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个性 培养大学生特殊就业竞争力

2017-08-19杨祖恩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3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个性大学生

杨祖恩

摘要:“就业才是重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大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在就业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学历不是通行证,能力才是过路条。有基本能力会干事可以找到工作,有核心能力会干事容易找到工作,有特殊能力干得好事找得到好工作。个性,是一个人特殊能力的内因,是根本。培养大学生的特殊能力需要帮助他们科学认识个性,需要搭建平台帮助他们解放个性,需要营造氛围支持他们彰显个性。

关键词:大学生;个性;特殊能力;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3-0054-03

王维克是华罗庚在金坛县上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当时,有人曾慨叹:“好学生都外出求学了,留在金坛的都是蹩脚生!”王维克却说:“华罗庚就是个人才!”有个老师笑着说:“你看华罗庚那几个蟹爬的字,能算人才?”王维克先生回答:“看来华罗庚成为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怎么能从他写的字上看出来呢?”这个故事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特殊人才是具有特殊的个性优势,即潜能。二是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认识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优势,彰显学生的个性,培育优秀的人才。

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中指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1]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而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具有特殊才能的优秀人才才能胜任。就业,学历不是通行证,能力才是过路桥。高等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大学生获得学历,更应该帮助他们获得能力。人们常说,天生一人,必有一路。因为“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路。”[2]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爆炸、成指数规律增长。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成为方方面面的专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往往只能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有所建树。大学毕业生要想占领高质量就业岗位,就必须具有特殊的才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除了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应该帮助大学生挖掘优良个性、解放个性、彰显个性,培育大学生自身的特殊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就业,是大学生上大学(包括硕士、博士)的最终目的。就业,仅有学历是不够的,学历只是证明曾经学习过。就业,必须具有能力,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有能力能干事找得到工作,有高质量的能力才能找到高质量的工作。正如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所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决定命运、能力决定价值、发展决定空间。”能力,是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能力有时是指一个人在当前发展阶段上已经具备的现实的能力;有时则指一个人在现有发展的条件下,经过进一步训练,渴望达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从而也成为一个人活动成功的预期的潜力,即潜能。潜能是由先天素质提供的,并受到先天素质的限制,被人的个性所影响。个性,是一个人比较重要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性格等。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适合于多种活动要求的各种认知和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特殊能力,是指各行各业、各个学科领域本身所必需具备的独特的能力,是适合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就业能力就是人们通过学习和锻炼形成的具有获得或者坚守某种职业岗位的本领,包括基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基本就业能力是大学生进入市场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基础性能力和专业性能力,基础能力即一个人应当具备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诚信的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包括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专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就業能力是大学生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独特的、不易被对手模仿和替代的就业素质和能力,它受一个人的潜能所影响。一个人具有什么潜能,才能培育出相应的特殊能力。

二、彰显个性、培养大学生特殊就业能力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既让人们在发展中要注意弥补缺陷。笔者认为,在人才济济、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不仅要全面发展,更要凸显优势,既要补劣更要扬优。扬优就是要挖掘潜能、彰显个性。彰显个性、挖掘大学生个体所拥有的潜力、培养大学生特殊就业能力,使之成为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优秀人才,应当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彰显个性、培养大学生特殊就业能力是创新时代的呼唤。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依靠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从国外看,新一代技术革命正在兴起,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创新驱动、刻不容缓。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键是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4]创新驱动发展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彰显个性培育特殊就业能力。

2.彰顯个性、培养大学生特殊能力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性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不是异想天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功。成为创新人才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同时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力。并不是每一名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方面的专家,正如华罗庚不会成为书法家,但他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没有成为教育家、但成为了数学家。因为一个人的潜能往往制约他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但最关键的要素是要彰显学生的优良个性、培养他们的特殊能力。王维克先生尊重了华罗庚的数学天赋、培养出一个数学大家。大学生是最优秀的青年群体、他们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智力,同时他们又个性鲜明,胸怀理想。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如果能尊重、彰显大学生个性,就能增强大学生成才的信心、激发大学生创新的欲望,成为创新人才。反之,如果僵化教条,唯分数是举、强调所谓专业的共性、抹杀大学生优良个性,就会埋葬一大批有着优良潜质的优秀人才。

三、大学生特殊能力培养的途径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了解学生的潜能并创造条件,提供训练把它转化为实有的能力,使之成为调节行为方式的相应心理过程,并保证在一种活动向另一种活动迁移中发挥作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的特殊就业能力是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社会对高校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的热切期盼。大学生特殊能力的培养需要依赖于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科学认识自我、尊重个性,建机立制、彰显个性。

1.科学引导、尊重个性。有不少大学生曾经哀叹,进入大学后不知道学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学,其根本原因是不了解大学、不了解自己。科学地认识自我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真难,最难的是认识自己,败在自己手里既可悲又容易。高校教师要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己,让学生明晰“我是谁、我能够干什么、我干得好什么”,尤其是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更知道自己的长处、明确个人的最佳发展方向。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在经过与学生较长时期的接触后就能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科学的建议。同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尤其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一个人选择职业的第一步,也是最后的一步、决定性的一步。高校培养优秀人才,需要教师有一双识人的慧眼,用精细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精细的心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2.建机立制、彰显个性。彰显个性、培养大学生特殊就业能力需要制度作保障。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非常重要,好的制度可以使笨人变得聪明、聪明人更加聪明;差的制度可以使聪明人变笨、笨人变得更笨。对优秀学生的培育、特殊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废除制约大学生特殊才能锻炼与发挥的制度、解放学生的个性。比如,学生的转专业问题应该放开。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难以对自己有科学的认知,对社会需求不甚了解,高中毕业生填高考志愿时往往随大流、听从老师(父母)的安排,具有盲目性。进入大学生学习以后,慢慢对自己有了科学的认识,找准了个人的发展方向,但又被专业所束缚、导致不感兴趣的必须学、感兴趣的学不成,这需要高校在学生转专业问题上解放思想,为大学生彰显个性、培养特殊能力打开方便之门。培养大学生的特殊能力需要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为特殊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彰显优良个性、培育特殊能力。一是进一步优化主辅修制、大量开设选修课,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学到想学的东西。二是鼓励学科竞赛、发明创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大学生潜能的试金石。高校要建立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进行发明创造的激励制度、让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开心进行发明创造,在竞赛中、在创造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成长自我。

创新创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创新需要特殊才能、创业需要自己适合干,决不能胡闯乱撞。彰显个性、培育大学生特殊就业竞争力是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呼唤,是培育卓越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和大学生的热切期盼。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2017.02.07.http://www.Xinhuanet.com/

[2]余鸿.听哲学家讲故事[M].第1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叶乐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N].光明日报,2016-05-21.

[4]人民日报[N].2016-05-20.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pecial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YANG Zu-en

(Mianyang Teachers' College,Mianyang,Sichuan 621000,China)

Abstract:"Employment is a major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but also the most basic economic development support."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s employment. In the highly competitive market economy era,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Employment,education is not a pass,ability is the crossing. Have the basic ability to be able to find a job,have the ability to find a job easily,have the special ability to do a good job to find a good job. Personality is the internal cause of a person's special ability.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ecial ability need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personality scientifically,need to build a platform to help them liberate their personality,and need to create atmosphere to support their personal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special ability;innovation talents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个性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