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比重变化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2017-08-22林洁王平春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流通业收敛性生产率

林洁+王平春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借助扩展化的Solow模型,并引入我国各省级地区面板数据分析流通业占比变动对各地经济发展、生产率改善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地区整体生产效率随着流通业占比的下降不断提升;其次,地区人均产出增长速度随着当期流通业占比的下降而上升,但与上期流通业占比表现出明显正向关系。流通业的产业占比变动对地区人均年产出增速造成的净效应除了受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的影响和限制外,还与地区经济增速和增幅有很大关系。

關键词:流通业 地区经济 Solow模型

研究方法:扩展的Solow模型

当前,国内实证研究领域对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主要是以Feder(1983)兴起、并经Ram(1986)改进的两部门模型。在当前已有的研究序列中,流通业往往作为一项独立存在的生产要素,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测算出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研究采用的Feder-Ram模型主要分析和评价的是地区总产出的增长速度,实际上掩盖了地区增长效率的变化。同时,Dunne et al.(2005)指出,Feder-Ram模型自身的设计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Feder-Ram模型中的因变量,即经济增长,代表地区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及社会收入情况,这必然对该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但同时流通业增长变动是该模型中的关键自变量,这就造成该模型存在不可消除的内生矛盾,并且这一矛盾并没有在国内以往的研究中得到重视和缓解。其次,Feder-Ram模型是典型的静态分析模型,其设置的因变量和自变量并没有考虑变动情况,带有严重的滞后性,这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倡导的经济增长同样受当前基数影响的论断相悖。经典的Solow模型主要是预测各国归因平衡增长的路径(Solow,1957),同时将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及知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扩散和传递考虑在内,由此得出了经济体中人均产出值增速与人均收入总额呈现明显反向关系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收敛性。Mankiw et al.(1992)以及Barro,Sala-i-Martin(1992)等学者意识到该模型中的收敛性也就是经济体自身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只有在影响其平衡状态的各个要素在可控范围内才能分析这种收敛性,这种现象同时又被称为“条件收敛”。最后,在Feder-Ram模型中,自变量中的因子具有极大相似性,因此该模型需要消除多重共线性矛盾。为了解决该模型的这一缺陷,本文以Dunne et al.(2005)提出的方法为基础,采用更具经济学特征的Solow模型作为本文实证研究的工具和技术支撑。

依据新古典主义生产函数关系式,各个经济体的产出值可用下式表示:

Yt=Kαt[AtLt]1-α (1)

式(1)中,Y=总产出,K=资本存量,L=劳动投入。而A则是广泛意义上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该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的改善和提升,其中不仅包含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影响,同时与地区经济发展制度及环境等要素紧密相关。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业比重的变化预期会对总体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假设流通业比重变化不对总体生产率产生水平增长的影响,故而假设流通业占比m(D/Y)仅在水平方向上对A造成直接影响,那么式(1)中的A可用下式表示:

At=A0egtmθt (2)

式(2)中,A0取自经济体技术等级的期初值,g是引入的技术进步率,θ代表流通业占比对经济体整体生产率影响的可变范围。若实证研究过程中求得的θ<0,意味着流通业占比提高将会对经济体整体生产率带来负面影响。在此处设置K=K/AL,代表单个有效劳动中所包含的平均资本量;设置Y=Y/AL,代表单个有效劳动所需的平均产出值,由此式(1)的密集形式为:

Yt=Kαt (3)

在此,依据标准化的索罗模型,定义s=外生的投资报酬率,n=外生的劳动增长率,d=既定的资本折旧率,由此可用式(4)描绘出资本积累的动态化实现过程:

(4)

式(4)中,kt代表t时刻经济体k取得的增量。由此在相对平衡状态下,单个有效劳动所包含的资本量,即k可表示为:

(5)

式(5)等号右边的算式又可以利用泰勒公式展开得到:

(6)

同时,由于yt=kta,根据式(5)和式(6)知:

(7)

(8)

式(8)能够显示出相对稳定状态下,单个有效劳动的产量变化过程。为了更合乎实证研究需要,可将其从t-1到t区间内进行积分,由此得到:

lnyt=ezlnyt-1+(1-ez)lny*,z≡(α-1)(g+n+d) (9)

根据式(2)、(7)和式(9),可以得到人均产出水平(Y/L)的增长变化为:

(10)

mt-1是指前一时期流通业的整体占比。假设人均产出增长率数值较小时,可以表示经济体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因而当在实证研究中观察到ez

上述模型将流通业占比与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直接关联在一起,由此既可以分析流通业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做出的直接贡献,同时还能够得出其通过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溢出效应而实现的间接贡献值。同时,为简便起见,上述模型采用了与标准化索罗模型一致的假设,即假定各地区技术进步外生并且在观察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基于以上假定,那么由式(5)和(7)可知,在稳定形态下,流通业占比并不会对单个有效劳动的资本量及产出构成影响,即对Solow模型中的经济体稳定态势不会产生影响;但从式(10)可知,流通业占比对地区整体生产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即使在稳定态势下,依然会对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速带来影响,即会影响稳定态势下地区经济体的动态增长趋势。

