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印刷文明的传播意义
2017-08-22沈雅婷张帅祯
沈雅婷+张帅祯
摘 要 如果将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作人类传播史的话,根据不同时期占主导的传播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人类文明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从口头文明到印刷文明再到电子文明。这只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分类方式,细究起来有很多缺陷。通过探寻印刷文明的传播意义,并从这个视角下分析电子文明对印刷文明的冲击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印刷文明;电子文明;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91-0086-02
如果将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作人类传播史的话,根据不同时期占主导的传播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人类文明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从口头文明到印刷文明再到电子文明。这只是一种通常意义上的分类方式,细究起来有很多缺陷。例如,在口头文明之前存在一个很长时期的通过手势、身体姿势、动作和符号进行表意的前口语文明时代。又比如,许多学者认为文字是文明产生的标志,口头文明不应当属于文明的范畴。
此外,从字面上来理解,与口头文明对应的是书面文明。无论是哪种观点,对印刷文明传播意义的考量应当将其置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当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相结合,而非将其从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割裂出来。
在口头文明时期,人们并不知道文字为何物。语词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然而,语词受到人类本身记忆能力的限制。因此,在口语文明传播过程当中大都是使用套语、格式化、记忆术的词汇思考和交流。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不通阻碍了族群之间的传播交流。文字的产生使得语词有了新的载体。文字起源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文字起源于记账;有的学者认为文字的起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有的学者认为文字是突然出现的;无论合理与否,以上通通都是一些关于文字起源的猜想。目前世界上的文字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以字母表为基础的表音文字,如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另一类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表意文字,如汉语、日语。
文字的产生并没有使得书面文化迅速取代口语文化。书面文化的发展还受到了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的限制。早期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石头、泥板、羊皮纸、莎草纸。这些书写材料有些不便运输,有些价格昂贵。此外,早期书籍大都是有抄书人、书吏手抄完成的。这使得每本书籍的出版都是耗时长且价格昂贵。书籍成为了贵族、教父们的专利。此外,这一现象也使得识字阶层获得了精英地位。15世紀中期,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熟解决了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的限制,使得书面文化在技术层面获得了主导地位。而宗教改革又为文字的普及提出了社会需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印刷文明逐渐取代了书面文明成为了传播的主导形式。
在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当中,印刷文明的传播意义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对于口头文明,印刷文明最直观的就是传播符号上的改变,由语词转为了文字、听觉转为了视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逐渐培养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口语传播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感观都会参与到传播过程。因此,印刷文明培养出了受众的独立人格。然而,根据沃尔特·翁的观点“视觉是解剖性的感知,相比而言,声音是一体化的感知”。
第二,西方文字主要是以字母表为基础的。字母表可以有效地将一切话语都转写成文本,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语言的互译,有利于不同地区、族群的传播交流。同时,脑子就能从以前口语文明时期记忆的重负当中解放出来。这也就意味着多种形式的文字成为可能,如散文,而非一些格式化、套化的词语。农作物收成播种的情况、交易的记录、地区人口的分布情况等都能够通过文字得以纪录并传承下去,文化传承的效率提高。
第三、印刷术和造纸术催生了定期出版物,创造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大众传播。在前印刷时代欧洲各地遍布着四种类型的传播网络。第一种是由天主教堂创建和控制的,用于将教皇、教士和政治精英紧密联系。第二种由国家或公国的政治当局所掌握,用于管理和维持当地的安定。第三种网络与商业活动的扩张有关,连接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贸易。第四种网络主要是民间的商贩、流动的艺人、民谣传唱者通过地域流动传递外界信息。在15世纪中期印刷术成熟以后,大量的海报、小报和印刷品纷纷出现了。它们用于记录灾害、发表政令、报道社会现象。传单和新闻纸被印制的数量达到几千份,由流动商人叫卖。然而,这些都是一次性或不定期的出版物。定期出版物的出现要追溯到16世纪后半叶。当地报纸的起源就需要追溯到17世纪的前20年了,周刊开始出现。
因此,笔者认为,印刷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我们使用拉斯维尔德5W模式来对印刷文明的传播意义进行剖析。首先,口语文明是一种双向传播,印刷文明是一种单向传播。在口语文明时期,人们进行传播活动需要动用身体的各种感官。然而,在印刷文明时期,人们只需使用眼睛从左到右的阅读文字。其次,口语文明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而印刷文明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此外,口语文明的传播符号是语词,稍纵即逝。印刷文明的传播符号是文字,长久保留。
然而,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成熟作为印刷文明取代口语文明的理由是远远都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社会因素,例如,文字的学习。文字的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和机构,那就是学校。不识字无法通过印刷媒介获取远方的信息、本地发生的大事、国家颁布的新政令,也就是印刷文明为人们的传播活动设置了很大的槛——文字。而之后的电子媒介又进一步破槛立槛。
在印刷术和造纸术发明之后,有一种新媒介不需要通过学习就能够让人们掌握外界信息——电视。电视通过声音和画面来传递信息,非常具有时效性和现场感染力。它充分调动了人体的各个感官,与单纯的文字阅读迥然不同。随之而来的就是广播。广播和电视都是诞生在战争年代的,并且它们都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对于发声渠道的追求都异常的强烈。在那个时候,互联网也产生了。互联网最早用于军用,20世纪后半期改为民用。在伯纳斯·李和众多互联网之父的推动下,互联网走进了千家万户。互联网与之前的大众媒介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分享”“互动”“个性化”。从技术层面来说,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数字化”,任何信息都是0和1。
互联网对于印刷媒体造成很大冲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那么,印刷媒介该何去何从。通过上文对印刷文明传播意义的探讨,我们可以借此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印刷文明的最大意义从根本上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互联网也是如此。但是,是不是说互联网与印刷媒体就不能并存呢?当然不是。互联网是当代的主导传播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印刷媒体无处可去。互联网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使得人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入思考。许多学者都提出互联网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与之对立的是印刷媒介,印刷媒介有利于我们的独立思考,深入阅读。因此,应当发挥印刷媒介的优势充分培养人们的理性。
此外,人们在使用互联网和印刷媒介时都是单独一个人,但是印刷媒介属于大众传播,从而塑造想象的共同体。互联网则致力于小众,不断细分受众,实现个性化定制。许多学者都在感慨互联网使人变得越来越自我、孤僻。其实社会和媒介是一个相互互动的过程,纯粹的技术决定论永远都是有失偏颇的。互联网、印刷媒介都应当考虑社会现实、受众需求去合理思考自身定位。
参考文献
[1]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M].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