鸮文化鉴赏
2017-08-22顾万发
□ 顾万发
鸮文化鉴赏
□ 顾万发
“玉猪龙”中的鸮文化及相关问题——鸮文化鉴赏之一
图一:1 玦形“玉猪龙”
图一:2 鸟类冠羽与相关图像的类比图
注:
1.神人圣巫的“披肩发”来源清晰,即是鸟的冠羽或项羽或枕羽;
2.图一:2中除陶寺龙之外,其它神人和龙之冠羽或枕羽、项羽应来自鹰、雕类,从相似性比较及鸟类发展史等方面看,我初步认为应该包括凤头蜂鹰和凤头鹰雕。
3.图中有“披肩发”的玉人不少与石家河文化有关。在荆楚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项羽之名估计与此有关,其名“籍”,也与其字——羽的含义相关联,这可以视为是荆楚之地石家河文化的千古遗续,也利于说明这类玉神的高贵性。
图二 鸮文化鉴赏
图三 红山文化玦形兽面的鸮特征图解
图四 不同类型的常见鸮
图五:1 “玉猪龙”、鸮与良渚文化“玉猪龙”类比图
图五:2 商代“玉猪龙”与鸮面盘
图六 玦形“玉猪龙”与鸮的对比图
图七:1
图七:2
注:
1.图七:1中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馆藏的良渚文化神兽纹,像其他良渚文化兽面纹一样有类似红山文化玦形“玉猪龙“的鸮目,但是獠牙较为特殊,只有两个下獠牙。这最好不视为是四个的简省,而是别的动物的獠牙,这一动物显然最可能是野猪。这类两个獠牙者也不是獐的牙齿,因为獐的獠牙是上獠牙;
2.两个獠牙的神兽在高庙文化中曾经出现过少量的案例(图七:2),其最好也应视为是猪的獠牙。当然,高庙文化中绝大多数是用以表示真太阳或两侧幻日的四獠牙的虎豹类动物。图七:2中图像更为特殊的是,与宏观太阳大气光象对应的神鸟所负的各类太阳中,真太阳是用两个獠牙的神物表示的,太阳柱方向上的幻日却用的是四个獠牙的动物来表示的。这可能是少见的虎、猪同太阳大气光象场景的现象;
3.无论是高庙文化的獠牙神兽还是良渚文化的獠牙神兽,除动物属牲外,还具有一定的人形特征,那就是嘴巴。其嘴巴不是简单的虎嘴,因为虎嘴无论抿着还是张着,正视和侧视的虎嘴都不可能出现这样的牙齿。这类嘴巴非常像是人类的嘴巴,由于人的嘴巴很少有嘴裂,所以只有把獠牙置于人的嘴角才更像虎的獠牙。良渚文化獠牙神兽只有少量四个獠牙似乎靠近中间一些,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位于两侧的。龙山时代中,诸多有獠牙的神人,其獠牙更是极其明确的位于嘴角,凸显了是人的嘴巴的特征,并且以此种位置标示了整个脸面与虎的更加相像。人的嘴巴在此位置设置虎豹或熊獠牙的做法最早出现在高庙、白音长汉等遗址中(高庙、河姆渡、良渚文化系列主要是虎,其次是猪,白音长汗可能是虎,也可能是熊)(图七:3)。于此,对于两个獠牙者,除明确是较为写实的猪形,也应作如此视之为拟人嘴猪獠牙,虽然猪的獠牙可以有很多部分在嘴外;
4.图七:1中所示大英博物馆及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两件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神兽,我们一般均视为猪。关于其中的神兽,值得慎重讨论:
(1)假使全为猪貌的话,两个神兽的眼睛都偏离正常猪目的位置,可视为在猪耳朵上。特殊的设计可能能够解释这一问题,但是对于在良渚文化中存在大量的具有鸮面盘纹路带(或及簇羽)、鸮目猪嘴特征玉龙的情况下,最好视其与良渚文化玉龙造型中所蕴含的红山文化鸮元素情况相符,即其中所谓的猪耳可能应是鸮之面盘的一部分或及簇羽;
