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尝试
2017-08-21胡燕玲
胡燕玲
【摘 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专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结合。文章探讨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选用教材、考试方式、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改革尝试,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作过程;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院校。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然而,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当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却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区分度不明显,仍然沿用以知识为中心构建的学科体系课程,以是否完成知识的积累作为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评价指标,这已经不适用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最近,教育部对地方高校应用技术型的转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按照岗位来对接。这也决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将成为下一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面临的障碍
1.1 课程设置与工作过程衔接不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包括通识基础课类、专业基础课类、专业课类以及实践实训课程类。通识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本科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事先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该类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以适应将来工作要求。但是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按工作导向开设,缺少与企业衔接,实践课时不足,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不适应社会需求。
1.2 缺少以工作导向为基础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与之适应的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的具体化,是实施教学的重要中介。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没有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更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专业课的教材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实践技能的讲解;理论与实践比重掌握不好,要么理论知识深奥难懂,要么实践内容只是操作手册。目前急需一批与时俱进,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用性教材。
1.3 考试方法不适应人才培养要求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试方法一般在期末进行,以笔试为主,期末笔试过了,这门课程就合格了。这种以结果定一切的考试方式,导致学生不重视日常学习,只注重期末突击。学习是一个过程,应该注重过程的学习和考核。应用技术型人才应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习效果的考核如果一味追求结果,容易滋生很多问题,比如考试作弊等。因此,考试方法应该改革,不应该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
1.4 实践教师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
我国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多是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或专科学校合并升级以及独立院校发展而来的,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来学校保留下来的,有些老教师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缺少实践教学必需的能力和经验,不能达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标准。新招聘的教师存在重学历轻实践的现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招聘的多是普通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从事教学,显然是缺乏实践经验,而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在这方面我们的职教师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企业工作时间长,实践技能强的人由于学历低,是踏不进高校门槛的,即使进入高校也是没有编制的。实践教师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面临障碍的改革尝试
2.1 加强与工作过程的衔接,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际动手应用能力,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加强与工作过程的衔接,突出实践性,增加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对于通识基础课:我们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育部规定通识基础课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同中求异,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注重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对于专业基础课:我们改革应该突出与职业的衔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精减课程内容,不同课程相同内容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突出知识点,强化技能设置,可以开设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做到内容浅显易懂,内容要新,要实用。对于专业课:设置时要体现专业特色,与未来职业相结合。专业课是支撑专业发展和体现专业特色关键性课程,必须根据未来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精心选择,注重课程质量,设置专业课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对于实践实训课:首先应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工作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细化工作核心能力指标,构建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其次,加强与企业沟通,构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的立体实践教学平台,聘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师傅来校内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也可以采用订单式模式,派学生到企业去实践。最后,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增加专业素质拓展课,专业素质拓展课:设置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企业实战,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模拟实战大赛,互联网+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战经验,为就业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2.2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编写选用合适的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或技能要求,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来组织和设计教材,教材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基本理论知识够用就可以,不强调难度和深度。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那么,教材的選取必须体现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实践的运用。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需要,实践运用又体现理论知识,二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这种理论与时间相配合的教材,应是知行融合的教材。我们应该编写和选用以任务驱动为方式,以实践需要为主导,体现知行的内在统一的教材。
2.3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特别强调工作过程的重要性。考试方法的改革,就应当适当减少期末理论考试的分数比重,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的方法可以选择随堂测验、社会调查、作业、提问、讨论辩论、实验(实训)、观察等灵活的考核方法,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
2.4 加强高素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任职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科研以及教学实践能力,还在具备在专业技术领域的特殊专业技能,这体现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我国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师资的评定标准不能与普通研究型大学一样,要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育特点,注重实践能力。建议单独设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评审机构,招聘与评比条件、职称设立方面单独制定标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除了学历学位要求外,必须有至少一到两年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在教师来源渠道上,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稳定工程,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在新培养的人才中,要以高级的职称人员和研究生为重点培养对象,同时注意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较强应用能力或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重点引进和培养学科专业带头人,结合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和需求,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专注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弥补应用型本科院校现有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展海燕.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5).
[2]孙慧平,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2).
[3]杨喜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应用的局限性分析[J].职教研究,2011(1).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