本文实证研究选用的是各省际面板数据,因此在此将式(10)转化为实证方程式:

(11)

式(11)中,t、i分别代表年度和地区标识;由于各个省区的自然条件、气候环境及技术资源等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模型中设置地区特征变量μi,来充分反映各个省区的固定效应,且设定εit为随机变量。

流通业占比、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关系

(一)设定变量及参数值

本文的数据样本来源于国研网宏观经济数据库和我国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节选出1999-2014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經济发展数据。并对方程式(11)中所有相关变量进行参数设定:其中Y代表当年产出,将各省市区在1999-2014年实现的GDP折算为1998年不变价下的实际值;L代表投入的劳动力要素,取值于各省市区在1999-2014年间本年与上一年末平均从业人口数;s代表资本投资率,取值于各省市区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n代表劳动增长率,取值于各省市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年均增长速度;m代表流通业占比,但当前对于流通业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本文所研究的流通业主要是狭义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批发零售业,那么此处m取值于各省市区批发零售业与地区GDP的比值,所有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各地区的资本折旧率和技术进步率不易取得,在国外研究过程中,通常定义g+d的值为0.05。而在国内的区域性研究中,李子奈(2002)利用ChoW(1993)对我国在1978年的资本存量数据及C-D生产函数进行计算和分析,最终提出了我国的技术进步率为3.5%;并且随后王志刚(2004)的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在本文中假定资本折旧率为5%,g+d的值为0.085,并且假定该数值保持不变。

(二)回归结果

首先,将31个省市区在1999-2014年间的所有相关数据引入方程(11),并就此展开相应的回归分析。其次,依据前文所述,1999-2008年全国流通业占比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而在此之后直至2014年,流通业占比又出现了缓慢上升的态势,因此,本文分别截取1999-2008年和2009-2014年两个时间段的全国统计数据进行方程式(11)的实证分析,由此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依据表2的回归分析数据可知:各个模型样本中的ln(Yi,t-1/Li,t-1)项系数均为负值,这意味着不考虑资本投资率、劳动人口增长、技术进步以及流通业占比等要素的影响,人均产出水平与地区经济增速之前呈现出明显的反向关系,也就是经济增长普遍存在的收敛性。并且,对比样本(2)和(3)中ln(Yi,t/Li,t-1)项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2009-2014年相比1999-2008年,全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速度及幅度明显要快很多。依据上述样本模型在理论上的推导,界定ln(Yi,t/Li,t-1)系数为-(1-ez),其中z是由(a-1)(g+n+d)推算所得,并且1999-2008年、2009-2014年我国劳动力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4%、2.17%,因此劳动力增长率n的提升会加快我国各地区后期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另外,虽然与现有文献一致,本文假设我国经济技术进步率在各时间段内保持不变,但实际上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不同地区间技术传递和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推动了各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进步,因而进一步加快了各地区向平衡增长路径的收敛速度。

模型样本中[lnsit-ln(nit+g+d)]项充分显示出资本要素投入对人均产出增长作出的贡献,依据最终的理论推导结果,该项的系数为(1-ez)a/(1-a),由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和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由以上三个模型样本的回归分析结果可得,资本要素的密集程度与人均产出增长之间呈现出明显正相关关系,也就意味着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比(2)和(3)中自变量回归系数值可知,1999-2014年间,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各项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逐步放缓,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不再是资源消耗,而是逐步转向技术和生产率。

三个模型样本中lnmit项的回归结果均小于零,也就是流通业占比对地区总体生产率的影响弹性为负。这就意味着我国流通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的平均生产率。再考虑流通业对其他部门带来的溢出效应,流通业占比的提升也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总体生产率的下降。同时由(2)、(3)模型样本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与1999-2008年相比,2000-2014年流通业占比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生产率的影响弹性要高出许多。如果假设溢出效应在该时期保持不变,那么随着时间的推进,与其他部门相比,流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的差距将逐步扩大。

总体而言,模型(1)的回归结果显示,1999-2014年流通业占比对我国整体生产率造成的影响弹性为-0.168。从不同时段看,1999-2008年,我国流通业占比由9.88%缩减到7.45%,每年平均递减3.06%,并且依据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时期流通业占比对我国经济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弹性为-0.135,那么随着流通业占比的不断下降,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生产率实现了0.41%的年均增速,由此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这也就是理论学说中所谓的“结构红利”。再看2000-2014年间,我国流通业占比由7.45%上升至8.81%,每年平均增长2.94个百分点,依据模型(3)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时期流通业占比对我国经济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弹性为-0.205,那么随着流通业占比的提升,导致国民经济整体生产率每年下滑0.60%,由此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抑制作用,也就是理论学说中所谓的“结构负利”。

