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penStack,7年不痒

2017-08-21宋辰

计算机世界 2017年31期
关键词:上云开源华为

宋辰

一年间,OpenStack基金会成员从4万增长到8万,几近翻倍。而一年以前,那4万成员的数量,用了6年时间。人们常用“七年之痒”来形容婚姻中出现的疲态,而从OpenStack问世至今的7年来,这项开源技术和它的众多拥趸们依然处于“情感上升期”,OpenStack正在逐渐变成一种使用规则。

来自OpenStack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OpenStack已经在超过78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中使用,管理着超过500万个处理器核心,全球50%的财富100强企业正在使用OpenStack。回到中国市场,OpenStack正在加速落地,仅去年一年,OpenStack的部署数量就实现了44%的增长。

“2021年,预计我们市场收入会超过67亿美元。”OpenStack基金会主席兼SUSE行业创新、新兴标准和开源总监Alan Clark信心满满地表示。

OpenStack成员数量为何出现暴增?在全球和中国的OpenStack市场都翻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开源社区又会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在OpenStack Days China 2017上,《计算机世界》报记者分别采访到了OpenStack基金会执行董事、英特尔开源技术总经理,以及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中国银联、人民日报的OpenStack用户代表,让他们来一一解读关于OpenStack的那些事儿。

第二代私有云到来

OpenStack作为一个开放的云计算平台,问世7年来,“持续增长最核心的一个原因是,任何一个业务、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计算力。过去几十年最为迅速的变化就是各行各业都非常依赖于计算和存储能力。”OpenStack基金会执行董事Jonathan Bryce表示。

Jonathan强调:“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企业需要更具成本效益的、更为创新的且符合多样化需求的云计算平台来支持不同业务应用的工作负载,为其业务创新提供动力。”

OpenStack的出现不仅让企业也对云端的工作负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迎来了云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即第二代私有云的到来。

在私有云领域,将迎来三个重大的变化。第一个是云技术本身。在OpenStack从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向为创新想法而生的开源基础设施转型的过程中,与容器、Kubernetes、机器学习相关的更多开源技术紧密合作不仅有助于未来分布式基础设施的构建,也将加速OpenStack在更多行业、企业应用,满足其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OpenStack用户两年一次的调研报告显示,45%的人使用Open Shift或者Kubernetes,因为这些技术是可以拼接和整合的。

另外一个趋势是开源技术部署更加便捷、成熟,同时有更好的、便于使用的生态系统,充满活力而且极具动态性的社区,也是能让公司能够快速采用OpenStack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变化是,当用户使用OpenStack的时候,早期很难找到一些有才华的工程师能够在OpenStack的云上进行开发,但是现在工作越来越简单,技术难度越来越低。现在有更快的服务和技术可以使用,

一方面计算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开源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全世界有大量公司都参加到了开源项目中来,在为开源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进行贡献。这代表着这些技术不再属于某一家公司、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个社区,它们为所有人拥有,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开源社区之间彼此团结合作,分享这种技术,将不同的技术联合在一起,让它发挥出更大功能,在商业开发领域发挥出更大作用。”Jonathan说。

面向未来,OpenStack需要三大创新

市场分析机构 Garter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将有 260 亿台物和设备实现互联,远超目前 PC 和智能手机总和,英特尔则预估这一规模将超过 500 亿台。咨询顾问公司埃森哲发布的调研报告预计,2020年物联网市场将达到1630亿美元,2015~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8.1%。

展望未来,物联网显然有可能成为数字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基于广泛的互联网连接设备和最终数据流的新业务模式。随着这些互联设备的使用,它们每分每秒都在生成大量数据。“一台自动驾驶汽车它每天將生成1 PB的数据,智能工厂、智能医院生成的大量数据将对数据中心以及边缘计算产生巨大影响,也会进一步的颠覆数据中心行业。”OpenStack白金董事、英特尔公司软件与服务事业部副总裁、英特尔开源技术总经理苏义德表示,“开源社区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来打造更现代化的SaaS服务,这样才能让基础设施更好地处理即将生成的大量数据。”

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OpenStack还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创新。

第一,生态创新。现在的OpenStack更多地还是聚焦在OpenStack本身,甚至在私有云本身的生态上,包括自动化运维或者自动化部署等。目前这些生态上,离亚马逊、微软上面的生态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提升OpenStack本身的自动化运维,真正帮助企业客户在各种云化之路很好地转型。

现在的私有云业务能平滑切换到公有云上还是困难重重,首先需要解决标准的问题。在私有云、公有云、NFV上,面向各行各业的统一标准要定义下来,到底什么是核心能力。这个定义下来之后,包括上面的参考架构,面向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负载,有可能是传统的Web应用,有可能是数据库应用,大数据应用,每一种应用对API的要求都不一样,我们需要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把这种定义确定下来。

第二,架构创新。未来随着AI、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在云端,甚至需要云、管、端这三端的协同发展,我们需要整个架构做一些转变,在云端我们集中数据中心,在网络一侧强化软件定义的软件能力,端侧包含了边缘计算这些能力,这三个方面怎么更好地协同,是应对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第三,技术创新。目前通用的计算能力,可能无法满足现在AR/VR能力的需求,在物联网领域,FPGA、GPU的芯片已经出来了,但因为传统的计算能力无法满足了,原来更多以计算为核心,慢慢以数据为核心了,海量数据处理的时候通用计算无法快速调度,满足AR/VR、AI的诉求,还要通过异构计算能力来支撑。

