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2017-08-22马殷春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

马殷春

中图分类号:F06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21世纪初,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长期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增速缓慢、结构性滞后与总量不足等问题。纵观美国、日本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通过窥视我国经济增长趋势与第三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加强第三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将有助于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增速。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第三产业竞争力现状

21世纪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第三产业总量较低。以美国为参考对象,我国21世纪初期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分别为18.4%、48.7%和32.9%,而美国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5.0%。由此可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情况严重。一方面在市场化经济发展初期,我国依然注重第二产业的大跃进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服务业的价格较低,增加值被低估。第二,结构性的滞后状态。200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餐饮和仓储业占比45%,而其他低层次服务业的占比也接近三分之一,保险业、高等教育、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不足30%。反观美国1994年的第三产业中,金融、不动产与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就已经占比50%以上,批发零售与交通信息产业,仅占比三分之一。第三,增速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工業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速明显低于工业增加值,且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如图1所示,随着我国第一产业的增速降低,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助力。2012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进行了修订,并再次界定产业范围:第一产业,即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即建筑业、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以及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等。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意见》,特别明确第三产业即为服务业。

如图2所示,2010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于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2016年1月,国家统计局经初步核算,发布关于我国2015年GDP数据,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同比增长6.9%。在进出口贸易额下降趋势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稳定,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从产业增加值来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同比增长6%,第三产业同比增长8.3%。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来看,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超过50%,在第二产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持,增加了稳定就业。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受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与制造业产能过剩等影响,第三产业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务院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下,我国第三产业在2015年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高达54.8%,同比提高1.3%,高出第二产业9.7%。增收贡献方面,第三产业的增量占比高达80%,同比增长13%。第三产业中,新兴信息产业、互联网与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型服务业中的商务服务业税收增长23.8%,企业利润大幅提升。在营改增等财税体制改革下,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外部发展限制,进出口贸易发展受阻,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发展。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更多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当中,带动了进出口贸易与国内产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的种类不断增加,贸易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贸易额度逐年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1年已达到7.2982万亿美元,201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达到3.64186万亿美元,出口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50%,出口总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5%,占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很大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据重要的份额,在国际中的经济地位也得到重要的提升。除了受到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之外,我国出口贸易均以稳健的水平持续增长。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以活跃的心态迅速加入到国际经济活动中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步入新常态化发展路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下降,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市场经济的增长速度长期处于放缓的趋势。而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是从1994年开始,此前则一直处于财政收入大起大落的运行态势之中。改革开放初期,在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后,市场经济的增速开始持续下滑,并且在短暂反弹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路径。从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实际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处于不断增加的情况,并有大量社会与自然资源被引入市场经济领域,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科技的不断更新,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也带动了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快速的经济增长趋势,虽然迎来了新常态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但经济增长的整体趋势还有所保持,只是增速不断放缓。2000-2014年,我国GDP总量从2000年的9921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增加6.4倍;如表1所示,2000-2015年期间,我国GDP总量与人均GDP也都呈现着较大的涨幅。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趋势良好,但相对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相对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进入到经济发展的转型期,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推动经济的转型发展必然需要对一些落后的产能进行淘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暂时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国际市场上的消费也相对疲软,这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这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暂时性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与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互动关系

(一)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

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希望国内经济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但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中国家却相对较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增长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表现为:经济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国家和企业将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而产业技术的升级改造,将直接推动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此外,经济增长还使得企业的发展环境发展变化,居民的消费需要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如图3所示,2000-201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16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也一直处于较高的增长水平。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持。

世界各国之所以都致力于升级产业结构,核心原因在于更高级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反之,落后的产业结构将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困境以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来看,产业结构的落后是其中的根本原因。产业升级对于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产业升级能够实现行业发展的技术提升与结构优化,由此能够以更低的资源投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二)第三產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并且随着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纵观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带动。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伴随着第二产业的细化分工,社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也逐渐提升。第二,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生活型服务业的消费需求高涨。在我国大力提倡居民消费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居民近年来的消费增长水平不断提升。从表2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00-2015年,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状况,从2000年的3.56万亿上升到2015年的12.68万亿,累计增长9.12万亿,累计增长率为256.18%,年均增长率为16.01%。2000-2015年,我国居民的大宗消费品消费总额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状况,从2000年的1.85万亿上升到2015年的6.40万亿,累计增长4.55万亿,累计增长率为245.95%,年均增长率为15.37%。

如图4所示,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就业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2.4%,自2011年以来,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后,现已成为吸纳就业的绝对主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贡献率、增加值,还是在经济增长拉动率、就业率等方面,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愈加凸显。

结论与建议

(一)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此期间,需要重点发挥第三产业的动力,以第三产业为经济支撑,通过打造服务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大规模的区域中心城区,加快城乡现代化的发展。在基础环境建设上,要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开放化的环境,在就业导向与城市发展核心战略上,也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与此同时,还要为第三产业的品牌建设和企业运营提供制度规范,避免行业的混乱发展。

(二)以政府财政支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纵观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可以发现我国政府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经济新常态趋势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呼之欲出,社会上劳动力与资本过剩的问题,导致产业、产能也明显过剩。在此阶段,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对象不再是资本与资源要素,而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要素。塑造新的制度与科技典范,将是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的新着力点。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也采取了新的方式方法。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采取新的思维,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法律,代替过多的行政干预,让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被市场自然淘汰,让政策法规监管不良企业的发展。鉴于决策层目前扎实的执政基础,相信未来决策层会更多地将调控集中于金融风险与区域性经济风险,避免重大风险的出现,而其他则交给市场自身调节,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在营改增的背景下,政府还要利用低税收政策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利益驱动第三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突破我国第三产业当前的发展瓶颈,迎合产业升级转型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经济全球化经济增长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