流通业占比依靠对国民经济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依据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当期流通业占比与人均产出增长率之间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而上期流通业占比与本期的人均产出增长间又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这与前文中理论推导结果相吻合。依据式(10)的回归分析,如果本期和上期流通业占比的对数值同时增加1的情况下,人均产出增长所实现的净效应为(θ-ezθ),其值同时取决于流通业占比对整体生产率的影响弹性和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的收敛性,并且当前者的绝对值越大时,意味着流通业占比对人均产出增长率产生的净效应越大。由表2中模型样本(2)、(3)的回归结果可知,1999-2008年间,将本期与上期流通业占比对数值同时调增一个单位,那么对我国人均产出年增率带来的净效应为-0.025;而在2009-2014年,若采取与上一年度区间同样的措施,所得出的人均产出年增率的净效应为-0.083。

(三)地区层面回归结果

为了保证本文结果的稳健性,分别运用地区层面的数据对式(11)展开相应的回归分析,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给出的分析结果验证了前述观点的稳健性。第一,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均呈现收敛性特点,随着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人均产出增速将会有所下降;第二,资源投入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第三,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当期流通业占比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变动关系,而与上期的流通业占比又存在明显的反向变动关系,流通业占比上升将会降低本地区总体生产率水平。同时,表3中(4)-(6)的回归结果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要略快于西部地区。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放置在流通业占比与地区总体生产率及人均产出增速之间的关系上,因而并不对地区具体的收敛特征做深入检验,在下文仍假设全国各地区在剔除各相关影响因素之后收敛于相同的稳定状态。

(四)结构负利:模拟实验

经模型分析发现,本期与上期流通业占比均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带来影响,因此为了更直观的验证“结构负利”,本文参照Knight(1996)的方法展开相应的模拟实验。图1中,上图显示出流通业占比的三种不同变化曲线;其中,m1是从全国层面描绘流通业占比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变化曲线,数据来源于1999-2008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流通业的占比均值;m2模拟的变化曲线是以2008年为边界,2008年之前的流通业占比曲线变动与m1完全吻合,即与该时期全国实际流通业占比相等,但2008年之后假定该占比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保持2008年占比不动;而m3所模拟变化曲线是2008年之前的流通业占比曲线变动仍然与m1完全吻合,但2008年之后假定流通业占比保持1999-2008年间每年递减3.06%的平稳发展态势。依照样本(2)和(3)的回归分析,通过全年整体平均投资率、人均产出能力、人口增速及流通业占比的三种不同变化曲线,就可以得出全国人均产出增产率的变动曲线,也就是图1中下图标注的增长率1、增长率2、增长率3。

依据图1中下图的三条变化曲线可知,1999-2014年,我国人均产出增长率呈现由前期的逐步上升转而直线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开始走向常态化发展时期,人均产出增速面临相应的下降局面,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图1中坐标轴的刻度相对较小,实际上我国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在国际上看来依旧是非常乐观的。并且,图1中三条增长率的变动趋势明显存在相似性,对比增长率1和2可知,若2008之后我国流通业占比保持不变,那么此后各年份的人均产出增长率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在2009-2014年期间,增长率1和2的变化趋势中所对应的图1中的人均产出平均增速分别为7.87%、9.23%,由此可见,流通业占比上升导致该期间人均产出占比年均下降速度为1.36%,这就呼应了理论学说中的“结构负利”。对比增长率1和3可知,若2008年之后我国流通业占比保持在1999-2008年间的比值不变,那么在2000-2014年我国实现的人均产出增速平均值为10.34个百分点,与实际值相比高出2.47%。在增長率3演变路径下,流通业占比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反而是“结构红利”,实现人均产出增长1.10%。由此可见,所谓的“结构负利”是由于流通业占比提高导致社会总体生产率下降,最终影响到人均产出增长率的下滑。

政策建议

其一,地方政府需要消除“重生产、轻流通”的意识,确定“流通力也是生产力”的意识,对地区流通体制进行顶层设计,在国民经济中真正确立流通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其二,除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维护良好的竞争制度外,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继续完善相应配套服务,不断提升市场综合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流通业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从而降低与商流相关的物流、信息流等成本。同时,地方政府应当注重本地区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平台建设。其三,鼓励流通业内部采用新组织模式、新流程、新技术,一方面充分运用客户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等技术提高流通业内部管理效率和销售效率,另一方面注重推广供应链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进而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综合流通效率。

猜你喜欢

流通业收敛性生产率
Lp-混合阵列的Lr收敛性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END随机变量序列Sung型加权和的矩完全收敛性
行为ND随机变量阵列加权和的完全收敛性
松弛型二级多分裂法的上松弛收敛性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