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战略管理中的计划学派
2017-08-21孙芮琴胡述芬刘彩凤闵旋
孙芮琴 胡述芬 刘彩凤 闵旋
【摘 要】 战略管理理论纷繁复杂,学派众多,且现代战略管理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更新的阶段和形式上,但作为战略管理理论学派先河的其中之一,计划学派,仍然在诸如战略管理理论,思想及分析方法方面留下自己的痕迹。本文在总结归纳他人的文献基础上,对计划学派进行了简单的述评,对我国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及实践有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战略管理 计划学派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是企业管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管理学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演进而来的。1965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安索夫的《企业战略》一书的出版,代表着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开端。1972年安索夫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此后,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诸多专家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著名战略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等在《战略历程》一书中认为,在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十种观点影响深远,主导着战略管理思维,被称作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每一个学派都有其鲜明的战略观点,最早兴起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侧重战略应如何明确地表述,属于说明性学派。其中,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强调计划人员是战略制定的主角。本文在总结归纳他人文献的基础上,对计划学派的渊源与发展,主要观点,并对其贡献与局限作一个简单的述评。
一、计划学派的渊源与发展
计划学派与设计学派的兴起大体相近,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计划学派最初是以设计学派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它与设计学派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其最有名的代表作是由H·伊格尔安索夫于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其中心特征是“正式化”,即正式化的程序、正式化的训练、正式化的分析。在计划学派中充当战略家或战略制订者的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计划人员或可直接与最高领导者联系的战略计划部门的专业人员。有关计划学派的出版物和实践活动在70年代曾达到一个高峰,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之后在80年代受到定位学派的冲击。
二、计划学派的前提条件、主要观点及模式
计划学派是战略管理由经验向理论、由一般向一般进化的过渡阶段,计划学派既包含了许多经验性的认识,又包含了某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比如SWOT分析法、“情境计划法”等。安索夫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第一,产品与市场范围,即确定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产品与市场地位;第二,增长向量,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趋势;第三,协同效果,即大于由公司各部分资源独立创造的总和的联合资源回报效果。在各业务间存在资源、技术、管理和价值链活动的各环节间的匹配关系时,可以实现各因素的联合、共享和节约,产生2+2>4的效果;第四,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及其产品和市场所具备的不同于竞争对手的能够为企业莫定牢固竞争地位的特殊因素。这不仅发展了战略理论,而且对当时西方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至现在的企业管理都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战略要素的内容可以看出,计划学派将市场环境,定位,内容资源能力作为战略的出发点。计划学派的前提:第一,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该规划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采用核查清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由分析技术来支持;第二,原则上由首席执行官来负责整个战略进程,实际上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来负责;第三,由正式的进程得出的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
计划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这个正式的过程由若干步骤构成一个“战略规划模式”,主要步骤包括:第一,目标确定,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定相关的战略选择;第二,外部审查,即对组织外部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环境进行评估;第三,内部审查,即对组织的优势与弱点进行审视;第四,战略评价,对若干个战略而不是一个战略进行细致描述,评选出一个适用的战略;第五,战略运用,战略被分解成许多子战略,或按不同时间加以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等级区分的战略计划体系;第六,为整个过程制定计划。
三、计划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一)计划学派的贡献
计划学派对正规化分析的要求使它更适合于比较稳定的环境和比较简单的组织。一方面,计划学派在最大程度上追求战略决策的正规化、条理化。相比较设计学派那种简单明了的战略形成框架,计划学派列出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步骤和必须考虑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斯坦纳、艾考夫等人的推动下,该理论进一步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的联系等概念和研究方法,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此外,计划学派中提出的计划人员对于战略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设计学派强调主要领导人的作用,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员工的集体智慧,提高员工参与对企业战略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计划学派的局限
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对于同样以环境为基点理论的计划学派,认为环境是静态和简单的,是可以加以描述和预测的。它和设计学派都是强调对环境的适应,而企业自身是很难改变环境的。一般认为个别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西方更有学者认为,环境是不可预测的。这样所带来的不足之处有:(1)、计划学派没有对企业将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进行分析与选择,它是从现有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必然会导致企業所追求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而且,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忽略自身潜力和能动性,进而失去企业成长的机遇,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领导者的。(2)、计划学派没有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忽略了组织和文化要求,使制定的计划很难符合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同时也容易导致战略的僵化与反应的迟缓,尤其当面对快速变化,难以预测的环境时,使得企业不能进行迅速而适时的调整。(3)、计划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理性的假设。然而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非理性思维的因素,比如面对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数据和时间限制,还有制定战略的计划人员,他们的主观思维等,这些都会影响战略制定的过程。
(3)、计划学派中存在着思考与行动、战略与执行、制订与实施的广泛分离,缺乏动态联系,这无疑对企业中的计划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很可能导致制定的战略得不到实施,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贺永方,朱春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学派评述[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2] 干勤.说明性战略管理学派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
[3] 邓华北,张阳.设计学派与计划学派—战略管理学派化的开始[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
[4] 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6] 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2).
第一作者:孙芮琴(1992.04),女,汉族,安徽肥西人,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