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岁月的跋涉

2017-08-22司培元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县委人才

司培元

三年前多次听关山越会长介绍,齐齐哈尔有一好友,工作之余、笔耕不辍、著作丰硕,为鹤城一大手笔、大学问家。

去年秋天王联文老师来京出差,到访学会,有缘结识,感觉更甚。尤在自己组编《中国人生科学》等学会刊物、微信公众平台时,王联文老师谆谆教诲,严谨治学精神鲜活于每一次事务交流中,恭谦做人态度感动在一回回微信往来间。

听王联文老师说,今年以来他一直在把以前人才学、人生科学等相关文章整理付梓。由此,我产生了要为他写点东西的念头,——遂撷取一点、就此发散,记述他成长历程的这段青春岁月。

在今天发文时,他的人才学人生学专著《一隅论人才》已经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发行。洋洋30余万字的论著,大都是青年时代所写。

一、两年两台阶的人生峥嵘

从军队复员后,到1987年10月前,从22岁到29岁,——近7年时间里,王联文都是在担任黑龙江省讷河县孔国乡武装部干事。

一个转折性的时间点,1987年10月,他调任讷河县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一年后,1988年10月,被任命为股级研究员。

一个月后,1988年11月15日起,晋升为齐齐哈尔市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副科级研究员!

两年之间连登两个台阶,人们众说纷纭,就连王联文自己到市委大楼报到时,身上还浓郁着乡村泥土的芬芳,自己也有点不信。

“王联文太幸运了,爱的天平总是向他那边倾斜,命运总是垂青于他”,同事们说。

“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三、五年我们就得到联合国找你去了”,一同事开玩笑道。

“联文这小子,有潜力,有冲劲,有真本事”,原讷河县县委副书记、时任依安县县委书记王家旭高兴地说。

议论归议论,评说归评说,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偶然的。自古“宝剑锋从磨砺出”,一个青年的成长进步里自有其深刻的原因,在王联文这些年来的求学、工作、钻研、自强中,应该说,基本就已蕴含了以后的人生峥嵘。

二、学习岁月的艰辛努力

1958年11月21日,黑龙江省海伦县丰山乡丰龙村的两间小草房里,一个男婴呱呱落地了。王联文生下来就很瘦小,母亲用秤盘量了量,还不足6斤。后来他玩笑道:出生时正值3年困难时期,母亲没有更充足的乳汁喂养我,长到今天这个样子就很不容易了。

在那块黑土地上,度过了令人难忘的童年。1969年秋天,他随父母迁到讷谟尔河南岸的讷南公社,学生时代主要在这里度过。上学时,他给自己起了个联文的名字,——后来他解释说,可以理解为“联合大众文学”之意。

中学读书时,在他日记中就开始出现了分行的诗,并开始向报界投稿。虽然后来仅在《讷河文艺》和《嫩江科普》上发表过四首小诗,但毕竟得到了一种训练。

1975年年末,班级以团支部的名义总结全年工作,那时他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班主任宋怀德老师点题,让他三天内拿出总结报告。他搞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就把三千字材料交给了宋老师,老師看完后,高兴地说:“你写得这么快,又这么好,几乎不用改几个字”,——这一年班级团支部也被评为团县委的模范团支部。

1976年2月,在不久就要拿到高中文凭时,他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走入了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那时他刚好18岁,一个金色阳光的世界在他面前灿然打开了。

应归功于中学时代就打下的写作功底,到部队后很快就被选为文化课教员。为不影响战友休息,每每在熄灯号响过以后,他便在被窝里打开了手电筒背教案、写稿子。指导员查夜让他当心身体,他笑着说,“我的身体没问题,熬点夜算不了什么”。

为胜任工作,他开始涉猎哲学、军事学、美学、历史学、文学等,先后读完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朱光潜的美学著作和一些文学名著等。长时间的熬夜,使他的视力从参军时的1.5急剧下降到0.8,——后来他不得不戴上近视镜。

1984年,在复员后担任孔国乡武装部助理时,他仍感到缺少知识所带来的诸多困惑,又一次开始发奋。不久,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党政干部管理专修科。二年的大学生活,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后来生活转机和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石。

在最后的一学年里,他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忙于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选题难度很高,写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他在评价唐太宗统治的二十三年这段历史时说,“是唐太宗的任贤致治才出现了贞观盛世”。那时,他深深地被这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帝王所感动着。

为写好这篇毕业论文,王联文几乎每天都泡在县图书馆里,先后阅读了《新唐书》、《旧唐书》、《大唐新语》、《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十余部史著。