(2)这两件神兽与良渚文化的龙形相比,只是在猪嘴巴中增加了四个獠牙而已。这四个獠牙,侧面视之上獠牙弯曲向后,下獠牙向上略向内曲,同时四獠牙均在近嘴裂之后端,由于野猪的獠牙距离嘴裂后端较近,尤其是上獠牙,这样视觉上上下獠牙似乎离嘴裂后端非常近;而虎豹的獠牙位置更前,尤其是下獠牙,并且虎豹的嘴裂明显相对较长,视觉上獠牙距离嘴裂后端较远。亚洲野猪的獠牙之下獠牙方向规矩,但是上獠牙往往不甚规矩,方向常为先向下再翘起。所以图七:1中所示大英博物馆及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两件良渚文化玉器之猪的规范的四獠牙造型也有可能受到了虎牙造型的影响,但是最可能的还是由作者改造了猪獠牙尤其是上獠牙原型的原因而形成的。
图七:3
图八 特殊勾云形玉器侧饰图解
注:
1.我们视特殊勾云形玉器附饰为猪首龙之尾和冠羽的造型也有可能属于勾云形玉器表现的鸮之羽翼的一部分,另一端因材料所限或工艺过程失误等原因未表现。假使属于鸮的羽翼的一部分,从上郭店村等复杂勾云形玉器的与太阳大气光象拟合的文化内涵看,其对应于幻日环。
2.图中仙坛庙龙首为鸮“耳”(即面盘纹路带或及簇羽)、鸮目、猪鼻子和猪嘴。
3.该特殊勾云形玉器两侧的附饰神兽实际与牛河梁曾经发现的背对背的双玦形“玉猪龙”(实际没有猪的成分)性质类似,即是表示幻日的。当然单个“玉猪龙”是可以代表真太阳的。用同样的神兽分别代表真太阳和幻日从高庙文化看是完全可以的。
图九 红山文化“玉猪龙”身为龙蛇身的参考材料
注:
1.早期的龙,如濮阳西水坡的蚌砌龙图案,学术界已有其取形于扬子鳄的说法,这是对的。同时该龙有凤头或项羽,这应该是取形于某类凤头鸟;
2.查海石龙,头上有弯曲构形,不像扰乱所致,我们认为应该是凤头或冠羽的特征;
3.牛河梁蛇斑彩绘与小山赵宝沟文化陶尊猪首龙一致,与陶寺两件龙盘中的龙斑纹也一样。一般是环蛇的斑纹,而环蛇一般是毒蛇;古人崇拜环蛇,除其有毒有威胁和能够起死回生的“冬眠”之外,还与该蛇多夜行或常常在早晚时分出现似乎与迎送太阳的现象有关,这也恰是古人崇拜鸮和黑卷尾鸟的原因之一。
图十 部分凤头或冠羽鸟类示意图(考古学发现的各类有此特征的神鸟可做类比)
图十一 赵宝沟文化玉猪龙、三星他拉玉猪龙与良渚等文化早期的“玉猪龙”
图十二 良渚文化玉器及图像
注:
1.良渚文化“玉猪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所谓的耳及眼相同,都属于鸮,但是与大部分红山文化“玉猪龙“鼻子不同;
2.良渚文化中的龙纹之鼻子和嘴应是猪的特征,红山文化有少量这类龙,我们在相关论证的图中已列出;
3.良渚文化的龙纹与其中神兽纹的关系,不少学者都讨论过。从一系列现象看,两者基本属于象征同类事物:
(1)冠状器上经常可见神兽纹,而官井头冠状器上出现了对称分布的龙首纹,显然其是表现幻日的,而隐含的神兽纹应代表真太阳;
(2)龙纹有鸮面盘纹路带、鸮目特征,神兽纹同样具有这一特征。龙纹鼻子、嘴有猪的特征,神兽纹则基本为四虎獠牙,不过也有一些是两个猪的下獠牙;
(3)良诸文化中的龙首纹,实际应视为龙身,与红山文化同类器物一样,神兽纹似乎无法准确知其身,不过从其多羽的腿和鸟爪特征来看,很可能是鸮身;当然从二里头文化鸟爪蛇身龙、商周鸟爪饕餮龙、三星堆神树上的鸟身+龙身+人手形的后两足(手掌心有三旋臂太阳纹样的掌纹,示意该奇异造型的神与太阳的密切相关性。掌纹示神格的现象也为晚期的掌纹有字有名等神话找到了早期渊源)等材料看,也可能是龙身;
(4)良渚文化神人的性质一直存有争论,不过林巳奈夫先生早年曾经用幻日和真太阳的位置关系论证神人首面纹象征太阳神,这应是基本正确的。这也与高庙文化中虎豹类獠牙神与太阳关联的文化相符。
