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从字顺缀华章

2017-08-22侯代华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小桥余晖外婆

侯代华

唐朝诗人韩愈说:“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所谓“文从字顺”,就是指文章词义晓畅明了,句意不矫揉造作,段意连接和谐自然。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

锤炼词语,晓畅得体

古人在用词上尤其严谨,古代苦吟诗人,如贾岛、孟郊为了“吟安一个字”可以“捻断数茎须”。用词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当我们记叙事件、描绘事物时,用词要注意符合情境、心理、程度和对象,要能确保词语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等方面恰到好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在“回故乡”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文中的“迎”和“飞”这两个字就锤炼得非常得体,它们不仅酣畅地表达出了“母亲”和“宏儿”无比高兴的心情,还很符合人物的年龄特征。母亲的年纪大,只能用“迎”来修饰;宏儿的年龄小,则用“飞”来形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的活泼可爱。再如某学生在描写春天景物的作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地面上,小草探头探脑的,于是春风伸手三把两下就把它们揪出来了。”句中的“探头探脑”“揪出来”就锤炼得非常到位,作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的胆小谨慎和春风的强悍热情,把春风吹绿大地的早春图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句意连贯,顺如流水

句子之间的关系就好像链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句子间的关系主要是靠句意的自然延伸来连接的。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衔接处还要有过渡。一般来说句子的连缀有如下几种形式:1.并列式。即把相关的事物与行为排列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三个“在”字句并列,句式排列整饬。2.行为顺序和逻辑顺序。这是行文缀句最主要的运笔方法,即按照人物的行为先后顺序和事物的逻辑关联自然走笔,它会使行文流畅通达。3.关联词连缀。或并列或转折,或承接或递进,或条件或取舍等等,采用的关联词一般是“不是……而是……”“虽然……但是……”“一……就……”“不但……而且……”“无论……都……”“与其……不如……”等等。写作中如果掌握了这些方法,句意表达就會畅若流水,清丽明快。

转承自然,布局和谐

文章的布局谋篇在结构形式中往往由段落分布来完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必定有内在与外在的联系,才能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衔接段落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1.时间顺序式;2.事物发展顺序式;3.总分总式;4.并列、递进、转折式;5.承前启后过渡式等等。连接时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顺序一般有“某年某月”“早上”“中午”“晚上”“东方泛起鱼肚白”“太阳当顶”“夕阳西下”等等;事物的发展顺序一般有“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等;总分总式有时用“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等;并列式一般段首句的句式结构相似,转折式有时用“可是”“但”之类的词语;过渡段往往前部分承上,后部分启下等等。

原文

陪伴外婆老去的桥

湖北公安县玉湖中学玉荷文学社 罗雯

①孩提时代,爸妈不在家,我便同外婆居住在乡下。外婆家门旁有一座小桥,我常常光着脚,把小脚丫放人河水里,坐在桥的中间,荡啊荡,嘴边还哼着我爱听的童谣。每当这时,我总能听到外婆在河旁焦急地喊着:“乖孩子,快下来!”“我偏不!”我调皮地回应。外婆许诺给我煮一个我爱吃的鸡蛋,然后让我攀到她的背上,这时我便像个小猴子般笑嘻嘻地一跳就跳上了外婆的背。外婆的背坚如磐石,我就伏在她的身上跟着她回家,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②到了家,我也不忘给外婆捶胸顿足,等着外婆的承诺,而外婆总是慢条斯理,用手指猛烈地戳戳我的脑门儿,然后把我的手牵到了厨房。

③这次回到外婆家,外婆明显地变老了,虽然仍如以前一样乐呵呵的,但腰更弯了,脸上早已堆起了一朵灿烂的菊花。那座桥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饭后,天高云淡,我把外婆的手拉到那座小桥上,桥的两旁修上了栅栏,也不像从前那么挺拔,桥的两头还竖了两块牌子,上面写着“危桥”两个锈迹斑斑的醒目大字,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退去。桥对面的田野不再种棉花而是种上了油菜,金灿灿的油菜花含苞绽放。

④穿行在繁花嫩叶当中,我明显感觉到外婆步履蹒跚,想起了几年前的今天,也是在这座小桥上,贪玩的我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因而总是跟不上外婆的脚步,想不到几年后的今天,我放慢了脚步,外婆却跟不上了。

