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业只是人生无数季的一季

2017-08-22杜昌华

中国青年 2017年15期
关键词:财商人格大学

文-杜昌华

毕业只是人生无数季的一季

文-杜昌华

掘地三尺,必有清泉,只要这地方不是沙漠。

每个人的青春,本就是茵茵绿洲。

洗过一水的裤子,变形得像装运过十回石头的麻袋,裤管几乎缩到了膝盖处。秋风一吹,薄薄的裤管顺腿而上,越过晒黑的小腿,我只好一次一次放下扁担,对付那任性的裤管。

这是我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大学生活的起点。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是个木匠。十岁那年,我打造了一个给牛装草料的木笼子,喜欢把木料变成家具的过程。1980年我参加了高考,像片树叶般随着命运漂出了深山。

虽然如此,上了大学不必喜,没上大学不必悲。

人生考卷要用一生时间来应考。大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培养健康的人格,养成不断学习的能力,有足够的情商财商、专业技能应对人生的挑战,这是比高考更为重要的考卷。

花草四季都有开放,或在河谷,或在高山,植物尚且如此,人生又何必画地为牢?

真人格就如钢铁脊梁

我不知道大学四年到底改变了我什么。

日语早还给老师了,《现代汉语》《古典文论》《中国文学史》,早不记得长啥样了。也看过不少书,比如说《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一次暑假,我带了本《历史哲学》回家,邻居大哥拿起书翻了半天,说这上面的字我也认识,你上大学不过如此。

那时我看书和这位邻居差不多,只是跟书上所有的字打一遍招呼。现在才明白,有些书要用生命来读,内涵贫瘠的人,无法解读文字背后的密码。

我现在的生存技能大多来自大学毕业后的拼搏实践。

比如天南地北地跑,采访各式各样的人;比如对着一屋子人,确定一篇报道的角度和主题,怎么做一个尽职的好记者……这些本事大学都没有,我们班有十位女同学,四年里我只和两个女同学说过话。

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前行,才渐渐清楚,生存能力也有它的上升规律。如果要为毕业生开列一个课程表,我提个小建议——

第一课,人格课。有了健全独立的人格,人生才能经得起风雨。

有个16岁的女孩,被命运迎头痛击。她的父亲被上司诬陷挪用公款跳江自杀,哥哥当时在清华大学就读,留学梦破灭,绝望自杀;母亲一病不起,悲惨离去;大姐在母亲入殓时,上吊自杀……一个月之中,她连续失去四位亲人,何其痛也。但她没有倒下,带着亲人未圆的梦活了下去,35岁时成为金陵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叫吴贻芳。

吴校长用“厚生”作为校训,立意为“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丰满”。同时,她认为人格教育对培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一个能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人必先具备健全的人格,而人格教育的实现,贵在“慎之于微”。

我也曾孤独地夹着书本在大街上行走,有闲空时就会舔舐自己的伤口,自怜自艾。直到读到她的故事和理念,影响我至今。

那么,健全的人格还包括什么?北大教授饶毅曾经这样理解:

“当你们加入社会,会看到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的更多弱点和缺陷,可能还会遇到小难大灾。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

这不是:自恋、自大、自负、自夸、自欺、自闭、自怜;而是:自信、自豪、自量、自知、自省、自赎、自勉、自强。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也用亲身经历,讲述了独立健全人格的魅力。

她15岁就去美国学习,每周都会收到父亲的来信。她欣赏父亲追根究底、脚踏实地的作风,又学习母亲和祖母对生活的孜孜不倦:

“母亲从台湾到达美国时已经五十几岁,每天都去学校学英文。60岁觉得孙子们需要司机,就去考驾照。那个时候我们住沃克莱附近,她常常煮饭给不太富裕的中国留学生吃,让人们很感谢、很温暖……我祖母九十几岁了,把我家花园都变成了菜园,然后把这些菜拿给亲戚朋友吃。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坚毅,看到了人的价值。”

真人格就如钢铁脊梁,才能撑起可能变幻莫测的一生。

掘地三尺,必有清泉,只要这地方不是沙漠

第二课,自我认知,自我规划。

有人到商场买衣服,转了五个小时,看了一万件衣服,最后空手而归。不是商场衣服太少,是缺少自我认知,不知道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

买件衣服都要认识自我,何况走人生?毕业后,我们在社会摸爬滚打,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很难找到一条发展道路。

上天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藏有金饭碗,“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但发现这个技能有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如草蛇灰线,深藏在祖辈几代人的基因中。现在有些年轻人来找我谈人生,我会把他的骨头皮肉捏一遍,再把他的家谱家史读两遍,然后才敢开口。

我算是幸运,早早发现自己的技能是写作,在老家放牛时,作文都会被老师当范文读,至今写字为生。也许我留有杜甫的一些基因?虽然54代过去,那基因最多剩下万分之一。

而你擅长的技能是什么?码字,绣花,修电脑,还是造飞机?

有一个年轻人,跟我讨论过无数次人生,他总是迷茫。我发现他练字弹琴都只练了三五天,写公号就发了寥寥几篇,工作没有超过半年就跳槽……他对什么都没兴趣,因为缺乏自信,不知道来到人世有什么意思。

我说,你喜欢干什么?他说跑步。我说你徒步去一趟天津再走回来,你要能做成这桩事,我们再谈其他。他真的徒步去了天津。归来时,他的脚都走出泡了,可是眼睛里有了亮光。他说,原来不放弃这么难,但坚持下来就会觉得自己还行。再以后,他找了份跟运动相关的工作,什么不说,踏踏实实干到了现在。

掘地三尺,必有清泉,只要这地方不是沙漠。每个人的青春,本就是茵茵绿洲。

人格的健全,自我认知的实现,能力的提升,都不是在大学就能完成的。当我们真正扎根于社会,为了生活奔波时,我们才能逐渐完成对社会、对人性、对自我的认知,把技能和境界逐渐统一起来。

我跟你可能相隔一个太平洋

我认识一个四川人,她是巩俐的大学同学,开书店卖书。我问,你为什么没有去一个文艺创作的稳定单位?她说,我的兴趣是自己创作话剧,但没有钱,这些都是幻想,我先得学会赚钱。

在某种程度上,金钱也是一种思想,是对物质世界控制能力的数量化表现。对金钱的态度,能具体呈现一个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逆商等。尤其财商,不是通过培训、教育能得到的,而是通过精神世界与商业悟性的养育、熏陶、历练出来的。

芸芸众生,忙忙碌碌,各行各业其实都有内在的逻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个人禀赋、生存环境不同,有的人敢于自我规划,敏于发现机会,善于利用资源,做事成功几率更高。这样的青年和我们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彼此在中途就会出现巨大差距,到终点可能就相隔了一个太平洋。

这就是财商逻辑。财商不是让我们拜金,而是让人能够拥有财富自由,从而拥有更豁达的人生,做更多改善世界的事情。总有一个时段,年轻人会羡慕那样的生活——开着豪华跑车,住在价值上亿、可以俯瞰大海的别墅里,可以整天冲浪、整晚派对……但是,这样的生活重复一周,就会让人厌倦,因为看上去像个彻头彻尾浪费生命的傻瓜。

所以,我们看到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的慈善举动,就会理解财商只有跟情怀结合在一起,才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大学校园只是人生大学中的一间小教室,我们要上的课太多,这辈子余下的课程,自己给自己打分吧。

责任编辑:陈敏

猜你喜欢

财商人格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莆田市妇联助推财商知识进校园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求学的遗憾
财商教育在小学
儿童银行:财商教育的情境式“读本”
孩子需要财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