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生态农业形成机理研究

2017-08-21刘学建

大经贸 2017年7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生态农业

【摘 要】 本文以江苏句容戴庄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戴庄村是如何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戴庄的统分结合经营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力要素、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粘合剂——亚夫和“亚夫精神”这五个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并提炼、总结戴庄经验并分析这一经验的可推广性及可提升性。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生态农业 可推广性

一、研究背景

农业发展是整个小康社会建设的短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2013),“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因此,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是当前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中国农业如何发展?当前有两条主要的途径: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其中,由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二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由一产向三次产业的交叉融合发展,延伸农业的价值链。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所以农业必须向着现代化农业发展,通过产业融合强化自身,而生态农业契合《意见》所提出的要求,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的生态格局。

在农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交融发展,到底能否实现农民共同致富的目标呢?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但是,江苏句容戴庄村走上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共同致富的新路。本文试图揭示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的内在机理,并试图总结经验,分析其可推广性

二、生态农业形成机理

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力要素、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以及粘合剂——亚夫和“亚夫精神”这五个方面分析戴庄村是如何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戴庄的统分结合经营方式,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基础,变后发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为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生态农业并逐步形成全产业链。在欠发达的丘陵山区,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要将这一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持续的现实生产力,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生态农业形成的条件之一,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以及制度的调整。传统农业往往技术手段落后,物质装备落后,生产方式还是主要以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劳动率低下,并且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或者没有文化,忽视人力资本投入,很少或没有专业分工,农民生产主要靠经验。但是,生产关系调整后,通过体制创新,建立专业合作社,以村社合作的方式将农民和整个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可以利用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示范引导,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这也是提高生产力的一种方式。专业合作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为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搭建了组织平台,为生态农业的形成铺好道路。这样的村社合作是农村基层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符合当时戴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既使农村基层组织找到了更好地服务农户、组织农户、致富农户的新抓手,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落后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才匮乏、资源匮乏和利益矛盾尖锐等突出问题,因此,村社合作所带来的互补、互促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生态农业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谋划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问题,利用市场机制只会加剧两极分化,唯有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投入的重点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同时要注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这样资本才能流入农业,才能转化为生态农业形成的动力。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态农业得以形成的又一重要条件之一。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业合作社要有效运作,必须坚持把入社农户利益共享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根据当地生产力发展要求,将合作社的“统”与农户的“分”两个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将多数农户的集约化生产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等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销售这一环节上,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网上销售也成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戴庄经验”可提升性研究

戴庄村从欠发达逐步走向发达所形成的“戴庄经验”,是赵亚夫同志、科技团队和地方政府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变革生产方式和调整生产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结果。同样,随着戴庄村生产力发展发展水平的提高,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可能会出现新的不适应。对此,建立在改变欠发达面貌基础上的“戴庄经验”就需要作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1.积极稳妥引入新的生产要素黏合剂一资本。在戴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时,为了使戴庄低收入户迅速实现脱贫的目标,同时也为了弱化市场机制对农村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亚夫精神”和政府支持成为联合戴庄村各种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尤其是在组建专业合作社时,没有采用市场的办法,由农业龙头企业(资本)牵头发挥主导作用,而是建立了“村社合一”的体制、“政府+农业科研专家+农户”或政府主导的组织架构,以及以保障中小农户利益为核心和“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运行机制。这些制度设计非常符合戴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对戴庄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共享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带有很强计划性、组织性的体制模式在生产领域的功效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克服农户分散生产所带来盲目性、不经济性等弊端有很好的作用,但这种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应市场需求。由于农户所生产的产品(有机稻)都是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的,所以,合作社能否有效地作出市场判断、发现市场并成功将农产推销到市场上去,将关系到合作社能否有效运行,最终关系到每个农户的切身利益。这里不只是一个产品销售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下一步区域要素能否有效整合的问题。

2.大力提升合作社運行机制的灵活性。在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起步阶段,合作社“村社合一”的体制、“政府+农业科研专家+农户”或政府主导的组织架构,以及以保障中小农户利益为核心和“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合作社运行机制,是与当时的戴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体制、组织框架及其运行机制与政府对接非常有效,但与市场对接缺乏适应性、灵活性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从村组织与合作社之间合作的层面看,合作社属于市场组织,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村组织虽然是自治组织,但目前地方政府却要求对进入合作社管理班子工作的的村干部参照公务人员进行管理,他们在合作社所开展的工作不能领取任何报酬。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合作社就会因激励医乏而导致运行效率不足,村组织与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也难以持续。

四、“戴庄经验”可推广性研究

从“戴庄经验”的形成机理和“戴庄经验”的可提升性的研究表明,戴庄发展生态农业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戴庄经验”自身也必须发生变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原来先进的生产关系也有可能成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推广“戴庄经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些条件越具备或越相近,则“戴庄经验”的推广性就越强,否则,就越难推广。从动态的角度看,在其它区域推广“戴庄经验”时,也必须根据自然条件尤其是社会条件的变化对“戴庄经验”,进行升级改造。而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 张富强,李凡.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模式选择与政府管理研究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J]. 农业经济,2016,05:39-41.

[2]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2): 18-22.

[3] 温涛, 冉光和, 熊德平. 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 经济研究, 2005(9):30-43.

作者简介:刘学建(1991.4-),男,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扬州大学商学院在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生态农业
旅游“井喷”带动生态农业“泉涌”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关于大力发展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的思考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