一次当他在图书馆阅览室里拿起了大部头的《册府元龟》时,年轻的女资料员用诧异的眼神审视着他。

当她得知他准备毕业论文设计时,女资料员“啊!”了一声,之后说,“这部书在我们图书馆四年多,从没有人翻过,你是查阅的第一位读者,所以我感到很奇怪”。并向他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就这样,他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做了十多万字的读书卡片,并先后三易其稿,最终凝练成这篇近万字的学术论文。

毕业论文答辩时,历时数小时,他语惊四座。对导师们提出的问题沉定自若、对答如流,赢来了阵阵喝彩。

毕业论文答辩小组组长肖士恕教授感慨地说,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也莫过如此呀!在近50名毕业学员中,唯有他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后来这篇论文得到了《北国人才》杂志编辑部的青睐,几乎全文发表在这家杂志上,——他的处女作就这样的变成了铅字!

三、工作职场的拼搏进取

担任乡武装部助理,起因于早年部队生活的艰苦铸炼。

由于他的积极进取,入伍的第二年,就当上了新兵班长。不久就被正式任命为某野战军地面炮兵团三营指挥连的无线排副班长,1978年9月20岁的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他就被派往吉林省四平市接兵,几乎同时部队党组织去他家乡外调,拟提拔他为军官。接兵返回后不久,中越自卫反击战开战,他奉令调到军直属炮兵指挥连任军械员兼文书。他在自己照片背面上写道:清贫洁白朴素图,艰苦奋斗人生路。活着为了国富强,死离身骨成梁柱,——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他于1980年复员回到故乡。复员后,正值县武装部计划从复员军人中录用一批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有关部门在查阅档案时,把他列入了重点考察对象。经过军政知识的严格考核,他被任命为立新公社(孔国乡)武装部助理。

在乡武装部助理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扎实干了7年零6个月。从1980年4月复员到1987年10月,从22岁到29岁,——他人生的最宝贵的时光就是在这块攥一把都流油的黑土地上度过的。

他紧密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專长,开始潜心洞察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每每夜幕徐徐拉开,他便开始夜战了。

农村常常停电,他点起了蜡烛。伏案写作,奋笔疾书。这时,思想仿佛同蜡烛一起燃烧。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燃烧的却是对这块黑土地的情和爱。

夜静极了,星星也在不时眨着它那略显疲惫的眼睛,偶尔听到妻子和孩子的几声鼾响。这时,他的大脑在超速的运转,不断地撞击出新的思想火花,他在为寻求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匮乏的途径而深深地焦虑着。

他实在太爱这块肥得流油的黑土地了,他的足迹踏遍了孔国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屯屯。他依据仔细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颇具见地的应对农村科技人才奇缺状况的13条建议。这些建议被县委采纳,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1987年5至7月间,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写完了三篇有价值的人才学论文,创作才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几乎把以前积蓄的全部热能进行了大功率的输出!

他的才华得到了县委的赏识!被调到县委政研室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又跑遍了全县的所有乡镇,写出了《讷河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与建议》、《清河乡完善土地承包制的调查思考》以及《县委决策程序初探》、《县委工作职能及其领导方式的探讨》等论文,——这些调查和论文先后转化为县委决策。

这时,王联文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发了。他和时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宝中,开始筹划我国第一本人才学名人名言的编辑工作。他们跑图书馆、借阅古典书籍和人才学的最新著述,筛选、整理、归类;早上喝两杯豆粉就算进了早餐,晚上加班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时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整个编辑工作,并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黑龙江省领导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景耀教授欣然为两位青年人编写的这本书作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编成了,人却累瘦了,他的体重由108斤下降到不足百斤!

1988年10月,不经意间,王联文在报端看到齐齐哈尔市委农村政策研究室正在招聘研究员的简章,在征得领导的同意后决定参与竞争。带着讷河人的希冀,他走上了考场。经过三轮竞争,他如愿以偿,成为这个研究室的最年轻的研究员,也是讷河县有史以来以竞争方式进入市委机关的第一人。

当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怎能不激动呢?回想在这个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乡里步入县里,这次又从县里步入市委机关。如果没有改革的春潮,没有党的干部和人才政策,他连想都不敢想!

四、领导朋友的指导砥砺

他的成长和进步靠的是自己努力,靠的是改革的大潮,也是各级党组织精心培养的结果,——倾注着一切关心他成长进步的人们的心血。点滴之恩亦当涌泉相报,他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人。

市委办公厅保密办许惠德(原孔国乡副乡长)与他是莫逆之交,后来他们几乎同时分别考入了省电大和市委党校。记得临分别时许惠德曾深情地对他说,“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总有一天会成功的。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但你必须在拼搏中等待,在期待中拼搏。”后来他们又在市委办重逢。