(5)图十二:9中的龙首纹实际采用了四獠牙,这反映了良渚文化中龙纹和神兽纹内涵的高度的关联性;同时从图十二:1、2、3、14之冠状器、玉璜形器上的臣字形目神兽面纹采用了龙纹的菱形(这一菱形应来自鸮或猪,并与真太阳拟合)现象也可以看到这一状况。
注:
1.红山文化所谓的“玉猪龙”,总的来说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C形的,像三星他拉及东拐棒子沟的那两条玉龙,都是较为典型的猪吻鼻造型,东山嘴玉璜上的龙及苏达勒嘎查勾云形玉器一侧的龙也可大概归于此类(参阅图八);另一类为玦形(图一:1),学术界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近年来又有不少学者改称为“玉熊龙”,并有定论之势;
2.我们认为红山文化C形“玉猪龙”确实有猪的吻鼻,所以称之为“猪龙”还是可以的。这类C形龙有较长的凤头或冠羽或枕羽,这是典型的鸟类特征,而非学术界目前所称的动物的鬃或鬣(参阅图一:2。三星他拉玉龙更为特殊,其没有类“玉猪龙”的“耳”,但是却有冠羽,这显然是仿自凤头类或冠羽类鸟的待征。高庙文化以来诸多鹰、雕类考古材料有此特征。考古中发现的各类具有凤头或冠羽的鸟类不一致,鹰类的有可能是凤头鹰或雕,妇好墓出土的石家河文化长尾鸟估计与绶带鸟类有关,良渚文化弗利尔玉壁三层坛台内的鸟形刻画多数与黑卷尾鸟类有关,等等),在此表示该龙具有鸟的成分,而非把鸟的特征转化为龙身并比拟为马等其它动物的特征从而转变了物名称谓。另这类龙的眼睛,是较为典型的水滴形,眼尾修长,这类眼睛一般在鸟类中可以寻找到视觉上的类似者;这一看法我于2015年11月4日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兰轩谈古”中发表的题为《中国早期神圣图像太阳大气光象及相关问题研究——由“商”字内涵问题论起》论文中已提出,我当时的具体认识是:“三星他拉玉龙为‘鸟冠羽—鸟目—猪脸—龙身’”;
3.红山文化另一类所谓的玦形“玉猪龙”,我曾在上述博客论文中提出红山文化“玉猪龙”之耳实际是鸮的面盘或及簇羽(也同时指出牛河梁N2Z1M23:3之墓主头顶的所谓“玉凤”实际也是具有红山文化玦形龙之兽耳特征,即鸮面盘或及簇羽特征的鸮鸟),只不过当时认为玦形兽面面部“皱褶”可能是猪的特征;2016年1日18日,我在上述博客中发表了《鸮文化鉴赏》(图二),在其中把“玉猪龙”、Y型器等都纳入其中;2017年6月以来,我又在该博客中发表了系列有关玦形“玉猪龙”本身或对讨论其具有“鸮耳”、“鸮目”特征观点具有意义的图示(图三等);
4.综合地看,关于红山文化C形龙的特征的认识,我的观点依然未变。至于玦形“玉猪龙”,我依然认为其“耳”应是鸮的面盘纹路带或及簇羽,并且从图一各玦形龙的具体特征和各类鸮的对比看(图四、五、六),玦形龙的鸮特征主要是来自短耳鸮。不过在雕鸮或长耳鸮等鸮类中,面盘纹路带更符合玦形龙的“耳”弯曲特征者数量更多,这也说明玦形龙的”耳“特征除了拟形“短耳鸮”的案例之外,也可能有的同时拟形其它的鸮类特征。不过这都是从细微的方面来论证的,宏观上可以简单地说就是拟合鸮类的特征;
玦形龙鼻子上端的褶皱,目前看来主要是由围绕鸮的眼睛的两条线及鸮面的面盘纹路大概走线,或相对于面盘纹路而言既有素描特征,又有一定设计因素的线因近距离相聚从而产生的视觉效果使然,与猪的脸上褶皱应该没有关系,既拟合鸮同时又拟合猪鼻子上端褶皱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玦形龙的鼻子非常特殊,由于都是简化表示法,所以难于直接看明白是何物种。我们用以下方法来试着认识这一问题。首先看当时红山文化的崇拜物类型,其次在玦形龙鼻子造型设计有生物学参照的前提下,观察一些动物鼻子的特征。