案例

中国铁路总公司云计算转型

中铁的云计算转型就是OpenStack应用的典型案例。中国拥有铁路运營里程12.4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中铁的业务覆盖全国18个铁路局、2000多个站段。每天运送旅客平均800万人,高峰时间平均每天运送旅客1200万人,平均每天运送货物750多万吨,是实体经济中名符其实的业务一年356天7×24小时永不间断。

2014年,中铁决定基于OpenStack研究铁路行业的“铁信云”产品,从2015年发布第一个版本,2016年底开始使用,现在已经进行生产部署。“开发过程中,每个版本的发布要经过1200个测试用例。今年生产部署的时候,从1月16日到2月28日我们花了40天的时间进行了14个测试用例,为了测试产品的性能边界在哪里。目前,在第一期项目的800台计算节点上达到了10万台并发的规模,”中铁信息技术中心技术支持部部长高明星说,基于OpenStack的铁信云产品,承载了包括客运、货运、调度、机务、公共基础设施平台。铁信云二期项目预计2019年建成,项目规模约1000个节点,将承载铁路的电子客票、北斗服务、经营开发、大数据服务等20个多个应用。

云计算给中铁带来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实现了灵活支撑业务,过去一个系统上线需要等很长时间,现在分分钟就满足要求;设备利用率大幅提高;优化运维管理;总体拥有成本降低,如果将中铁数据中心既有的1600台PC服务器和75台小型机全部迁移上云,据测算,电力可以节省46%,再加上空调制冷的节省,电费支出可以节省五六百万元。

中国银联云平台落地

“中国银联在2016年交易额已经达到72.92万亿,超越VISA、万事达,成为了中国最大的银行卡组织。这么庞大的业绩,其中一个功劳就是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平台。”中国银联电子支付研究院计算研究员祖立军说。

2012年,银联实现了OpenStack云平台在生产环境的应用落地,此后的两年分别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如自动伸缩、热迁移以及相应的核心应用的承载。

“我们在自己的生产环境中也应用了自己的Jboss、Linux、MySQL,我们不仅采用了OpenStack,更多是对开源的全生态的支持,我相信这也是未来OpenStack在传统机构、在金融行业长期应用的一个重要关键要素。”祖立军说。

金融行业云平台最显著的特征是网络区域的划分细致且多样化,安全隔离特别多。关于未来金融行业的技术演进,祖立军表示,还是要以网络为突破口。“金融行业有两级三中心,尤其是在中国,所以跨数据中心SDN解决方案是未来的研究方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金融机构希望未来的负载均衡、防火墙更多用到通用平台,所以,分布式的NFV也是未来的方向。目前银连正在探索开源控制器的应用,比如ODL,我们希望能有更深度的开源应用方案。”

对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来说,产业特点不同,走向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也不一样,有些是交互系统上云,有些是洞察系统上云,有些是开发测试系统上云,不同的企业上云路径一定不同。这个过程中,服务商和设备商应该匹配客户的诉求,在不同的路径上我们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媒体云

媒体融合不仅是生产方式和媒介形态的一种转变,更多地还是向移动互联、社交网络、新兴媒体传播渠道的拓展。这都需要依托强大的信息采集、存储和分发能力,包括先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而云计算就成为了现阶段的最佳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社的媒体融合之路的复杂程度十分具有代表性。媒体云产品经理周若芸表示:“在OpenStack部分我们与华为合作,OpenStack完整的生态与开放环境也是促成这次重要合作的原因之一。基于基础框架我们还实现了软件SDN、异地灾备以及多活等,并且为报社内部的各个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私有云服务。”基于OpenStack的媒体云在IaaS平台,在自助、池化、弹性、安全、易管理、易扩展方面成效显著解决了内部资源重复浪费的情况,大大简化了IT基础设施的部署与管理,缩短了业务上线周期,并且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了业务性能和用户体验。

媒体云解决了人民日报庞大的历史数据应用难题,这些历史数据既包括人民日报本社的数据,还有地方党媒、各大媒体的所有数据都存在人民日报社,这样庞大的历史数据运用只能在云计算时代通过大数据进行更有效地挖掘。同时媒体云还解决了资源重复浪费的问题,因为人民日报社旗下有百家企业,每家企业几乎都存有一些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机房,重复的机房资源建设是很大的浪费。同时,媒体云还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整体的媒体云着力于打造媒体一站式的产品服务平台,提供具有媒体特色,适合媒体发布的IaaS、PaaS、SaaS、大数据等服务。

“基于OpenStack开放架构,华为提供了面向各种企业的不同上云路径,有华为的公有云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在和世界领先的电信运营商,比如德电、沃达丰、中国电信合营公有云。我们的私有云、公有云是同一个架构和生态,把OpenStack的开放性发挥最大,真正让很多企业上面的私有云的应用无缝地嵌入到公有云,公有云业务也可以嵌入到私有云,企业未来上云可以有多云路径选择。”华为OpenStack和Container开源生态总经理蒋晓黎表示。

华为在OpenStack一直有长期投入,截至到目前累计贡献代码250万行。我们在OpenStack上,华为也跟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围绕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做创新,截至到现在有12000个渠道合作伙伴,有5000多个公司在华为的混合云解决方案FusionCloud和华为公有云上。

猜你喜欢

上云开源华为
高速公路视频上云架构及视频智能分析
高速公路视频上云工程建设浅析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自然资源应用系统“上云”研究与探讨
华为
企业上云成数字化转型必经之路
大家说:开源、人工智能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