之者欤?则吾人不得不就生活之本质熟思而审考之也。

(二)然当其求快乐也,吾人于固有之苦痛外,又不得不加以努力,而努力亦苦痛之一也。且快乐之后,其感苦痛也弥深,故苦痛而无回复之快乐者有之矣,未有快乐而不先之或继之以苦痛者也,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

(三)及一闻和尚之言,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而其拒绝之也亦不得由自己,是以有还玉之言。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矣。

(四)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则死于此者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

(五)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六)然自太虚中有今日之世界,自世界中有今日之人类,乃不得不有普通之道德以为人类之法则,顺之者安,逆之者危,顺之者存,逆之者亡。于今日之人类中,吾固不能不认普通之道德之价值也,然所以有世界人生者,果有合理的根据欤?抑出于盲目的动作,而别无意义存乎其间欤?使世界人生之存在而有合理的根据,则人生中所有普通之道德,谓之绝对的道德可也。

(七)故由生生主义之理想,则欲使世界生活之量达于极大限,则人人生活之度不得不达于极小限。盖度与量二者实为一精密之反比例,所谓最大多数之最大福祉者,亦仅归于伦理学者之梦想而已。

(八)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而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

(九)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

(十)欲达解脱之域者,固不可不尝人世之忧患,然所贵乎忧患者,以其为解脱之手段,故非重忧患自身之价值也。

(十一)知此物与我之关系,不可不研究此物与彼物之关系。知愈大者,其研究逾远焉。自是而生各种之科学,如欲知空间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空间全体之关系。欲知力之一部之与我相关系者,不可不知力之全体之关系,于是力学兴焉。

(十二)夫顽钝者既不幸而为此石矣,又幸而不见用,则何不游于广莫之野,无何有之乡,以自适其适,而必欲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由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历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

(十三)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十四)如鸳鸯之死,彼故有不得已之境遇在。

以上几句中出现的“不得不”本身就是暗含著一种条件与限制,有条件、有限制的即为不自由的,不自由即意味着被迫,故其与“不得不”“不能不”同出一辙,都是王国维抑郁性格和悲观意识的直接反应。

二、王国维的悲剧性格

由上我们已经能强烈地感受到潜藏在王国维性格中的悲观成分,他的这种抑郁性格不仅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还和当时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王国维出身在一个小地主的官宦家庭,从小接受着旧式教育,7岁时就读于邻家私塾,学习四书和八股,16岁州试中秀才名噪乡里,被列入“海宁四才子”之一。1893年他应乡试未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一战中国一败涂地,对于此时的王国维而言,一方面是国家沦败至此,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不可能无动于衷,他希望能通过学习西方的新学挽救国家危亡;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旧学中继续挣扎。而在王国维29岁时其父亲去世,30岁时其夫人莫氏病卒,31岁时其继母又病故,短短三年,三度罹遇丧事,晚年又遭长子夭折、好友失和王国维还体质羸弱,一生多病,加之又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与中国佛学的影响,这就无可避免地形成了他抑郁的性格和悲剧的人生观,最后也就不得不以悲剧告终。

伴随着王国维的除了国家的衰落,还有家族的破散、亲人的离去,他的一生是痛苦的,是悲剧的。纵观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笔墨著作,我们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隐藏在他内心的矛盾。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悲剧人生观感同身受,认为“人生之运命,固无以异于悲剧”(《人间嗜好之研究》)、“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红楼梦〉评论》)。因为从“欲求”的动机来看,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现状的不如意,即“因欠缺而有所求”,而且还“求之不得果报”,于是生发痛苦;而就心理层面来论,当前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欲望主体很快就会感到厌烦与无聊,于是出现新的欲望与痛苦,故而人生犹如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再从欲望的实现上来说,由于生命意志的欲求是没有尽头的,但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能够实现的欲求只是极少一部分,多数欲求还是“求之不能得”;而从欲望实现的效果来讲,当一心执念有朝一日被实现,却发现原来并非自己所想的那样美满,此刻的这种失望与“被欺骗感”或说“不值得感”就会使人产生痛苦……一言以蔽之——生活是痛苦的,人生是悲剧的。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王国维最爱“以血书者”(《人间词话》),他力推《红楼梦》这一绝大著作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本书实认为此生活此痛苦皆由于自造,又认为解脱之道只有自己倾其一生地去追求。而且《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正是叔本华所说的第三种悲剧,因其不过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呜呼!宇宙——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悔自解脱”。那么,身为一个普通人,王国维也难逃心魔的摆布,绝欲不能,出世不能,解脱亦不能,唯有自尽,这是人生的悲剧,是境遇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知识分子的悲剧。

总而言之,我们发现在《〈红楼梦〉评论》中频繁地出现了“不得不”“不能不”“不可不”的句子,从这种“无可奈何”的措辞习惯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国维的悲剧性格。正是因为王国维的悲剧性格和悲剧经历,他才对叔本华和佛教思想那么地感同身受,最后落得个“不得不”沉塘自尽的悲剧结局。只叹一声:自古才子多舛!

参考文献:

[1] 谭松林.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J].湘潭大学学报,1985(3).

[2] 赵庆麟.王国维悲剧性格的文化渊源[J].学林出版社,1990(1).

[3] 张健.痛苦的游戏与虚幻的解脱:王国维喜剧美学思想批判[J].南京大学学报,1992(3).

[4] 钟明奇.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佛家底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 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4.

作 者:韩玲玲,西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李珂 E?鄄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红楼梦》读后感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冯其庸的论文
冯其庸的序跋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十年一觉迷考据 赢得红楼梦魇名
于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