以此方法,我们发现,红山文化前后,在东北区域主要崇拜鸮、扬子鳄、龙蛇、熊、蚕、龟、猪、牛之类。在这些生物中,鼻子可以简化为水滴形的主要是熊、牛,猪鼻子只是略微近似。红山文化牛河梁女神庙有熊崇拜设施、剑桥大学博物馆藏红山文化丰产、生殖、再生女神头戴雌熊(该熊双腿应借助于人的胳膊及手,形成双手上举的半立式,与红山文化其他有关女神像类似,都与生殖崇拜或顺产巫术有关),这些似乎利于说明玦形龙的鼻子为熊的鼻子。在故宫所藏一件红山文化生殖、丰产女神,首上有牛头;故宫所藏另一件玉人也以“蹲踞式”的形式站立于一神兽之上,该神兽形象组合除了猪吻、熊足外还有牛角、牛耳等。这些情况说明红山文化人群也较为明显地崇拜牛,并且有把牛与女性生殖崇拜融合的概念(《周易·说卦传》曰:“坤为牛”,佤族的民族史诗中也视牛为其神祖,欧洲也有把牛角与月亮等阴阳之阴类比的案例。龙山时代陶寺遗址出土的以牛角体现的生殖崇拜迹象也与欧洲古文化中卡托·胡王克神庙女性和牛角的组合这类现象一致)这样的话,玦形龙的鼻子也可能取形于牛的鼻子。非常特殊的是,牛河梁遗址曾经出土过一件特殊的玦形龙,有四个獠牙,参照虎豹、熊、牛、蛇类牙齿(一般毒蛇的獠牙即是毒牙,为两枚)及鱼类牙齿(中国的鱼那时一般没有牙齿,有的有牙齿但是没有突出明显的獠牙)、獐类牙齿等的情况,再考虑剑桥大学博物馆所藏红山文化女神像首的雌熊显示四个獠牙的情况,我们认为牛河梁这一玦形龙的獠牙可能是取形于熊的獠牙。为何不太可能是虎豹类獠牙呢?因为红山文化中虎崇拜的现象并未明确显现,兴隆洼文化时期发现的一件玉人有四个獠牙,非常类似高庙文化虎豹类神兽的獠牙,即使是取向于虎豹类,也与红山文化有一定时间距离。并且从当地的文化传统看,也可能是取形于熊的獠牙。具体讨论可参阅图七。
综合地看,玦形龙的鼻子还是视为熊的鼻子为佳,只是由于熊的鼻子和牛的鼻子非常相似,红山文化中熊和牛又都可以与女性生殖崇拜相关,所以相似性决定了两者可以适宜地互代,因此有的没有獠牙的玦形龙,古人虽然在制作时是有选择的,但是作为今天的学术研究而言,则可以视为或熊或牛的鼻子。
5.苏达勒嘎查曾出土一件非常特殊的勾云形玉器,其两侧附饰实际主要是与猪有关的,只不过左侧由于设计等原因缺失了(参阅图八);其位于勾云形玉器两侧,实际与河姆渡文化瓦状残器两侧的猪、凌家滩遗址玉神鹰两侧的猪、红山文化三孔器两侧的猪首、人首及官井头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早期冠形饰两侧的具有鸮面盘、鸮目、猪嘴特征的神龙首一样,是表示幻日的;
6.C形或玦形“玉猪龙”之身是什么,学术界讨论多年而不得一致。有人认为是蛴螬,有人认为是龙蛇,我们赞同后一种观点。除所论原因外,我们补充如下(参阅图九):
(1)查海发现典型的冠羽猪首或扬子鳄首石龙,从兴隆洼文化猪头陶石组合的龙看,当时应该存在以猪头代替扬子鳄首或视为类似功能的现象;
(2)兴隆洼发现典型的S形猪首陶片石片龙,说明当时已有龙蛇信仰,并且从其位于数个农作物祭祀坑中间的情况看,促使农业丰收可能是其意义之一;
(3)赵宝沟文化小山陶尊上有典型的鹿首龙和猪首龙(有明显冠羽特征,可与本文提供的各类冠羽鸟类比,兹不赘述,参阅图十);
(4)红山文化发现扬子鳄首龙(有冠羽或及项羽)、鸟首龙(有冠羽或及项羽)、彩绘环蛇类龙(类似陶寺龙盘一样,属于环蛇类龙,二里头透底器上的特殊双身蛇属于蝰蛇类,绿松石龙为蝮蛇类);
(5)红山文化虽然有蚕类发现,但是明确的蚕身“玉猪龙”未见出土物(1994年《JADESFROMCHINA》发表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件有蚕形身或蛴螬身者,但是视觉判断为赝品);