发表他毕业论文的《北国人才》杂志,为他的成长输送了充足的养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北国人才》,就没有他的今天。1986年12月18日,当他乘列车前往齐齐哈尔参加市人才研究会1986年年会时,经研究会常务会的推荐,他竟出乎意料地当选为市人才研究会的理事。须知啊,在全市43名理事中,唯有他是最没有什么资本的,也是唯一的1名乡镇干部。

当他写完《当代毛遂自荐者品质特征雏况》一文后,寄给讷河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廷发,不久就接到了周县长的复信。信中说:“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这对于我和我们的党组织今后如何用人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对于改进我们的用人制度也具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当年周县长这番话语,对他是多大的鼓励啊。

当他把《农村科技人才奇缺状况亟待解决》一文寄给当时的讷河县委副书记(后任依安县委书记的)王家旭,王书记当即就作了重要批示。该文在讷河县委办公室主办的《讷河情况》全文发表,并加按语指出:“王联文同志是孔国乡的武装助理。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科技人才奇缺的问题,提出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此文很值得一读。希望在农村工作的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像王联文同志那样,多动脑筋,多想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写一些对工作有指导意见的好文章”。这篇文章刚刚打完字还散发着墨香,王家旭书记就思贤如渴,指示县委办公室的领导同志前去孔国乡考察他,将他调入县委政策研究室。

后来,当《古今论人才》一书出版后,他在赠送王家旭书记这本书的扉页上写到,“赠给我的伯乐王家旭书记:拔人才于未显之时,——我们这个时代急需千百万王家旭式的伯乐。”

的确,家旭书记未曾同王联文见过一面,只是看了他的文章,就把他提拔起来。如果没有家旭书记的慧眼识才,也许至今他的才华仍不得施展!

五、自强不息的精进奋发

当讷河县县委组织部接到王联文同志被录用为齐齐哈尔市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副科级研究员消息后,几乎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在县委、县政府大院传开了。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他也成了小小的新闻人物,人们从不同视角审视着他,评说着他。

当时,王联文临近“而立之年”,面庞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镜,他特别喜欢藏书,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思考。在工作之余,也常下两盘围棋或打一打羽毛球。他最擅长的还是诗朗诵,他膛音浑厚有力。

他在一则日记中写到,“对待生活(吃、穿、住)要知足者常乐,对待学习要常知不足。”他买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几年,也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而把更多的钱用于买书了,书籍成为了他家的主要家当。记得他刚从部队复原时,邮回来了一大箱子书籍。

为了潜心研究人才学,他从省市新华书店和外地邮购了《人才学基础》《女性人才学概论》《战略人才学》《未来人才学》等20多本人才学专著,还先后订阅了《中国人才》《北国人才》《创造与人才》及《文艺人才》等报刊杂志。

他为人热情,广交朋友,经常有一些农民朋友与他保持密切来往,他曾把自己的衣物救济给处于贫困中的农民。

他性格直爽、倔強,对困难从不低头,对待事业、工作执著追求。他从不因一时之得志而自夸其能,也不因一时之失意而自堕其志。他从来不怕失败,始终信奉毛主席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

他坚信,勤奋+才能+机遇=成功。人生成长成功的路,就在自己脚下!

《青年文学家》访谈录

本期访谈人物:王联文,笔名王联闻、叶紫、石玫,号德雅堂。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杂志专栏诗人。齐齐哈尔人才研究会理事,齐齐哈尔鹤城田园诗社发起人。

青年文学家:您的《一隅论人才》,是齐齐哈尔市人才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大地出版社、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官网、中国人生科学杂志、时代人生网都从不同侧面和视角向公众推介了您的著作。对此,您有何感想?

王联文老师:我研究人才学较早,那时还是一名乡镇干部。1986年在电大学习时写了“论唐太宗用人之道”,开始了人才学研究。至今已经30年了。后来,我到齐齐哈尔市委农村政策研究室、组织部研究室和市委办公厅,工作了10多年。期间,接触了各层次各方面的领导和人才,对人才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人才和干部工作能直抒胸臆地提出建设性的观点。这源于我对人才学的热爱和多年基层经历,以及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望。我22岁时在乡镇工作,那时的乡镇还叫公社,自觉不自觉地通过人才现象透视经济发展脉络,通过经济动态发展来求证人才的主导作用。当时,乡镇企业刚刚兴起,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一时又缺少更多的解决办法。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启用一个能人救活一个企业的例子很多,后来我也渐渐的形成了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这样的一个概念。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家庭,都可以从人才的开发使用的情况看兴与衰的演绎。正如古人所言: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事业兴衰,唯在用人。所以,后来我见到那些有才能的人,我犹如己出。向优秀的人看齐,思贤若渴,见贤思齐。人才研究伴随着我,也就成了自然的事了。

青年文学家:我看了您的这部著作,全书共有6篇。其中第2篇是当代人才成长规律和因子研究。所有的人都有成才成功的欲望,尤其是大中专学生。家长对孩子成长问题尤为关切。请问您有什么良方吗?