⑤晚风送走天边的余晖,水波荡漾起火红的晚霞,我牵着外婆的手站在小桥上,想想外婆是真的老了。小桥,你也老了。

诊断

文章的毛病不少,细数起来大致有这些:第①段中“我常常光着脚,把小脚丫放入河水里,坐在桥的中间”在行为顺序上颠倒,应把“坐在桥的中间”放在句首才顺畅;“嘴边还哼着我爱听的童谣”中的“听”运用不恰当,应改为“唱”;“然后让我攀到她的背上,这时我便像个小猴子般笑嘻嘻地一跳就跳上了外婆的背”在行为顺序上有问题,应该颠倒过来;“我就伏在她的身上跟着她回家”中“跟着她”和“伏在她身上”运用有矛盾,“跟着她”意思是跟着走,既然“伏在她身上”就不必“跟着她”了。第②段中“捶胸顿足”用词错误,“捶胸顿足”意为敲胸口跺双脚,形容非常懊丧或痛苦,而文中要表达的意思仅是捶背而已;“然后把我的手牵到了厨房”这句要说的意思是把整个人牵到厨房还是只把“手”牵到了厨房,表述不合情理。②③段之间意思连接不起来,如果能加一个过渡段就会显得自然连贯。③自然段中的“我把外婆的手拉到那座小桥上”和前段中的“然后把我的手牵到了厨房”犯了同样的错误;“含苞绽放”中的“绽”字用得欠妥,应改为“待”就符合情理了。第⑤段中的“晚风送走天边的余晖,水波荡漾起火红的晚霞”说法矛盾,既然“送走余晖”,就不应该有“火红的晚霞”了,可把“余晖”改为“夕阳”。

升格文

陪伴外婆老去的桥

湖北公安县玉湖中学玉荷文学社 罗雯

皎洁的月光下,那座桥也慢慢老去……

——题记

孩提时,爸妈在外地上班,我便同外婆居住在偏远的乡下。外婆家門前有一座用木头搭建的小桥,杉木桥柱立在水中,杨树木板密密地铺盖在粗实的桥梁上。它稳稳地托住行人匆匆的脚步,从来没有一声怨言。我也常常光着脚丫,跑到桥的中间,然后坐在桥沿上,把小脚浸入河水里,荡啊荡,嘴里哼着外婆教我的童谣:“小木桥,摇呀摇,鸭子叫,鱼儿跳……”(按照行为顺序行文,叙事有先后,语言畅达)每当这时,外婆总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到我身边,一把揪住我的衣服说:“乖孙女,快起来!”(“奔”“揪”用得好,既写出了外婆急切的心情,又表现出浓郁的关爱之情)“我要玩,我偏不!”我顽皮地嘟囔着。外婆说尽好话,并许诺煮两个我爱吃的石磙蛋才达成协议,然后弯下腰示意我上去,这时我就像小猴子一样乐呵呵地跳上了外婆的背(“跳”字的运用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生动描画出“我”的活泼顽皮劲儿)。外婆的背挺硬朗,就像脚下坚实的木桥,留给我的满是温馨与踏实。

儿时的快乐成了永恒的记忆,转眼我已进人初中。今年国庆长假,我随父母一起回到了离别多年的老家(过渡段,在时间上从孩提时过渡到中学生,从而使段与段之间无裂痕,也使文章内容联系紧密)。

到家时,外婆早已站在桥头。下车时,外婆一个趔趄迎了上来。我赶忙上前扶住她,仔细地打量着,外婆明显地变老了,她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已堆满了皱纹,嘴里只剩下几颗稀疏的门牙,说起话来也含糊不清。她佝偻着身躯颤巍巍地向前挪动,我们却被眼前一块“危桥禁行”的红字招牌挡住了去路(这句话由写外婆过渡到写小桥显得非常自然)。啊!它不是我朝思暮想的小桥吗?可完全不是我记忆中的模样了。浸在水中的桥柱朽烂得只剩下碗口粗细,圆木做成的桥梁裂痕累累,破败不堪的桥面裂得千疮百孔(采用由下而上的顺序,由桥柱写到桥面,方位顺序明了)。望着小桥和外婆,心中不禁生起了一种悲怆与愧怍(“愧怍”一词用得好,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不回家看望外婆,心中感到内疚)。

从前(由“从前”引入回忆,将段与段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外婆在桥上陪我嬉戏玩耍,我也陪着她在桥上濯衣洗菜。无论是我放肆的蹦跳,还是外婆用棒槌恣意捶衣,小桥都从不呻吟一声(插叙一笔,把它与眼前的外婆和小桥形成鲜明对比,起到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一晃几年过去了,如今,外婆怕是再无机会踏上小桥,小桥也托不起我那年迈的外婆吧……

晚风送走西天的余晖,水波荡漾我和外婆模糊的倒影(原句经过这样改动,更合乎情理)。月光下(这句照应题记,做到了首尾圆合),我看看外婆,再望望小桥,外婆老了。小桥,你也真的老了。

教师点评

通过以上修改.习作的语言变得畅美起来,段与段之间也联系紧密,行文线索清晰明了,还很好地做到了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主题鲜明。

猜你喜欢

小桥余晖外婆
惜今(新韵)
外婆
脚没醒
《皖南的秋天》《余晖》
东风渠的余晖
外婆
小桥
十载余晖洒史海——记湘潭市雨湖区中共党史联络组组长 宋定一
外婆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