(6)田家沟红山文化玉耳坠,不少学者认为是蛇。我们认为更确切地说,其为鸮耳、圆形鸮目、环蛇身,与红山文化所谓玦形“玉猪龙”基本一致,只不过变曲为直了。称田家沟条形耳坠为蛇身,依据是什么呢?我们认为:①其首为玦形“玉猪龙”首,这说明其身可能与“玉猪龙”身内涵一致;②该条形耳坠的头后身背,是一条条的瓦纹,依照红山文化中的瓦纹内涵,这一条条的瓦纹实际就是对于条状的分段,这很像是红山文化中出现的彩绘龙纹,应该属于蛇类中的环蛇类;③其瓦纹形成的条带状背部不可能是蚕背,因为若是蚕的话,腹背段数应该相应。然而该条形器的腹部却是平行线条,在蚕、蛇等物类中,恰好是蛇具有这类重要特征,即不管背部纹路,腹部基本都是由近似平行的线条组成的;
(7)殷商等晚期制作的红山文化式“玉猪龙”均为蛇身(参阅图五:2);
(8)“玉猪龙”造型的出现,还可能由于受到当地当时玦形制作技术早已成熟并有本土传承的原因影响;
(9)三星他拉玉猪龙是一类猪首明显的龙,在红山文化一件特殊勾云形玉器两侧也曾发现猪首(参阅图八)。这类卷鼻待征传承至良渚文化(参阅图十一)。当然良渚文化的该类龙之其他鸮特征则是来自红山文化其他玦形龙的(参阅图五:1)。另良渚文化这类“玉猪龙”嘴上的菱形还与菱形太阳大气光象(鸮面上的喙根之上鼻赘区域,在附近鸮的面羽的背景下,可视为菱形。良渚文化神面中的龙纹经常予以表现,台湾故宫玉圭上的鸮神面也予以了表现。这类菱形还与太阳大气光象中的中心为真太阳的菱形可以拟合。于此良渚文化龙神面可以和鸮及太阳大气光象形成多重拟合。猪的吻上也有近似的菱形,从崧泽文化常州新岗陶猪上的太阳大气光象看,与菱形真太阳也可以拟合。由此知良渚文化龙首纹中的菱形或为鸮特征。从红山文化玦形兽面龙看,最好视为鸮的特征,从新岗陶猪图案看,可以视为龙首纹中猪部分的特征。或有两者特征互用的可能,这又是一种奇特的双重拟合。)拟合。尤为重要的是,红山文化玦形“玉猪龙”和其它C形真的有猪的成分的龙,在良渚文化龙纹中得以明确传承,而良渚文化龙纹又与神兽纹关联密切,这样就在红山文化玦形及C形“玉猪龙”与良渚文化神人首面纹之间建立起切实的文化联系,非常利于探讨古文化早期的高度关联性和系统观(参阅图十二);另红山文化这类玦形或C形“玉猪龙”可能还与常见的“单旋符”太阳(有时是幻日)造型拟合;
(10)把蛴螬、地蝼、地蜒和龙蛇及黄帝土德瑞兆联系起来,有可能是晚一些甚至是“五德终始说”出现时代左右的事;古代很早就有对于虫蛹等的崇拜,但是在“玉猪龙”上似乎并未表现出来。
7.本文所论的红山文化鸮文化主要崇拜明显包括短耳鸮,不过从那斯台C形有翼鸮看,也应该包括无簇羽或簇羽不显的鸮(有的鸮虽然有簇羽,但是在野外一般不显)。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表现的主要是拟合海内克弧的正视鸮之四羽翼和正面(双目、面盘)或侧视的鸮面(单目一侧面盘),具体是何类鸮,不易论定,取形短耳鸮的可能和背景会多一些。大甸子墓地彩绘牌饰及二里头等文化铜牌饰中鸮文化元素也是一样。
8.从红山文化“玉猪龙”及红山文化其他具有猪首特征的龙与良渚文化的关联看,良渚文化的龙应该主要来自红山文化,同时又融合了崧泽文化常见的菱形太阳大气光象元素,并且与良渚文化兽面纹有融合的趋势。良渚文化的神兽与太阳有关,这显然利于说明两文化信仰的太阳主题。又虑及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两鸮目面盘及四羽翼或单个鸮目、一侧面盘及四羽翼(表示侧首鸮))与商代早期饕餮纹的四羽翅及中心神兽的关联,可以说明中国古代太阳主题信仰的一脉相承特征。
二里头等文化牌饰鸮文化内涵举例说明——鸮文化鉴赏之二
注:
1.图示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神面有鸮目这一特征,叶舒宪先生早已提出(叶舒宪:《二里头铜牌饰与夏代神话研究——再论“第四重证据”》,《民族艺术》2 0 0 8年第6期)这显然是卓识;
2.整个牌饰与鸮相关的部分不只是眼睛,这是需要特别予以提出的;
3.该神面之“单旋符”目,承我在别的文章中所论述,不仅仅是鸮目,其中的旋臂及圆周应是鸮的面盘的部分纹路;
4.铜牌饰神兽面之”有旋臂双目”之外的造型,实际还对应鸮面的面盘边界面羽纹路带。是除了“有旋臂双目”之外的面盘部分,基本是面盘周边的轮廓;
5.神兽面部外侧轮廓下端内勾,实际对应鸮的面盘下端的纹路走向。很容易误认为是神面嘴巴的两颚;
6.神面的鼻子近眼睛处为近似“人字形”,与鸮的这一生物特征相符,鼻子前端略微内收,也有鸮喙生物特征的影子;
7.牌饰的亚腰形,不会是来自西方阿尔泰等区域的风格(当然以青铜为质地的板状造型,则应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曾经认为与太阳光柱、良渚文化玉璧之亚腰形坛台(经常为三层,实际为昆仑,在地为昆仑,与太阳柱有内涵和造型的关联)一类刻画符号有联系;
8.该鸮面神面上端是高冠还是羽翼,值得学术界进一步认真讨论;
9.该二里头文化牌饰神面具有典型的鸮面特征,又显然与太阳有关。其本质上应该具有在另一个世界保护死者。又由于鸮能沟通阴阳,来往两个世界,所以又具备起死回生的功能,当然由于这类神物也具有勇猛的特性,所以像有关文献记载和学者所言的那样能够避兵,自然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帮助死者避开更多的危险!
10.我认为二里头文化及夏家店下层、三星堆、齐家等相关文化中的神面铜牌饰及彩绘牌饰,应该都具有浓厚的鸮文化元素。包括商周时期的饕餮。上述文化中的绝大多数铜和彩绘牌饰中的鸮文化元素常见的有:鸮面盘纹路带、鸮面盘纹路带或及簇羽元素(在牌饰中往往表现为相连于“臣”形神目)、鸮目、倒“人”字形嘴(实际是鸮喙或一部分嘴,渐渐与神兽之上颚融合)。仓包包遗址有一件牌饰只有相连的双圆形,估计应是神面的双目,并且最可能为鸮目形。这种两目相连的现象在红山文化玦形“玉猪龙”上常见。大甸子墓地彩绘牌饰中也常见以单个目为主代表整个神面的现象(这些神像均包括鸮的元素),于此仓包包牌饰,可能考虑到表现空间所以把两目变化为顺着长边排列了。
大甸子墓地玉镯鸮文化内涵图解——鸮文化鉴赏之三
注:
1.大甸子墓地这一玉镯图像学术界讨论多年,有不少与龙关联者。实则非也。其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鸮;
这一鸮的造型具有明显的红山文化风格。这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具有明显的来自于红山文化或后红山文化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与大甸子墓地为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彩绘神面、彩绘牌饰中的神面所具有的浓厚鸮元素也是相契合的(当然这些神面中绝大多数还有其他神兽的成分);
2.该鸮表现面部附近羽毛的时候,用排线方法,突出了立体效果,这反映了古人的造型功力;
3.该鸮的以排线塑造造型和表示立体效果的方法,在赵宝沟文化小山陶尊表现各类神物的羽翅设计方法中已有诸多发现;
4.以鸮镯戴于腕,如影随身,显然有保护神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