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尚未突破关口(点评)
2017-08-22董晶
董晶
国务院不久前颁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有关人工智能的新闻迅速占领各大门户网站和各类公众号头条,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而回望刚刚过去的几年,社会高速信息化的发展结合大数据计算,催生了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潮,这也被视为我国信息科技领域在国际学术领域转型升级的一个优势突破口。产业界和学术界都面临巨大的“风口”,一批又一批的人工智能专家纷纷走出实验室,冲进公众视野。
然而,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大而且分支很广的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者都只是局部领域和深耕方向的“专家”。
人工智能相关问题门类和研究方法种类堪称日新月异,变化多样。
深究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和核心基础理论,几十年来里程碑式的原创性成果屈指可数。比如,图像模式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方向,其核心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依然离不开30多年前原籍英国的马尔教授提出的计算视觉理论。
经历60多年发展,人工智能已经历几次沉浮,现阶段仍被视为初级发展阶段,并没有出现核心本质的突破。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还将回归到原创性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我们在这方面依然需要配置足够的资源、时间和耐性,才能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蓬勃动力。因此在产业和技术应用方面,应警惕一窝蜂扑在少数产业和应用热点问题上圈地圈钱,避免因技术发展同质化而产生的恶性循环。
人才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央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实际现状,提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这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做出的重要回应。
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比例仍然是以美国领先,但全球华人的优势已很明显。中国要充分利用好人口红利这一优势,在未来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和建设上提前布局,尤其要关注对青年人才、领军人才的全面培养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环境下,把握人才主动权,让人工智能的热潮产生持续“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新引擎。▲
(作者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副研究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