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专业硕士发展策略
2017-08-21马勤阁
马勤阁
【摘 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地方高校应着力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重点培养大批专业技术型硕士人才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前高校轉型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应重点从办学定位、课程体系、导师队伍、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围绕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地方高校;专业硕士;转型发展
为适应我国经济变革对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强烈需求,我国自2009年起开始逐步增加专业硕士招生指标,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这是完善专业硕士教育体系,实现内涵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4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便明确提出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地方新建本科高等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着重发展专业硕士教育,要引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一些需要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对转型认识不到位,没有理解转型目的和重要性,对是否转型还处于彷徨阶段。因此,在当前高校转型大背景下,研究地方院校的专业硕士发展途径,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地方高校专业硕士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不高
众所周知,一线城市或省会高校无论是在地理位置或是办学资源方面都优于地方高校,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办学条件的高低,而办学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源质量的好坏。例如,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没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加上当地人口稀少,造成西部地区高校出现“生源荒”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当地高校的生源质量。尤其是那些刚获批的专业硕士授权单位,经常出现第一志愿无人报考的现象,所招生源大多为调剂生。通过对历年所招硕士的生源分析,地方高校所招的硕士研究生,大多为在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很少,造成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1.2 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偏移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制定了“转型发展”的政策,但一些地方高校对“应用型”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经常把“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搞混淆。这种对“应用型”的理解不全面,必定会影响对“转型发展”的理解[2]。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前提,也是制定培养方案的重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通过相应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来衡量。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二者的课程设置区分不大,任课老师的授课思路基本相同,实践训练与行业需求存在错位;对学位论文要求基本沿用学术型评价机制,从而造成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没有太大差异,未能真正充分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理念。
1.3 实践基地建设薄弱,产学研结合不深入
专业硕士学位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相对于硕士学术学位而言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硕士学位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3]。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与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基地。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薄弱,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能承担的教学任务少,并且管理及运行机制不健全,高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彼此联系不够紧密,缺乏有能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实践学习。同时,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尚停留在表面,常常局限于企业提供实践的层次,很少让学生参与项目合作研究,有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只是徒有表象,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
1.4 “双师型”师资队伍欠缺,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完善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和条件。目前,我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师资队伍构成上还没能实现“双师型”构建。一些教师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还不太了解,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出现课堂理论和社会实践不对接,不能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大部分教师能够顺利胜任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但是在满足企业实践过程中对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殊要求中却存在不足。调研发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实践型教材,在课堂上仍采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使用的教材,造成了教学内容与专业实践相背离。由此可见,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材建设与当前我国的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因此,亟需编写高质量的、实用性较强的、与专业相关的教材来满足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 地方高校专业硕士转型发展策略
2.1 厘清专业硕士教育定位,制定特色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性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发展学术硕士教育的同时,要着重发展专业硕士教育。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是我国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宄生教育在制定培养目标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特色。制定培养目标要结合实际情况,除了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之外,还要符合各专业学科的特点。要明确的是“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培养定律。我们知道,专业硕士研宄生教育具有职业属性,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其主要目标是向社会特定部门培养的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2.2 重视专业能力,关联职业需求
顾名思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经过一定时间有计划地训练而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和实践能力,它根据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我国专业硕士研宄生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社会实际领域,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同时,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目标也要及时进行调整。首先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地位和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突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4]。当前,经济的全球化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始终是根据市场需求而得出的,一旦社会需要某一类型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政策就应当作出及时调整,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专业性高层次应用人才。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
众所周知,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队伍的水平的高低。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师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了解企业情况和行业背景。因此,任课教师在加强学术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5]。因此,地方高校建立“双导师”制度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的重要一个环节。目前,“双导师”制度常常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即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学生的培养工作。由校方理论学习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进行共同指导。“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更加突出了专业硕士研宄生培养的专业实践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实践基地
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高校要不断深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培养体系,更新培养模式,借助校企实践平台,发挥高校之力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创新。企业要加强科研项目的合作,结合自身企业和相关产业需求设立科研攻关项目,以校企合作项目为纽带把校内外导师紧密结合起来,让校内外导师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加精心的指导[6]。例如,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定制式”办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做到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还可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成立产学研合作联盟,使区域性成员单位在该联盟中实现师资培训、企业锻炼、仪器共享、实践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7]。
3 小结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工程。它是实现高校与地方共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形势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高校自身快速转型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当在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分析,借鉴国内外高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发展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充分结合地方高校具体实际,在推动自身转型的过程中推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愛.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6,2:1-2.
[2]张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25-27.
[3]苏建福,于宝堃.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1,22:228.
[4]吴继军.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以贺州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7,3:62-64.
[5]高文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59-61.
[6]郑文轩,杨瑛,孟婷婷,吕津.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176-177.
[7]伍鹏.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5,6:68-71.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