王联文老师:当我着手写“论潜人才发展为显人才的一般规律”这篇论文时,我脑海里已有了初步的答案。这也是通过多年自我经历的理论升华。勤奋+才能+机遇=成功,这是我总结的人才成长中的规律。勤奋是第一位的,勤奋是需要下苦功夫笨功夫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才能也不是天生的,长期的努力积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有了机遇也会失去再失去。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当务之急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心中装着理想,不懈奋斗,不断给自己充电,少些抱怨,少些牢骚。虽然我们无力改变社会上的一些现状,但我们的理想信念不能动摇,我们追求的目标不能摇摆,要通过自身的修为和心灵的净化,去掉浮躁,不留心结。要通过自身行为和能力的提升来赢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自己的哲学人生也会抵达新的境界。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充满了正能量,初心不忘。但确有一些青年朋友,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崇拜金钱,缺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还有些青年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时事,缺少集体观念和传统美德。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父母过于娇惯,很多都给子女铺好了路,致使很多孩子缺乏动脑和动手的能力,成了温室里的花朵。这是对年轻人十分有害的。一个人心灵魂要有处安放,思想不能总在路上流浪。有了理想,精神充实了,处处都会有阳光。有坚定的信仰,就不会感到凄凉,就会达观向上。孩子是家长的影子,为人父母要心存善良,孩子才能阳光。

青年文学家:您在年轻的时候,在基层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又是如何把握和运用人才规律让自己脱颖而出的,这对当代年轻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希望您能谈一谈?

王联文老师:我那个年代的年轻人理想信念是很坚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牢牢扎根于心海里。当然了,我那时候付出的努力也的确比同龄人多。但有时也会迷茫,但心中的理想和目标的追求,使我能够很好地认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成长过程的更古哲理。所以当代的年轻朋友更要正确认识勤奋价值的重要,不断提升个人能力,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前行。勤奋几乎是所有“天才”成功的基本要素。而实质就是高效的利用好自己的时间。通过勤奋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否则终身忙忙碌碌也会一事无成。勤奋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机遇。机遇是行事的际遇和时机,也是自我以外的一切因素。机遇是有偶然性的,但机遇的发展往往有其必然性,平日多积累,多历练,方能在机遇来临时,抓住它。年轻人需戒骄戒躁,勤于探索,潜心学习,才能有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机遇也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因为某一个机遇的错过就垂头丧气,而应勤奋学习的同时,静待下一次机遇的到来,而且在当今社会,机遇的形式非常的多元化,需要年轻人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发现身边的机遇,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

青年文学家:您刚刚谈把握和运用人才规律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时候,提到了高效利用时间,而在您的《一隅论人才》也专门谈到了时间统筹运用的方法,这也是时下年轻人非常苦恼的问题,希望您能谈谈您的方法论,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王联文老师:在《一隅论人才》的书中,可以看到我分别从长期、中期、短期进行时间的统筹规划。而每一名有成才志向的年轻人,必须增强紧迫感,把握时间运筹规律。时间给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公平合理,而真能做到提高时间利用率的人,就相当于延长了生命。在我的书中,总结了我在实践中的五种统筹时间的方法。首先是积零成整法,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利用大块时间的间隙中的小块时间,积零成整,聚沙成塔,一天即使挤出一小时用来读书和学习,一年就有365个小时,时间就会转化成青年人脑子里的知识和实际中的效益成果。对于需要时间统筹的人来说,协调运筹法对于生活节奏快的当代人,也是不错的选择。所谓协调运筹法就是“换脑筋”,在时间运用上,以专业为主,以主业带副业,以副业补主业,时间长了就会收到主副并举,一箭双雕的功效。还有集中运筹法,集中运筹就是要求集中精力做最主要最重要的事,努力专攻,执着追求,净身探索,从而达到自身快速提升的结果。在集中统筹时间的同时,还有进一步的方法,我称它为隔绝运筹法,也就是要求人们为了完成某项重要工作,排除烦事和外界的干扰,采取临时与外界隔绝的方法,从而达到个人想要达成的效果。最后推荐给大家的是计划运筹法,就是把时间量化,由不经心粗放式的管理,变为集约型管理,而核心就是做到对时间的定量管理,把时间的利用记录下来,经常检查,从而把无效时间降到最低。

青年文学家:非常感谢王联文老师的精彩回答。为当下青年人在学习工作生活带来重要的方法论和心灵启迪。再次感谢王老师接受本期杂志专访。

猜你喜欢

县委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中共平乡县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为黑恶势力站台撑腰的县委常委
“不务正业”的县委副书记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